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中國古代的戰馬主要只有三處

一是內蒙古大草原,蒙古馬平均體高120~135釐米,體重267~370千克。個頭在世界戰馬家族中屬於中小型,跑得不算快,力氣不夠大,腿長得短,外表也顯得比較土氣,很不上鏡。但蒙古馬四肢粗壯,適應性和耐力極佳,遠優於外表神駿的西方戰馬,可在八小時內行軍一百二十里,並持續多日不降低標準,且能吃非常糟糕的飼料而不得病,稍經調馴後,在戰場上可做到不驚不乍,勇猛無比!因此雖然不是良好的賽馬,卻是一流的戰馬,尤其適合輕騎兵使用。中國古代的戰馬大部分是 蒙古馬。

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蒙古馬

二是黃河上游河曲附近,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的馬,稱為河曲馬,平均體高132~139釐米,體重為350~450千克。體格比蒙古馬大,負重能力更強,但耐力稍有不足,一般可日行一百里。

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河曲馬

三是今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稱為西南馬,特點是體形較小,善走山路,在平地它的體力和耐力均不及蒙古馬與河曲馬,只能勉強當戰馬使用。喪失了北方馬產地的東晉、南朝以及南宋等的騎兵戰馬多使用西南馬。

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西南馬

輕:人馬都沒有相當鎧甲的防護

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輕騎兵

東西魏的征戰中,雙方也使用了輕騎正面突擊的戰術,在邙山之戰中,宇文泰“率輕騎奮擊,中軍與右軍大破之,悉擄其步卒。”西魏這個雖然不是中央突破的戰術,但是輕騎正面突擊大敗步卒,說明了輕騎可以達到重裝騎兵那樣的突擊效果的。也說明了,輕騎中央突破戰術,並不是學自突厥,而是十六國北魏在長期的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隋唐之際,李世民因為善於使用輕騎突擊戰術而稱雄。對於這種戰術他自己有總結:“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④這段話包括了多種戰術思想的綜合運用,其中“出其陣後反擊之”,將敵軍斷為兩截或者多截的戰術,需要發揮騎兵的突擊作用。據汪錢先生研究,李世民用以突破敵陣,分割敵軍的騎兵是輕騎兵。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在中國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與眾不同的騎兵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 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於也速該之子鐵木真。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正是他把一個由於妒嫉和連年不斷的戰爭而分裂為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而不勝的軍事組織。1211年,他在統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後即著手統一中國。五年內,蒙古人迅速佔領了華北和朝鮮,他們對城市和鄉村進行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就在這時,成吉思汗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佔築有高牆的城市,因此向中國工匠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和使用射石機、彈弩的方法。 最後,成吉思汗認識到要統一中國這樣遼闊的地區需要化費很長的歲月。這時他又得知蒙古內部發生了動亂,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隊後返回蒙古。後來他又率領軍隊進攻波斯花剌子模帝國,並於1221年使之臣服。接著繼續領兵向南、向西、向東,席捲了整個亞洲,毀壞了大批城市和鄉鎮,殘酷地屠殺那些對蒙古人來說一文不值的老百姓,使這個地區備受蹂躪。接著蒙古軍隊又從波斯出發向西北方向推進。經過廣泛的兵力偵察,一支大約20,000人的軍隊在蘇布臺和笳卑將軍的率領下穿過高加索進入俄羅斯,並派探哨四出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軍擊敗了卡爾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羅斯人和庫曼人(庫曼百姓在蒙古人越過高加索前就逃走了)組成的軍隊,接著又跟卡馬河流域的保加利亞軍隊遭遇並將其擊潰,然後向東折回。根據這次遠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報,十五年後成吉思汗的後代制訂出了征服歐洲的詳細作戰計劃。

“汗國”一詞原指一個蒙古遊牧部落或一支野戰部隊,後來變成了“鉅額數量”的同義詞。因為蒙古在西方的敵人,不相信他們會被一支小小的軍隊壓服。13世紀的歐洲人確實但又錯誤地認為,蒙古軍隊是一群聲勢浩大卻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他們之所以能夠征服別國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這其實一方面是歐洲人想為自己的失敗尋找託辭,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懂得蒙古人採用了一種絕妙無雙的軍事體制,因而能夠以颶風般的速度和力量進行作戰。

中:人有相當鎧甲的防護,馬沒有護甲。

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中騎兵

三國前騎兵的鞍還是一張墊子。馬鐙大概發明於西晉,有實用價值的雙馬鐙似乎在東晉十六國才普遍應用於騎乘。重騎兵基本上還不可能出現。

漢朝時沒有馬鐙,主要是不能解放雙手,無法使用弓箭、長兵器。所以沒有馬鐙的騎兵主要的作戰形式是: 形式1、馬“戰車”,車上帶弓箭手、持戈士兵,乘車衝擊敵陣; 形式2、手持單手兵器,如劍、刀、棍等武器,騎馬作戰; 形式3、作為騎馬步兵,也就是騎馬接近敵人後,下馬作戰。

重:人馬都有相當鎧甲的防護

中國古代的戰馬產地與騎兵戰術

重騎兵

騎士身披鎧甲、馬披鎧甲的重裝騎兵的成熟,只能是在高馬鞍和馬鐙被用於馬具之後。重裝騎兵相對於輕騎兵和步卒有兩個優點:一是防護好;二是自身重量遠遠大於輕騎兵和步兵,所以一旦衝鋒起來,其突防能力顯然是要優於輕騎和步兵。所以,重裝騎兵出現之後,騎兵的新的戰術也就應運而生。

1.正面迎擊

  劉裕北伐南燕,南燕慕容超提出的應對戰術是:“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擒也。”凹這就說明了,鐵騎對東晉的步卒具有絕對優勢,應該實施正面的攻擊。在北魏阻擊後秦的柴壁之戰中,拓跋硅“詔毗陵王順以精騎衝擊,獲興甲騎數百,斬首千餘級。”用重裝騎兵作為突擊力量,是魏晉南北朝經常使用的戰術。

2.突襲並且分割敵軍

  上文所引的“衝擊”就說明了重裝騎兵的突防能力強,有利於突破敵陣。北魏攻打後燕,燕“出步卒六千餘”攻擊拓拔氏的屯田。拓跋畦“詔將軍長孫肥等輕騎挑之,帝以虎隊五千橫截其後,斬首五千,生虜七百人,宥而遣之”。圓所謂“虎隊”恐怕就是虎紋具裝的重騎兵。“橫截”就是將敵軍一分為二,使其失去照應而敗。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魏將領韋珍和劉宋將領苟元賓有一次戰役,“珍乃分遣鐵馬,於上流潛渡,親率步士與賊對接。旗鼓始交,甲騎奄至,腹背奮擊,破之。”“腹背奮擊”也可以達到使敵軍首尾難以兼顧而失敗的效果。這種突擊並且分割敵軍的戰術,往往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防護較好可發揮騎射的最佳效能

  《宋書·蠻夷傳》載南朝討伐“沔北諸蠻”的時候,“軍以具裝馬夾射,大破之。”重裝騎兵是防禦與突擊的結合,雖然這種結合並不是很理想,但在中古時代,的確有非常優越的戰術價值。首先,在突擊能力上與輕騎兵和步兵相比優勢是明顯的,所以擁有重裝騎兵的一方可以較為容易擊潰對方。在敵方人數佔優勢的時候,重裝騎兵可以實施中央突破,將敵軍割裂為數段,從而導致敵軍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