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暢音閣百年來首次「唱大戲」

整修一新的故宮暢音閣戲曲館9月19日開館。

故宮暢音閣百年來首次“唱大戲”

當晚演出的曲目,有賈聽歆的京劇《天女散花》選段、郭凡嘉的京劇《雙陽公主》選段、李麗的京劇《鎖麟囊》選段、唐禾香的京劇《桃花村》選段、魏積軍的京劇《鍘美案》選段、張建國的京劇《空城計》選段,也有顧衛英演唱的崑曲《牡丹亭·尋夢》、趙聰的琵琶演奏《春江花月夜》以及故宮職工武樂作詞作曲並演唱的《蘆汀密雪》,甚至還有希臘女歌唱家伊里尼·澤拉笈多演唱的歌曲《棄之而去》以及保加利亞演奏家安索利斯的里拉琴演奏。

故宮暢音閣百年來首次“唱大戲”

暢音閣戲曲館,位於乾隆皇帝為自己養老修建的太上皇宮中,由暢音閣(戲樓)、扮戲樓(後臺)和閱是樓(觀眾席)組成一個完整的清代宮廷“大戲院”。暢音閣,原是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今天人們看到的暢音閣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嘉慶七年(1802年)和光緒十七年(1891年) 先後進行過修繕,是清代乾隆時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層大戲臺。

明清時期,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后生日等重大慶典,皇帝都要在宮中看戲。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正是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清末慈禧太后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后、妃、嬪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暢音閣有上中下三層戲臺,以中國傳統的吉祥用語“福、祿、壽”命名。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上中兩層井口安設轆轤,直對下層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

故宮暢音閣百年來首次“唱大戲”

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介紹,暢音閣和閱是樓區域在1944年由故宮博物院舉辦“戲劇陳列”,1949年舉辦“閱是樓原狀陳列”,1950年舉辦“清代宮廷戲曲資料展覽”,1983年為“戲曲資料陳列館”,2004年舉辦“清宮戲曲展”。2017年對戲曲館進行提升改造,著力強調宮廷戲曲的獨特性,彰顯暢音閣建築的“大劇場”特色。通過新的參觀流線設計,將扮戲樓納入展覽,貫通扮戲樓、暢音閣、閱是樓三個空間,令觀眾一睹劇場全貌。

據悉,扮戲樓為戲曲文物展廳,首次打開後臺的地下室入口,通過地下空間展示暢音閣獨特的“音響設備”(共鳴地井)和“舞臺機械”(轆轤和水井),管窺三層大戲樓壽臺、祿臺、福臺巧妙的機關設置,牽引出暢音閣戲臺演出的大量特殊劇目。扮戲樓通過兩側廊道聯通閱是樓觀眾席,通過廊道牆面戲曲圖像裝飾,烘托觀戲氛圍,同時在廊道和閱是樓設置茶席,為觀眾提供舒適的看戲空間,並將逐步在暢音閣恢復宮廷戲曲劇目演出,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今天正式開幕,主旨為推動各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及古代文明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為期兩天的論壇會議期間,與會者將就“古代文明遺產的傳承”、“古代文明遺產的當代價值”、“古代文明的考古學觀察與絲路考古”等議題展開討論,進一步共同充實文明古國戰略協作關係內涵。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