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上海電影節期間,資本撤離電影圈的觀點甚囂塵上,各大公司發佈的片單比起前幾年萎縮了不少。然而,由樂視影業改組的“樂創文娛”卻一連發布了28部電影的豪華片單,張昭此舉更像是向外界宣告自己的歸來。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在這些片單中,最特別的莫過於由知名文化學者朱大可開發的“華夏上古神系”系列電影。發佈會上,張昭宣佈與朱大可工作室的聯合研發方案:以學術著作《華夏上古神系》為學術核心,展開第一輪IP品牌合作:《夸父追日》、《字造》和《少年饕餮》。

著名文化批評家朱大可要拍電影了,這件事的新奇之處不在於學者創業、文人造富,而在於朱大可和當年炮轟過的導演張藝謀在樂創的發佈會上“合體”了——張藝謀新作《影》也是發佈會重點推介的作品。

當“屠龍者”幻化為龍,當裁判員跑進賽道,中國幻想題材電影,會因為朱大可這種“高段位”人才的加入,發生新的變奏嗎?

朱大可“影評”往事

2011年底,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上映,相比之前的古裝大片,這部電影口碑回升了不少,但坊間議論之聲不止。朱大可一篇雄文——《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是反對派中殺傷力最強的“戰鬥機”,通過微博的轉發在當年引起很大反響,以至於後來張黎拍攝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媒體還在採訪時提及。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在這篇評論中,朱大可寫道,“把大屠殺的教堂變成情場,把民族創傷記憶變成床上記憶,把政治敘事變成身體敘事,把血色戰爭變成桃色新聞,把重大苦難題材變成重要牟利工具,這種大義凜然的情色愛國主義,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嚴重失誤?”

朱大可還總結了張藝謀作品的創作公式:“張藝謀公式=情色+暴力+苦難題材+愛國主義”。他認為張藝謀在《金陵十三釵》中將南京大屠殺色情化、娛樂化、好萊塢化,在殘酷的屠殺中充滿性高潮的想象,十分惡俗。

影評人轉型創作並不少見,但關鍵在於“影評人”的標籤並不適合他。朱大可的第一身份是學者,主要學術成果為文化批評。在炮轟《金陵十三釵》之前,他已經在著作《流氓的盛宴》中以文化史的視角對張藝謀的《英雄》做出過辛辣的評析。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雖然聚焦文化批評,研究領域頗廣,但是朱大可真正成名卻是因為電影。

在樂創發佈會的開場白中,他回顧了往事:“許多年前,我像一頭公牛,闖進了電影的瓷器店,打碎了一件精美的舊瓷器,然後逃之夭夭。現在,感謝張昭先生的邀請,由於我們和樂創文娛之間的戰略合作,我又回來了。”

1986年,朱大可在《文匯報》發表了《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一文。文章以一種秋風掃落葉的筆法,將謝晉電影歸為一種“與現代意識毫無干係”的“電影儒學”。該文立刻在文化界、思想界、電影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一場關於“謝晉模式”的大討論,由此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此後3年,謝晉創作陷入沉寂,直到1989年拍出一部和以往風格完全不同的《最後的貴族》。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從謝晉到張藝謀,朱大可把電影當做嚴肅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提出了不少犀利的觀點,在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產生不少影響,體現了文化精英對於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參與。

作為一名嚴肅的文化批判家,朱大可曾經在書中寫到會盡量和創作者保持距離,而如今,他直接跨越成為創作者本身。

從文化批評到文學創作

事實上,朱大可從文化學者轉型電影創作,第一步是先轉型為作家。

2014年6月,朱大可發表神話研究專著《華夏上古神系》,之後他的興趣就轉到小說創作上去了。不過,不管是小說創作還是電影開發,朱大可的“轉型”都建立在《華夏上古神系》這本學術研究成果上。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該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人類學、史學、符號學、神話學、語音學等工具,對中國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話的起源和流變,通過獨闢蹊徑的探索,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

《華夏上古神系》認為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其中最激進的觀點是: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在內的華夏聖人都源自西亞。

該書主要運用了語音學“大膽猜想”,缺乏考古學的“小心求證”,顛覆性的觀點也引起不少網友爭議。

《華夏上古神系》在豆瓣上評分6.4,有豆友評論“看了下目錄以為是個嚴肅的資料書,然而作者的腦洞簡直是關不住……”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在官方推介中,這本奇書被界定為“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新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根據“朱大可工作室”微信公號“文化先鋒”發佈的信息,朱大可創作的長篇小說《長生弈》今年5月底已經上市,中篇小說集(包含《字造》《神鏡》《麒麟》)在6月中旬上市。這幾部小說的共同點是,都融入了上古神話元素。此次朱大可工作室與樂創合作的《字造》,很可能是根據同名中篇小說改編。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據瞭解,《字造》刊載於2017年第6期的《收穫》雜誌,講的是倉頡造字的故事。《麒麟》發表在2017年第6期的《天涯》雜誌,講的是鄭和下西洋進貢海外神獸的故事。

從發表渠道可以看出,雖然寫的是神話題材故事,朱大可還是把這些作品視為“純文學”。

從象牙塔到影視圈,朱大可能成嗎?

事實上,在推出朱大可創作的這些神話“純文學”之前,朱大可工作室曾經在2016年推出過另外一系列更加接地氣的類型文學:“謎託邦”類型小說,包括《鷹翼之醒》《波斯鏡靈》《詭面謎花》《巫燈》等。

該系列作品容納神話(魔幻)、懸疑、歷史探秘和都市推理等諸多類型,署名為“卜知客”,是一個創作群體,“由一群顏值、智商、情商出眾的神秘青年作家組成”。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謎託邦”的整個寫作程序,是以工作坊集體參與的方式,篩選故事種子,反覆討論故事大綱和人物設計,然後再由執筆者將其轉化為文字。

“迷託邦”寫作計劃,依然和朱大可的《華夏上古神系》密不可分,《華夏上古神系》中的“神話原型”研究貫穿其中。

《華夏上古神系》之於“朱大可工作室”推出的一系列神話小說,被認為堪比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千面英雄》之於好萊塢幻想類電影的關係。在《千面英雄》這本學術著作中,坎貝爾陳述了英雄成長的基本模式及其變體。喬治盧卡斯就曾表示,《星球大戰》曾經受到過《千面英雄》的影響。

然而《星球大戰》和《千面英雄》的關係,很可能是盧卡斯為了提升流行文化地位對於坎貝爾研究成果的攀附。朱大可能否讓《華夏上古神系》這顆學術之樹在大眾文化領域開花結果,答案不得而知。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在發佈會上的演講中,朱大可提到了三個關鍵詞:“原型思維”,“神話工業”,“慾望經濟”。

他以電影《美人魚》為例,認為它的原型是“灰姑娘”,並把“灰姑娘”的原型延伸到中國上古神話中舜的故事。“灰姑娘故事,所要表達的慾望就是——我們原本擁有偉大的基因,只是時運不濟,淪落平凡之人,但只要我們足夠善良、聰明和勤勉,我們就能得到來自大人物的獎賞,改變自己的命運。”

作為上游產業,中國影視行業近年來特別依賴網絡小說。所謂網絡IP,只不過是類型文學在中國互聯網頑強生長的結果。

和中國不同,一方面國外因為沒有書號限制,類型文學出版順暢,很少以網絡更新的形式呈現;另一方面,國外類型文學的創作者有不少來自文化精英群體。比如,JK羅琳和喬治·R·R·馬丁、托爾金都有高校任職的經歷,托爾金本身更是著名的語言學家。

那個炮轟過謝晉、張藝謀的朱大可,也要擁抱“神話工業”了

托爾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網絡文學自身存在的缺陷影響了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玄幻類影視作品集體啞火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有朱大可這樣的文化精英介入類型文學創作,進而開發影視作品,從這個層面來看是值得鼓勵的。

然而,“解碼”和“編碼”畢竟是兩種手藝,相比起資本裹挾,象牙塔裡的學術研究,如何能夠跨越大眾傳播的障礙,成為流行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朱大可的“神話工業”和“慾望經濟”還面臨不少挑戰。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 楊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