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首先要看他會不會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心的體現,是發現自我和發現樂趣的過程;玩是探索,是嘗試,玩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會玩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

——睿媽

1.

週末,閨蜜喊我們幾個好友小聚。

話間,談起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她不禁皺起眉頭,輕聲嘆氣。

“學習很用功,放學後,壓根不用督促,自個兒就去做作業,老師也說課堂上表現不錯,聽課很認真,從不搗亂。”

“這不挺好的嗎,多讓人省心啊!”我們一臉詫異。

“可是孩子成績老上不去,在班裡連中游都排不上。”閨蜜急切地說。

“是不是平常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大夥問。

閨蜜沉思片刻,搖了搖頭:

“我和他爸從來不強求孩子,對他的成績沒有提過硬性要求,有時候看孩子學習累,我倆還勸他出去玩會。”

她說,她家孩子性格綿,不緊不慢,喜歡在家安靜待著,看看書,看看動畫片,很少出去玩。

“不像別的孩子那麼好動,有時候感覺更像個姑娘。”

聽到這裡,在場一位做教育的好友發話了:

“你想想啊,玩是孩子的天性,哪有孩子不愛玩的。”

“玩的時候,孩子能夠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來的東西。”

“想要他成績好,你得多帶他去玩。”

這位好友的言論讓在座的幾位年輕媽媽面面相覷:

“現在競爭那麼大,催著孩子學習還來不及呢,你這倒好,教帶孩子去玩?”

“我是不敢放孩子去玩,現在不看好他,將來成績落下就麻煩了。”……

在她們眼裡,孩子愛玩,肯定會影響學習。

2.

孩子愛玩,成績就會落下?其實未必。

這兩年,各地關於高考狀元的報道,引發一片熱議。

陝西的一名狀元,打得一手好籃球,還是個健身達人。

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首先要看他會不會玩

安徽高考狀元鄭辰筱,沒事就背上包出去玩,初中時就已經跑遍十多個國家,12歲時曾一個人去美國旅學。

記得還有一名女狀元,逃課、染髮,15歲開始談戀愛,被稱為最“不務正業”的高考狀元。

湃新聞對全國高考狀元發去了一份“2017年高考狀元問卷調查”,回收40份有效問卷。

問卷顯示,15%(6人)的狀元表示“喜歡,經常玩”,

57.5%(23人)的對遊戲態度是“一般般,有時候會玩。”

狀元群體中,完全不接觸網遊的仍是少數。

有人就不解了:咋回事這是,世道變了,這樣也能考出狀元!

以前人們印象中,狀元的都是挑燈夜讀,廢寢忘食,下苦功夫啃書本啃出來的。

現在畫風突變,高考狀元怎麼都成了會玩的了!

作家龍應臺說: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很多家長怕玩耍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其實玩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並不處於對立狀態。

兒童的學習,大部分是從玩耍中產生的。

懂得玩的孩子,學習與生活都將是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充滿快樂的。

3

電視劇《大宅門》裡,主角白景琦小時候就是一個愛玩的孩子。

他將臭豆腐湯灌進教書先生的鼻菸壺裡;裝扮成孫大聖說求下了聖水,讓小玩伴喝尿;逞強將燒紅的炭塊放在自己胳膊上;不管宴會臺下有什麼人,穿上戲服衝到戲臺上就開唱。

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首先要看他會不會玩

不過,他懂得分寸,從不傷害別人,而且,敢作敢當,從不推卸責任。

他長大成為一名有情有義的漢子,還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業。

易中天講三國的時候,提到曹操小時後和袁紹一起去偷新娘子的事,袁紹逃跑時被灌木掛住,招呼曹操幫忙。

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首先要看他會不會玩

曹操靈機一動,指著袁紹大喊:大家看,賊在這兒!袁紹一聽著急了,一使勁蹦出來了,兩人得以脫身。

易中天由此感慨說,男孩小時候也是要搗蛋一點,男孩小時候不搗蛋長大了沒出息。

喜歡玩的孩子大都性格外向,語言表達能力強,有號召力,能夠和小夥伴們打成一片,從小就懂得處理人際關係。

日本一家玩具銷售公司對900多名職場人士做調查,求證“社交能力”與“兒童時期遊戲頻度”是否有關聯。

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首先要看他會不會玩

把他們按兒童時代的遊戲頻度分成“經常玩”、“有時玩”、“很少玩”三組。結果顯示,“經常玩”一組認為自己具備社交能力的比例超過80%,而“很少玩”一組卻有30%以上認為自己欠缺社交能力。

4.

馬雲在貴州大數據峰會上語出驚人:

“現今社會,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

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首先要看他會不會玩

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人工智能’。”

“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在未來,大數據、機器將把人類知識領域的事全部做完,人類和機器的競爭關鍵在於智慧在於體驗 。所以,讓孩子會玩很重要!”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了5歲,他們的智力要比對照組的孩子高出許多。

從19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都發現,有較多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比沒有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在問題解決能力上更優秀。

該玩的時候,家長們大可放手,讓孩子們盡情去玩。

放手讓孩子玩,並不是對孩子盲目放任自流。家長們同樣要學會引導,讓孩子玩的有意義,在玩耍中得到成長,得到學習。

可以帶孩子去大自然,帶他們參加一些體驗性的活動,和他們一起玩一些益智遊戲,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

在孩子玩耍的時候,多給他們一些陪伴,或是參與其中,和孩子一塊分享體驗玩耍的快樂,這樣都能促進孩子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慢工細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孩子去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