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三遠透視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觀點: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衝澹。明瞭者不短,細碎者不長,衝澹者不大。此三遠也。

中國山水畫三遠透視法

1.高遠。郭熙說:“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視法,即所謂“蟲視”透視。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畫面上一座巍崖,雄峙正中,宛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氣勢逼人。“高遠之勢突兀”,這種透視法宜於表現高大雄偉、氣勢磅磷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中國山水畫三遠透視法

2.深遠。郭熙稱“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機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看見山後無窮無盡的景色。落到畫面上,就出現山重水複,“使人望之莫窮其際,不知其為幾千萬重”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霧圖》即為深遠法。圖中曲曲折折的溪澗,不知有多深多遠;重重疊疊的山峰,不知有幾千萬重,使人有“江山無盡”的感覺。

中國山水畫三遠透視法

3.平遠。郭熙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係。“平遠”所看到的對象,一般不甚高,多屬於山林獲澤,遠浦遙岑之類,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為常見。元代倪雲林是描繪平遠山水的聖手,他的畫多取材於大湖一帶的肢陀汀淆,意境顯得悠閒寧靜、坦蕩開闊。

中國山水畫三遠透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