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裡的方言更難懂?

lierenhuichang


旅行,最大的意義恐怕就是去聆聽旅途中的不同種聲音吧,在我國的34個省份,56個民族中,有不少的地方特色方言,每種地方語言都是不同而文化的繼承。而這些方言,有時候卻讓外地人吃盡了苦頭,比如和泉州、廣州、上海人交流,外地人總是會奔潰。

福建泉州,是福建經濟第一的城市,這裡的人們說的是外地人最難聽懂的閩南話,閩南話起源於福建泉州,但不僅僅是泉州才講閩南話,福建的閩南三角地帶的廈門、漳州也講閩南話,但這三個地方講的閩南話口音也是千差萬別。

不過,很多廈門人,已經不會講閩南話了,他們從小就開始講普通話,能在廈門聽到廈門人說的閩南話,更是難得。臺灣腔的閩南話更是為大眾所熟知的,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即使腔調有所不同,但總有相同之處。

好比現在閩南人去臺灣,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那是因為大家都講著閩南話。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這裡是文化古城,安逸的小城生活,慢節奏的生活,也是遊客喜歡來感受的地方。

廣州,是廣東的省會,這裡的人們說著粵語,是最好聽的語言之一。粵語被大家所熟知的是在香港的電影裡,還有各種廣為傳唱的粵語歌,不管是不是廣東人,唱歌是沒有界限的,那些嚷嚷上口的歌曲,總有人會唱上一兩句,而且粵語也很好學。

跟閩南話也有共通之處,聽得懂閩南話的人,更容易學會粵語。廣州有很多別名,比如叫“羊城”、“花城”等,市區內有很多公園,綠化做得特別好,空氣質量也不差,而且廣州人愛喝早茶,早茶文化在廣東地帶很是流行。

上海,也是一座愛說方言的城市,上海人以會說上海話為傲,時不時會用一兩句上海話試探你是不是本地人。上海作為一座國際化繁華的大都市,這裡不僅交通便利,玩的地方諸如外灘、東方明珠、城隍廟等,還有高樓大廈林立,各種高檔的商場,琳琅滿目的奢侈品,一飽眼福的同時,還能滿足自己的購物慾望。


旅行書



我說說與普通話最接近的大東北方言吧,東北方言與上海話,潮州方話不同,上海話與潮州話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像是在聽另一個國家的語言,而東北方言完全可以聽出來說的是漢語,可是就是不知道說的是啥意思。

東北的方言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可以在方言裡看到東北人豪爽直接的性格,下面我說幾個東北的方言,如果你是東北人看看能不能看的懂。

我四叔長的

老麼卡哧眼兒,不過他幹啥從來不打錛兒,就是性格上有點毛愣三光的,有一天他騎自行車摔了下,缽了蓋卡禿嚕皮了,我看他在家閒的無脊六受的,打算帶他去上該轉轉,該裡那天正趕上集市,人老鼻子了,他平時總說烤苞米好吃,說那玩應兒解嘎吱,我看集市那嘎達有賣的,給他買了穗烤苞米,那天他牙口不好,吃的吭哧癟肚半拉可機的,末了兒他把玉米給我吃了,說不能嚯嚯了。

老麼卡哧眼兒(長的醜)

不打錛兒(不猶豫)

毛愣三光(急躁)

缽了蓋卡禿嚕皮(膝蓋摔破皮兒)

無脊六受(閒的難受)

上該(逛街)

該裡(市裡)

老鼻子(數量多)

那玩應兒(那東西)

解嘎吱(過癮)

那嘎達(形容一個地方)

吭哧癟肚(費勁)

半拉可機(不完整)

末了兒(最後)

嚯嚯(浪費)

如果都能看的懂,說明你已經很懂東北那嘎達了。


春笑


中國太大了,每個地方都用不同的方言,即使是一個城市、同省、同城、同市都會有不同的方言,更別說有56個民族的,那方言真的無法統計了,有句話就是怎麼說的“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裡面就包含了有方言。


我去過南方和北方,這些年在網絡遊蕩了快10年,接觸了全國各地的不同地方的人,也瞭解了很多地方性的方言,一直認為廣東、廣西粵語方言、閩南方言、上海方言、蘇州方言、溫州方言最難聽懂,對了,還有我們新疆的地方性方言,我這位美食達人,太深有體會了,就是皮牙子和辣皮子就被誤導了好多人,剛開始我寫菜譜的時候,就是寫了“皮牙子和辣皮子”,幾乎天天都有人在問,這兩種到底是何物?當然還有“內地”、“口內”這些,被新疆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地方性方言,那時候我都成了新疆的地方方言的翻譯,後來這些被看的多了,現在基本上都知道了。也被很多人罵慘了!


我就寫寫我們新疆人最常見的方言吧

一溝尖—----就-是踢你一腳(新疆回族方言愛這麼說)

端直-------是走直線

棒尖--------是湊合

葉子麻--- 就是太逼蹭的意思

逼蹭------就是話大的很的意思

扎巴依-----(酒鬼)

馬達----- 沒有、沒有問題

羊缸子----婦女,媳婦 、女孩

巴郎(子)-----“巴”輕聲,近“把”音;男孩、年輕小夥

阿囊死給、囊死給-----“阿”輕聲;罵人的話:“他媽的~!

堯爾達西、阿達西----同志、朋友

買格賴-------過來

皮牙子----洋蔥

崴~醬~-----感嘆詞,哎呀,要拖長了說

塔西浪---死,完蛋,翹辮子

哈馬嘶-----全部,一股腦地

盲唉------走開!

雅克西----好!

爾視---理睬;還有“撂”“撂視”也是理睬的意思

勺、勺子----傻、傻子

喧幌、諞閒傳、諞搭拉子-----聊天

楞松(的------使勁地、不遺餘力地

一頭囊上(下ha)去-----,一直走過(下)去

皮實-----不是紮實耐用的東西

二轉子----即混血兒

白喀兒---轉指新疆土生土長的本地(漢族)人

纏頭---苒不清楚的人,知識少、腦子缺根筋的人

臊我面子---給我難堪

搔然——糾纏

甩套——說謊話

牢道——厲害

日怪——古怪

麻纏——難辦

瘩瓦什——不平整


這些也許只有咱新疆人才能看得懂,不過外地的朋友去新疆玩幾天,也就都理解是什麼含義了,也歡迎小夥伴們,分享更多的新疆方言,可可在這裡等著了。。。。

我是頭條號天山可可,原創美食達人,家常菜、麵食、早餐都有,擅長新疆菜,每天更新不同的菜譜,記得關注我喲!


天山可可


中國地大物博,十里八鄉不同音,所以中國方言的種類十分複雜和龐大。

方言,是地域文化得以沉澱與傳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地域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記和內容。不同地區,方言也會有所不同。

方言難度排名:排名第一:溫州話;排名第二:廣東話;排名第三:閩南話,蘇州話;排名第四:上海話;排名第五:陝西話;排名第六:長沙方言;第七:四川話;排名第八:山東話;排名第九:天津話;排名第十:東北話;

——————-本內容由半面維納斯提供,歡迎點擊、評論、關注。


半面維納斯


謝謝邀請。方言的難懂程度關乎兩點:一是遠離中原,山水相隔交通不便的地區方言更難懂。二是移民更早,社群歷史更悠久的地區方言更難懂。前者很好理解,後者要費點思量。

比如說黑龍江和遼寧相比更遠離北京。但方言卻比遼寧話更接近北京話。其原因就在於,遼寧緊挨中原,移民更早,方言逐漸沉澱固化,而黑龍江因偏遠而移民較晚,地方味更淡。

而嶺南的浙江福建一帶,路途遙遠,移民又早,可追溯至秦漢兩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方言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內沉澱上千年。同時吻合時間和空間兩大要素,可謂方言難懂之冠。


韋一飯


謝謝!很高興參與這個話題討論。


說起難懂的方言,讓我想起30多年前學生時代的一件往事,一直沒好意思跟別人說,因為聽不懂當地方言,差點鬧出笑話,這事發生在浙江紹興。

30多年前在上海上學,記得大約是在三年級的國慶假期,我和好友兩人相約去紹興遊玩,自然是受到了魯迅作品的影響,想去探尋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烏篷船......


第一天從上海乘坐火車到達紹興,發現火車站前居然有自行車出租,很是意外、很是驚喜,我們租了自行車,在紹興城區內穿越。

那時的紹興城區不大,有公交車但是車次較少,通常要隔很長時間才會有一趟。出發前我們認真研究了城裡的各條公交線路,要確保兩天的行程安排,趕上返回上海的火車。

在紹興城裡遊玩,騎自行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去了魯迅紀念館,參觀了百草園、去了三味書屋,還去咸亨酒店喝了一碗黃酒、吃了一碟茴香豆,有點循著魯迅作品足跡走的感覺,現在想來真是有趣。那年頭去紹興遊玩的人不多,所到之處都沒有人頭攢動的擁擠場面,正合我們的心意。

我們還去了鑑湖,那是一個不大的城中湖泊,在湖邊有秋瑾故居,還有陸游寫下了《釵頭鳳·紅酥手》 的沈園,我們都一一參觀過了。

傍晚時分,我們還了自行車,到紹興碼頭,準備乘烏篷船前往鄉下魯鎮,魯迅的《社戲》、《故鄉》中寫過的地方。乘船的多為當地人,或許是到城裡出售些鄉下的特產,再採購些貨品,他們隨身帶著很多東西,彼此交談著,越說越有興致,不由得提高了音量......雖然在上海讀書多年,聽上海話已無障礙,卻發現他們的談話我們能聽懂得不多。與我們無關,不去管他......

烏篷船經過、停靠了幾個漆黑的村莊,聽說是停電了,我們一陣緊張。所幸到達終點時,那個村莊並沒有停電,下船後就有一位熱情的店主招呼我們去她家住店,有驚無險的經歷,渡過了第一天。

我們的尷尬出現在第二天。

天亮之後,吃過早餐,告別老闆娘,我們踏上了尋找魯鎮、尋找社戲、尋找魯迅故居的道路。行前諮詢老闆娘,她也不知我們所尋之地在何處,只是指了個大致的方向,我們就出發了。

一路上問過很多人,都不得要領,他們聽不懂我們說的普通話,我們聽不懂他們說的當地話,很是尷尬。大多時候用手比劃交流,偶而才會遇上個能勉強聽懂普通話的人。連蒙帶猜,我們居然找到了一個小學校的舊址,有一間上了鎖的破舊小屋,擺放著陳舊的傢俱物什,據說是魯迅外婆祖居地的舊址。

如法炮製,我們居然又找到了看社戲的地方,已記不清是什麼模樣了,只記得當時的過程很艱難,尤其是與人交流溝通。在紹興鄉下遇上個人本就不太容易,他們住得比較分散,遇上了又很難交流,他聽不懂我,我聽不懂他,真是糾結,哈哈。

30多年過去了,想起紹興行的點點滴滴,依然覺得很有趣,聽不懂紹興鄉下地道方言的那一段尤其印象深刻。其實,這也正常,旅行過程中的一點小意外,往往是最能留下記憶的亮點所在。

謝謝!


遠山墨雨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顯而易見,北方話更容易聽懂,越往南越難聽懂而且方言使用範圍越小(不包括少數民族語言)。

北京及周邊的河北最接近普通話;其次整個東三省加上一小部分內蒙只是有口音而已;華北、西北幾省口音更重一些,但只要掌握了其中要領很快就能聽懂。然而到了江浙湖廣雲貴,外鄉人就基本聽不懂了,就算臨近縣城的人也需要相互適應才能溝通。

我見過一個老外在北京生活幾年,與人溝通基本沒問題。一次去上海,接待他的人在和其他人溝通時講上海話。老外頓時覺得幾年的中文白學了。

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了,文化中心不斷遷移,民族之間不斷融合,百姓不斷遷徙……使得我們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差異。但隨著現代交通、通訊的發展,很多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都面臨危機,遲早有一天我們的方言會成為歷史。


瑤之下


對大多數國人,如果從小隻熟悉普通話,不經常外出,也很少接觸影視音像,按民國初年到七十年代末吧,最難懂的應當是東南一帶,從溫州南部到福建到廣東。

四川湖北周邊實際上是古代官話變化而來,不難懂。吳語嚴格說,與中原關中方言一道組成古漢語的主體,語法詞彙與普通話幾乎完全一致,稍加接觸就能聽懂。

現在的普通話來自北方官話,華北話東北話對大多數國人,聽著不難懂。

上面的討論不涉及少數民族地區。


jack200351227


人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事實上我們不僅資源豐富,就方言的種類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比如,我們所知道的德語,在德國,瑞士和奧地利都有人講。這些地方的人說不同口音的德語,但說的都是德語。

在中國,我們除了說不同口音的普通話,還有每個地區的方言。而方言和方言之間,差別很大。常常會發生某個省市的人,聽不懂另一個城市的方言。

對我來說有兩個地方的方言,特別難懂。一個溫州話。可能有朋友知道,溫州人尤其會做生意。他們不但紮根國內,還放眼海外。不過溫州人說話就像意大利人唱歌一樣,我不怎麼能聽懂。

還有一個地方的人說話也和唱歌一樣,那就是說閩南話的福建人和臺灣人。由於和普通話的發音相距甚遠,所以基本上也屬於完全聽不懂狀態。


我帶爸爸看世界


對於一個桂林人,講點是桂柳話,所以在桂林、柳州、賀州、河池大部、百色局部,基本上不用帶翻譯。

也許是“兩廣一家親”,對梧州、玉林、北海3地局部地區操粵語的可以聽出個大概,但對於一些土白語基本上是不知所云。另外,壯語也是一竅不通。總的來說,在廣西有少部分地方,我是聽不懂的。


桂柳方言屬於西南官話,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南部、江西大部、湖北局部,都可以聽懂一些。

黃河以北的地方大都與普通話有點接近,不是特別地道的話應該都聽得懂一些。

除了以上地方,江浙話、閩南話、蒙語、維吾爾語、藏語、回語,以及一些極少數民族的語言,對於我來說都無異於外星語言。所以,在我看來,福建江浙、蒙藏新寧等地是方言最難懂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