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影響巨大的詩人謝朓和才華洋溢的作者江淹

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影響巨大的詩人謝朓和才華洋溢的作者江淹

永明文學思想的發展並非只有視文學為裝飾與消閒的一種傾向,它還交錯著另一種傾向,這便是沿著重抒情、重文學的藝術特質這樣一條線索發展下來的、對於清新明麗圓融的美的追求。

這時出現了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影響巨大的詩人謝朓,和一群才華洋溢的作者如江淹、王融等人,他們的藝術追求,可以說在中國文學思想史上別開生面且意義深遠。

謝朓(464----499),字玄暉。l9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預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永明九年(491),隨隨王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為驃騎諮議、領記室。建武二年(491),出為宣城守。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後,又出為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永元元年(499)因事下獄,死獄中,時年36歲。

謝朓出身於累世高華又富有文化素養的謝氏名門,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文學修養極高。他感情豐富細膩,書卷氣很濃。他性格單純,沒有世俗的卑俗之氣。他有明確的詩歌思想。即追求一種清新明麗之美,他常說:“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筠傳》)在創作實踐上他真的做到了。他的詩,情思明淨瀟散,意象清新明麗,語言明白流暢,聲韻流麗和諧。李白謂其詩“清發”,沈德潛評曰“清俊”,黃子云評日“清麗”,均指小謝詩的清新明麗之美而言。

從情思方面言,小謝因為感情單純,所以因物色感發而或喜或悲時,較為明朗外露,較少百感交集、曲折叢深。在他的詩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種純淨如竹露、如風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動,如《觀朝雨》: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臺。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平明振衣坐,重門尤未開。耳目暫無擾,懷古勝悠哉。

即使寫離憂哀傷的主題,情思也是純淨明秀,既非百結迴環,亦非感慨深沉,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帳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小謝詩意象創造也清新明麗,大多落盡華飾,有一種天然韻味。尤其在山水描畫方面,大謝在意象創造上頗多著意,較多客觀刻畫。而小謝詩中的意象,則帶著更多心象的性質。他帶著自己明淨瀟散而且充滿靈秀的氣質,去感知和欣賞景物,把景物提純得與他的心緒一致起來,他把自己融入到物色中,他要表現的,是自己的心境,又是自然的物色。因之,他創造的意象十分省淨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王夫之說:“‘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說的正是這意象的傳神之處。李白《新林阻風寄友人》:“明發新林浦,空吟謝朓詩。”也是對此詩意象的讚美與敬佩。另外,小謝詩的意象色彩趨向於淺色調與暖色調,意象內涵多琴、鴻、竹、荷、月色、歸舟等雅文化因素,也有助於清新明麗之構成。

小謝詩語言流暢明白,去除任何晦澀的文字與贅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語,如“望山白雲裡,望水平原外”,“前窗一叢竹,青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來起復垂”。但此種明白流暢,並非脫口而出,而是藝術上著意追求的結果,誠如劉克莊所言:“以謝宣城詩考之,如錦工機錦,玉人琢玉,極天下巧妙。窮極巧妙,然後能流轉圓美。”小謝也努力吸收南朝民歌的優長,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詩也是明白如話,如“綠草蔓為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王孫遊》)。在聲韻方面,小謝是新體詩的提倡者,其詩韻律和諧,自不待言。

謝朓的詩歌在齊梁詩壇首屈一指。他不但創造了一種明麗清新的詩歌格調,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詩中的玄思哲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因此他在當時就名滿天下。梁武帝蕭衍說:“三日不讀謝詩,便覺口臭。”(《本事詩》)沈約說:“二百年來無此詩也。”(《南齊書·謝朓傳》)唐代詩人李白、杜甫亦極為推崇小謝。李白說:“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杜甫說:“謝朓每詩堪諷誦。”(《寄岑嘉州》)說明謝朓詩對唐詩也有深遠的影響。

與謝朓同時的沈約,歷仕三朝,一代文宗。其主要成就在詩歌聲律方面的貢獻,在創作方面成就不如小謝,但有些詩也寫得“工麗”、“清怨”(《詩品》卷中)。如《別範安城》: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語言明白淺顯,感情深摯真切。另一詩人王融亦“詞美英淨”(《詩品》卷下),如“花飛低不入,鳥散遠時來”(《臨京臺》),“坐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古意》),也表現出永明詩歌追求淺顯流麗的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