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口:軍民融合發展的「小崗村」

□ 本報記者 張忠德 宋弢

古鎮口涉軍古已有之:史料記載,明朝初年為抵禦倭寇設靈山衛,建古鎮口炮臺。至民國年間,“口”的編制被改為“營”,古鎮“口”也就成為古鎮“營”,直至這處炮臺被廢棄,古鎮口又改回原來的名稱。

歲月倥傯,不覺百年。2014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打造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是國家賦予西海岸的使命之一,西海岸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承接軍民融合戰略的國家級新區。在此背景下,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應運而生,規劃陸域面積180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2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50平方公里,成為青島、山東乃至全國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試驗田”。

圍繞為戰略母港的靠前保障,古鎮口主動作為,先行先試,按照“軍地共商、產業共融、科技共興、設施共建、後勤共保”的思路,走出了軍民融合的“古鎮口模式”。

前海軍某工程指揮部政委黃毅親歷了古鎮口軍民融合不斷深化的整個進程,“多少年後回頭看,這裡也許將被看作中國軍民融合發展的‘小崗村’。”

先行先試闖出示範之路

軍民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又要堅持重點突破,重點突破又離不開地方上的探索。

經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條例》,於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全國首個將軍民融合發展專設一章作出具體化規定的地方性法規,也為古鎮口的軍民融合增添了更多“底氣”。

與這種“底氣”一脈相承的是西海岸及古鎮口敢為天下先的擔當與勇氣。“建設軍民幸福、幹部自豪、令人嚮往的美麗新區是我們西海岸的發展願景。”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青島西海岸新區黨工委書記、黃島區委書記王建祥表示,把幸福概念由民擴展到軍,這本身就是一種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視野,更與西海岸“先行先試、善作善成”的城市精神一體與共。

為當好軍民融合試驗田,著眼於制度創新和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西海岸制定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軍民融合創新區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導則》《關於加強駐區部隊社會化保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政策為引領,融合體現在方方面面。體制上創新實行軍地聯合辦公,青島西海岸新區與駐區部隊建立軍地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的辦公室與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管委合署辦公,截至目前,先後提交決策園區總體規劃、青連鐵路軍專線等30多項重大涉軍議題,軍地協調對接實現常態化、高效率。

軍地共同投資4億元按照國防路標準建設的三沙路;西海岸劃撥土地,軍方投資建設海軍小鎮;總投資6.2億元,計劃打造國內一流的12年制基礎教育學校——青島古鎮口海軍中學;建成後將達到1500張病床規模,向駐地海軍官兵和新區及周邊地區居民提供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同時為駐軍提供應急醫療服務和戰時救護保障的三甲級青島濱海學院附屬醫院……背後都有軍地聯席會議制度的影子。

在運行機制上,古鎮口先後建設軍民融合創新中心、技術裝備保障中心、軍隊保障社會化服務中心、軍地人才培養中心、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心、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建設中心等六大中心。“這六個中心既是工作機構,又是改革創新、靠前保障、規劃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平臺抓手。”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黨工委書記劉瑋告訴記者。

“無中生有 有中做優”的涉軍產業

涉軍產業的“零基礎”曾經是古鎮口發展軍民融合的最大劣勢,而如今,恰恰是產業領域成為古鎮口軍民融合的最大亮點。

截至目前,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已集聚6名工程院院士、16個“千人計劃”專家領銜的國防創新團隊,進駐中國電科14所軍民融合基地等高端涉軍涉海項目140個,很多項目具備填補國內軍內空白的意義;初步形成船舶海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海洋新材料、軍事文化等六大特色產業體系。

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展廳內陳列著不少高精尖產品,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積累與潛心研究的三體超高速艇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園行政部主管周文婷告訴記者:“該艇採用三體滑行艇艇型,整合了水動力及空氣升力技術優勢,在同等排水量及推進功率下,具備最小的航行阻力,是世界頂級高技術船舶產品,最高航速可達80節。”此外,由山東奈琦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與相關軍工企業研發的海藻酸鹽防海水浸泡敷貼、艦載機飛行員頸肌損傷“多功能頸肌內防護敷貼”、便攜式手動海水淡淨化裝備等產品,均屬填補軍內空白的立項項目。

高精尖產品頻現的背後是產業項目的集聚: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專門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心,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的軍民融合產業園;目前已有17個項目進駐產業發展中心,中科院航空技術產業創新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七大協同創新平臺加快推進。

涉軍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帶來國防效益的同時,也有經濟效益的展現:由中科航星公司與社會資本股權合作,共同參與的100公斤推力等級高性能、小型渦噴發動機研發製造項目,已實現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

產業的發展與人才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重點打造軍地人才培養中心,高起點規劃建設以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等高校為重點的軍民融合科教創新區,已建成中科院聲學所水域安保試驗基地、中電科14所古鎮口軍民融合基地、藍天航理飛行模擬訓練中心等高端科研培訓的一體化平臺。

今年3月12日,全國首個軍民融合學院——青島軍民融合學院也在古鎮口揭牌。“目前軍地人才培育過程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資源不統籌、標準不統一、資質不通用等許多壁壘。”該學院黨委書記付宗平說,“學院將優化課程專業設置,充分發揮6萬平方米軍民融合公共實訓基地作用,開展電工、焊接、船舶機電、機械加工等軍民通用技術培訓,探索聯培聯訓、互認共用的軍地人力資源開發共用模式。”

做好“軍轉民”

“民參軍”的辯證法

“軍轉民”“民參軍”的辯證法是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題中之意,產業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也夯實了古鎮口做好“軍轉民”“民參軍”辯證法的基礎。

在古鎮口,青島道一空優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島清聽哈船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軍民融合技術雙向轉化的典型案例。

據介紹,青島道一空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為家用、商用、醫用領域打造專業的室內空氣優化解決方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研發的空優系統,應用在空氣極其有限的潛艇中,可以實現封閉空間內的製氧、催化分解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苯類和甲醇等,保證潛艇員吸入高質量空氣,間接提升戰鬥力。目前,該公司已與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聯合成立密閉艙室空氣優化系統研究中心,聯合攻關艦船艙室環境優化技術難題,產品已上艦進行實驗。

而青島清聽哈船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定向揚聲器則是軍用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的代表,該技術來源於聲波炮,將低頻聲音信號載於指向性很強的高頻信號之上,能夠實現聲音的定向傳播。從該技術脫胎而出的智慧舞場系統與國家體育總局合作,開拓全國廣場舞市場,已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立智慧舞場試點。

如果說以上兩個案例只是點上的突破,那麼古鎮口已經開始著眼於在線與面上實現“軍民互轉”的無縫銜接,那就是搭建暢通高效的“軍轉民”“民參軍”渠道。

今年4月20日,位於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區內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山東)中心促成首單交易簽約,這也標誌著其已具備運營條件。

據介紹,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山東)中心由青島西海岸新區與位於四川綿陽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合作設立,共享共用軍民融合線上服務平臺和成果庫、企業庫、專家庫等核心數據庫,為企業與軍工院所、高校以及軍工技術、專家建立了暢通的對接渠道。

“6月20日,我們中心還舉辦了軍民兩用技術發佈交易暨企業需求交流研討會,活動現場又進行了3場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還發布科技創新成果5項。”中心行政主管楊鐵巖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已實現入庫技術成果2萬餘項,企業需求500餘項,專家人才400餘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