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推薦給孩子的繪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

陳夢敏老師寄來三本書。繪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和《變來變去小狐仙》是給我兒子看的。橋樑書《布帕帕家族沒有膽小鬼》適合5至8歲小讀者,但上面寫著“陸老師雅正”,當然是給我看的。這“布帕帕”其實就是“不怕怕”,不怕怕當然就不是膽小鬼了。在陳老師的故事中,還記得一篇好玩的諧音,《住在信箱裡的小精靈》,裡邊有個梅先生——黴先生,Mei sir,沒事兒。這也是閱讀的樂趣呀。

陸生作:推薦給孩子的繪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

接下來想講講繪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

我兒子21個月,隨手翻開一頁,“哇!”

再翻一頁,“哇!”

再翻一頁,“哇!”

圖畫令他興奮,連著三聲長長的驚歎。

“嗒嗒!(汽車)”“大輪子,大輪子,黑色。”他看到了鍾愛的汽車,手指著它,看著我。

問他:“這是什麼啊?”

“小雞。”

陸生作:推薦給孩子的繪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

我很意外他能認出小雞來。因為跟真實的小雞不一樣。想到了小王子的盒子,說裡面有隻羊,小王子很喜歡。兒童的審美,真的跟大人不一樣。《九百九十九隻小雞》這本書很適合低齡的孩子,哪怕不識字也沒關係,圖畫本身就是很好的故事,圖上各種內容,孩子會發現各種有趣的點:黑貓,老鼠,刺蝟背上的蛋糕、花朵、櫻桃……他們自己就會想象出故事來。如果家長能稍作引導或講解,一個繪本故事,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人、事、景、物、情、理,樣樣具備,跟我們的生活有很多相似性,甚至可以說一模一樣。讀書就是讀生活。讀書就是讀自己。

陸生作:推薦給孩子的繪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

與文字相比,我對圖真沒什麼概念,看得順眼、舒服,就覺得它是好的。有次逛書店,看到齊白石的一本畫冊,薄薄的,看了很喜歡,眼睛舒服,心裡舒服,就買下了。長這麼大,就買過這麼一本畫冊。喜歡的就是好的,可能只是香菇炒青菜。各有所愛。

圖對一本圖畫書來講,當然非常重要啊。《九百九十九隻小雞》的圖,我很喜歡,色調明快,多而不亂,生動有趣,關鍵是圖還會講故事。

再來講講文字。我比較擅長的部分。

這個故事其實挺簡單的,或者說是有套路的。

雞太太對雞先生說:“我想給你生一大群孩子,那會有多幸福……”這是故事的開頭。這是雞太太的願望。我老婆懷孕時,一次陪她去醫院打針,人不多,醫生是女的,她們就聊起來,說生孩子辛苦什麼的。我站一旁,只做表情不插話。“就是想給他生個小孩。”我老婆這麼一說,那醫生就看向我,說:“肯為你生小孩的女人,要珍惜。”她那眼神,好似我犯錯了。——讀《九百九十九隻小雞》的開頭,想起這件事來,讓我感受到雞太太對雞先生的深愛。這就是人的生活啊。

“親愛的,我們有寶寶了!”這是故事的結尾。雞太太的願望實現了,他們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最後一頁,圖上,雞太太戴著帽子,掛著項鍊,拎著包,牽著雞寶寶,在逛街。辣媽一個啊!甜蜜的負擔。

這開頭與結尾是呼應的。開頭提出問題,結尾給出答案。嚴絲合縫。團圓大結局。

情節是怎麼展開的呢?一波三折。

波折的故事才好看嘛。

蛋殼裡鑽出九百九十九隻小雞。一場巨大的災難隨之而來。小孩子,連狗都是怕他們的。這九百九十九隻小雞也這樣:雞舍門被擠倒了,葡萄酒被擠倒了,水果店被擠倒了,玩具店、玩具店、書店、蛋糕店……都遭殃了。——從寫作上講,這就是我在“左手作文法”中提出的以地點為線,把每個地點看作一顆山楂,串起來就是一個糖葫蘆,所以,可稱之為糖葫蘆結構,也跟唐僧取經一樣,被捉進了一個又一個妖魔洞府。不論長篇,還是繪本,在寫作邏輯上都是相通的。

小雞們闖了禍,總得有誰來阻止他們吧?故事寫到這裡,需要來一個轉折。也就是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個麻煩,需求去解決它。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大熊,他用喇叭阻止小雞們;

第二個站出來的是大象,他用噴水帶阻止小雞們;

第三個站出來的是臭鼬們,他們用臭屁彈阻止小雞們;

第四個站出來的是刺蝟部隊,他們開坦克,用刺球炮彈阻止小雞們;

這就是我在“左手作文法”中提出的以人物為線。

但是,小雞們把他們都擠翻了,擠飛了……

從大熊、大象、臭鼬們,到刺蝟部隊,從數量上說,是越來越多的;他們使用的裝備,也是越來越好的。大象的喇叭,像是口頭警告;刺蝟部隊的炮彈,可是動真格了!——但這一切,都沒能結束九百九十九隻小雞擠啊擠帶來災難。故事的戲劇性在增強,矛盾越來越激烈,故事中充滿了想象、誇張,小雞們甚至把山擠到當盾牌擋住刺球炮彈……

故事就這麼“放大”下去嗎?從蛋殼裡出來小雞到現在,這個故事就像一條射線,射線有起點,沒終點,但故事需要有始有終,哪怕一個暫時的終點。對寫作來說,這往往是考驗作者的地方,見真功夫的地方,如何把放出去的故事,像野馬一般奔跑的故事收回來!

“咕,咕咕,咕咕咕……”是媽媽的聲音。

連炮彈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媽媽的聲音輕鬆就搞定了。這是母愛的召喚。想到一個罪犯,他談到自己落網的那一刻,說:“我本來想拿槍打死他們(來到家裡帶他走的4名警察),可是,我母親進來了,我就不能打了。我不忍心當著我母親的面殺人,我做不到……”

愛可以化解很多東西。愛是人性。我以為,媽媽的聲音是《九百九十九隻小雞》絕妙的收尾。將連炮彈都解決不了的大事,化了。

小雞們都跑回去了。他們是按原路返回的,返回的途中的故事,一筆帶過。就像唐僧取經,去時,一關一關打過去;回來時,飛回來。去時慢,回時快。但,即使是一筆帶過,也讓讀者做了回顧。而且,在一筆帶過中,陳老師也做了設計,比如“跑過大象的花園”“跑過大熊的電器店”——這兩句話,就給了我們大象、大熊阻止小雞們的部分或全部動機,也讓我們理解大象為什麼用噴水帶,大熊為什麼有喇叭。小處也講邏輯,故事要合理,雖然繪本文字不多,但花在文字上的功夫一點都不能少。

小雞們最後都擠進蛋殼裡去了。

神奇的地方來了!值得深思的地方來了!也許你和我一樣,直到小雞們擠進了一個蛋殼裡,才明白,原來這九百九十九隻小雞,都是從一個蛋裡面擠出來的啊。

一個蛋,孵出九百九十九隻小雞。

科學嗎?不科學。

童話嗎?童話。

只是童話嗎?不是。

我問陳老師:“是隻有一個蛋嗎,一個蛋出來這麼多雞?”

陳老師回答:“嗯。就是像世界誕生一樣,一點點地多起來了。”

此中有深意啊!我想到了盤古開天地,想到了宇宙大爆炸,想到了“空”,想到了一句老古話“吃土用土,死了歸土”,想到了無中生有、復歸於無……

你想到了什麼?

《九百九十九隻小雞》,陳夢敏作品,“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優秀作品。此時,我要複製一段評委崔昕平的一段話:我特別讚賞石囡剛才的發言中對“文學意義”的捕捉和提煉,創作可以坦坦蕩蕩拿給孩子看的作品——這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文學創作中找到了共同的目標。對陳夢敏的對繪本承載“意義”的思考,我也非常讚賞。陳夢敏反覆思考的問題,蘇梅老師剛剛也提到了。其實,我們評委中也爭論得很激烈。去年評審時,我個人是特別喜歡《九百九十九隻小雞擠呀擠》,特別有意思,屬於純兒童本位的、純童趣的作品。而通過你剛才的創作談,我懂了,為什麼今年你交上來的是《最後一張罰單》。你真的在想:為什麼《九百九十九隻小雞擠呀擠》沒衝到“金鯨作品”?它可能還需要些什麼?在《最後一張罰單》中,既有“兒童本位”的立場,又能牽動成人的反思,這是非常好的進步。但我覺得,繪本不是必須成為這種層次性的繪本,也需要那種和孩子一起歡樂的作品,兩種形態是並存的。

我以為,故事是鏡子,讀故事,照見生活,觸動心絃,有感知……我想,這便是“牽動成人的反思”。讀故事的文與圖,理解文圖的意思,藉助文圖去想象、去邏輯推導,因故事而想到自己的生活及我們這個世界,我想,這便是“層次性”。

真誠地把這本《九百九十九隻小雞》推薦給孩子們。

這兩天市面上還買不到,請再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