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陰符經》要點析解

《大字陰符經》風格略近《雁塔聖教序》,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其總體結構方中見扁,多見橫勢,寬綽而見虛靈之氣,此乃從隸書中來。此帖撇捺開張,線條對比強烈,時而纖巧,時而厚重,時而疏密有致,時而筆勢翻飛,波折起伏,巧於變化。此帖結字欹正相生,寓拙於巧,變化多端,不落蹊徑,運筆牽絲暗連,速度極快,俯仰呼應,各有所據,氣息盈滿,妙筆生花。

書家以不可羈勒之筆,使轉細微,擒縱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隸之美。

褚遂良《陰符經》要點析解

《陰符經》起筆方法很獨特,急速鋪毫,如魚入水,輕捷頓挫,顯得丰姿綽約,寫起來特別痛快。但用筆和結字必須淡化甚至捨棄其華飾之處,帖中牽絲不可過分學,尤其是起筆動作,書家常凌空起筆,將很多動作省略在空中,在臨池中要多加品味。行筆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容易造成虛浮怯弱的毛病。

《陰符經》行意較多,無論是點、豎、橫畫,在入筆方面大多自然落筆、露鋒起筆,有的甚至是尖鋒,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如右圖中的“天”字,兩橫起筆自然;“以”字左右兩部分用露鋒起筆,使整個字形產生飛動感。《陰符經》中也有極少字是逆鋒起筆的,如右圖中的“無”字。

褚遂良《陰符經》要點析解

《陰符經》橫畫收筆自然重按回旋,形成“懸膽”特徵,如“可”、“盜”二字長橫畫的收筆,僅《陰符經》中才有,佃臨習時不能太刻意。橫畫收筆有時出鉤,如“有”字橫畫朝下鉤,“莫”字橫畫朝上鉤。

產生這樣的筆畫形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陰符經》極其注重用筆,很多筆畫不是一帶而過,和帖中所蘊涵的隸意有很大關聯;

二是《陰符經》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牽絲的固化特徵,如“有”字先寫一撇,再寫長橫,然後寫“月”部左側一豎,故橫畫末端鉤筆朝下;“莫”字寫完長橫,接著寫撇點,所以鉤筆朝上。豎畫收筆一般分為“垂露”和“懸針”,這一點較為常見。

《陰符經》中牽絲較為明顯,臨習時應將起收筆弄清楚,用心去體會,做到舉一反三,以便更好地瞭解一些筆畫的彎拱和粗細變化的緣由。帖中一些起筆並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帶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習氣。如右圖中“不”字的豎畫,“物”、“然”二字的起筆,這些都沒有必要學。再如“其”字左豎形成彎曲形狀是和上一個字的行筆分不開的,臨習時要胸中有數;“神”字右部中豎起筆和左邊點畫暗連,這是書家凌空起筆的體現,臨習時不必仿照。

褚遂良《陰符經》要點析解

《陰符經》中筆畫轉折大多圓中見方,難見圭角,但頓挫分明,使筆畫圓潤而又骨力內含,也有一些圓轉、近似圓轉或方折的形式,臨習時宜多加體會。

對《陰符經》中線條表現力要有一個綜合的認識。帖中線條大多柔中有剛,以輕細為主,這是褚書特徵。總覽《陰符經》中用筆輕重形成的筆畫粗細變化,共有三種情況:一是整體上都是細筆,少有跳宕變化;二是純粹粗筆;三是有粗有細(大部分字都屬於這種情況)。《陰符經》筆畫的粗細變化不是某個字形本身的問題,與字體繁簡程度並不完全相關,而是出於整體章法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