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不怕淹」的青島,是因百年前的德國造下水道?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這兩天,全國不少地區迎來大雨。

隨即,街道成河、車輛“水中游”的圖片、視頻就刷爆了網絡。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北京市回龍觀龍錦二街育知東路交叉口下水蓋被衝開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即使再大的雨,公司也依舊會記住你的遲到

因暴雨漲水,四川宜賓岷江邊上剛剛安裝不久的塑像“蘇東坡”和“黃庭堅”意外成為網紅。

蘇軾、黃庭堅雕像都被網友玩壞了。網友戲稱二人攜手看風起雲湧、大江東流……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就在網友樂此不疲地給兩位詩人做表情包時,許多當地的市民發現,其中的蘇軾雕像竟然被洪峰衝跑了……跑了……了……只剩“黃庭堅”水中凌亂: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而每當這樣的城市因汛期內澇變成“看海勝地”時,青島都會因“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標籤飽受讚譽。有一種網絡熱傳的說法是,“德國佔領青島17年間,沒修別墅,沒蓋大樓,沒搞佈滿噴泉鮮花和七彩燈光的廣場,卻費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後,全中國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被水淹的青島。”

德國下水道真那麼牛嗎?青島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國人百年前的功勞?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青島下水道結構圖。(來源:《看歷史》)

傳說一:青島不怕淹,

得益於百年前的排水系統?

真相:“德國製造”管網

目前佔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網民認為,青島號稱“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於上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青島期間修建的排水系統。很多網帖的依據,應是源於某媒體2010年刊發的報道《青島古力:一百年前的遠見》。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勇認為,德國建設排水系統的理念對青島確有影響,但“青島不怕淹靠德國下水道”這種歸因太簡單、不夠客觀。

青島市市政公用建設中心副主任黃緒達說,德佔時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網因為超期服役和城市規劃等原因,已陸續被翻建整修,只有位於安徽路和大學路的約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汙水管線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島市內三區排水管網總長約3000公里,德佔時期修的管網佔比不到千分之一,對整個青島排水系統影響已經非常小了。

專家認為,青島極少發生嚴重城市內澇,是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溫和氣候水文條件和完善排水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經地面徑流匯入大海;青島地處溫帶季風區,降雨時空分佈相對均衡,極少出現颱風、連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此外,青島在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建設方面投資很大,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和密度在國內處於較高水平。

傳說二:德國造的管網附近

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僅是多餘零件隨機存放,

並非專門儲備

另一個流傳甚廣的是關於“油布包”的傳說:青島下水道使用百餘年後,有些零件需要更換,但青島師傅不會修。他們打電話向德國那邊求助,德國人淡定地說,根據德國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備件。青島師傅按照線索找到一個小倉庫,裡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屬元件,雖歷經百年卻依舊光亮如新。

對於這個傳說,黃緒達認為“純屬子虛烏有”。黃緒達表示,當年德國侵佔青島時,我們國家基本沒有工業,井蓋等一些零部件確實要從德國運過來。德國和中國距離很遠,會多運一些零件作為備件,在完成管網建設後,德國人會把一些備件存在那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確有工人在地下管網發現過一些配件,“但這並非德國人專門、精確放置,而只是一些多餘的零部件隨機存放在那裡而已。”

青島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喬全榮指出,“油布包”說法明顯缺乏常識——“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屬元件。”

還有專家分析認為,“油布包”傳說有可能是根據德國別墅的故事演繹的。德國人當時在青島建了不少別墅,他們離開中國後,有一些人對自己的別墅非常掛念,因此寫信給後來的主人,提醒修繕並告知一些備件的存放位置。或許,“油布包”傳說是人們對“德國製造”、德國“工匠精神”心生嚮往的一種過度演繹。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青島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國地下管網。

傳說三: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

“雨汙分流”城市?

真相:德國的確在青島率先引入

“雨汙分流”模式

網傳青島是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汙分流”城市,這一點不假。據《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1900年德國首先提出“雨汙分流”概念,並將青島排汙系統分為分流式和混合式兩種。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汙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汙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處理後流入近海,雨水從另一個管道流出。“雨汙分流”的工程從論證到完工持續了5年之久,德國人顯示了特有的耐心和嚴謹。

據《青島市志·市政工程志》記載,德國人在沿海的歐人區的地下管網採用“雨汙分流”模式,華人區則是“雨汙合流”模式。德國人共建設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汙水管道41.07公里,雨汙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國管網‘雨汙分流’模式確實先進。一方面,它能確保強降雨時汙水排放不影響洩洪;另一方面,‘雨汙分流’確保雨水管道不會被汙水雜質堵塞。”黃緒達說,“青島市後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採用了‘雨汙分流’模式。”

不過,德國人當年做“雨汙分流”的初衷,並不是想造福青島的中國老百姓,而是想讓殖民者享有乾淨衛生的宜居環境。在城市化開發初期,當地人隨地大小便的生活習慣令德國人頭疼不已,甚至引發過一場瘟疫。德國膠澳總督府在中國城市排洩物清運方式基礎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網“雨汙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題為《德國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慘中國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國製造》的微信朋友圈熱傳,迅速獲得“10萬+”瀏覽量。“雨汙分流”的設計是否“坑慘中國人”?青島市檔案局社會宣傳處調研員張蓉可能比較客觀:“老青島的‘雨汙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歐人居住區,這些汙水經泵站加壓後流經華人區的雨汙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華人區環境質量明顯低於歐人區。”

中国“唯一不怕淹”的青岛,是因百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

青島市博物館保存的一段德佔時期青島下水管道,底部貼有瓷片。

傳說四:任憑暴雨肆虐,

青島從來不怕被淹

真相:青島防汛同樣“壓力山大”

陳勇說,其實青島並非不怕淹,遇到風暴潮與強降雨疊加、颱風過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壓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會徹底清理地下管網;汛期中,針對一些窪地等重點防汛點,會派專人值守,出現積水立即處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蓋會被頂開。我們會在下方安裝防墜網,防止人員和車輛等墜入。”

不過,雖然德國當時的城市建設理念直接影響了青島後來的城市規劃,但有些設計也給現在的城市防汛帶來不少隱患。例如,膠濟鐵路穿越整個青島市區,當時修建了多個地下涵洞讓鐵路穿行,這些涵洞成為目前城市防汛重災區,幾乎每年這些涵洞都會被淹。為此,青島市在防汛期設置了警示牌,並派專人值守。

近些年,隨著“海綿城市”成為熱門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島參觀學習,有些地方甚至希望複製青島的地下管網建設模式。

然而,正如喬全榮所說,如今的城市與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每條馬路下都埋了十來種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國人當年那樣修建“可以跑汽車”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設必須考慮成本問題,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徑可以保證100%不積水,300毫米管徑可以保證95%降雨不積水,成本卻相差數倍,到底如何選擇?畢竟城市建設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一定要做到100%不見得就是最好的選擇。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