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飛不服從十二道金牌的命令,繼續北伐成功後擁立宋欽宗,會不會免遭殺害?

一德格天1


如果在1140年的北伐中,岳飛不服從命令,繼續堅持,那岳飛會死的更慘,後世也不會有如此高的聲譽。

岳飛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聲譽,一個是他的戰功,另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和秦檜一起,樹立了一個正反兩面的典型,被世人不斷的傳播。如果岳飛不是被可殺可不殺的理由,賜死於大理寺風波亭,那麼僅憑岳飛的戰績,是不足以超過那麼多南宋將領,獲得如此高的聲譽的。

岳飛在當時的中興四將中,和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人相比也並不是特別突出,如果再加上劉琦、吳玠、吳麟、李顯忠等等將領,岳飛的戰功,也只是繁花叢中稍微突出那麼一點的那一朵。

泛覽一下二十四史,《宋史·岳飛傳》是其中最特別的一篇,如果不是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得到後世的廣泛同情,那麼《宋史·岳飛傳》的編撰者,應該不會把《岳飛傳》寫成現在這個樣子。

岳飛沒有繼續北伐,雖然在1141年議和後,遭到了殺害,卻讓聲譽值提到了最高,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如果岳飛不聽號令,繼續堅持北伐,那麼他會北伐失敗。

1140年,宋軍反擊金軍的時候,宋高宗給與了大力支持,並做了全局部署。高宗沒有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那麼不堪,他對於政治、經濟和軍事,都有很強的把控力,要不然他如何穩定的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宋金戰場的西部,川陝邊境楊政、吳麟等數位南宋將領擊敗金軍,遏制住了金軍的南侵勢頭,並趁勢北上,收復了扶風等多地。中路劉錡原本率軍準備北上開封駐防,進入安徽境內後得知開封已經失守,於是防守順昌,並以少勝多,大敗完顏宗弼親率的金軍主力,取得順昌大捷。東路韓世忠在江蘇境內,擊潰金軍右翼大軍,取得淮陽大捷。張俊、劉光世、王德等將領也率軍北上,在安徽、江蘇境內擊潰了多路南侵的金軍,攻取了宿州、亳州等多地。

原本岳飛受命前往救援劉琦,但是劉琦已勝,所以,高宗就下令岳飛“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但是岳飛和傳旨的李若虛商量後,決定繼續北上,攻打金軍。


岳飛這次已經是抗旨北伐了,如果失敗了,高宗直接以逆旨的罪名處死了兩人,也並無不妥。這次抗旨,岳飛事後自己也感到不妥,撤軍後請求高宗收回兵權。高宗並沒有這麼做,可見高宗還是很欣賞岳飛的。但這次抗旨,影響到了1141年宋金和議時,決定處死岳飛的結果。1141年,三大將領被解職時,岳飛的部下張憲卻私自調動軍隊。有了前車之鑑,不要說高宗,換任何一位領導,都會認為岳飛這是又要抗旨。岳飛在無兵權的情況下還能抗旨調動軍隊,就這一點,讓高宗要怎麼做呢?

繼續看1140年,岳飛抗旨之後的事情。岳飛率岳家軍直撲河南開封,沿路收復了潁昌等多地,並在郾城保衛戰中,借鑑劉琦順昌大捷的經驗,大破完顏宗弼的“鐵浮屠”和“柺子馬”。這種打法是劉琦首創的,但被世人加給了岳飛。此後,小商橋一戰,名將楊再興戰死沙場,但岳飛軍主力一路打到了朱仙鎮。

把1140年南宋的總體攻勢綜合起來看,岳飛在整體北伐中,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北伐的成果是十餘名著名或者知名的南宋將領共同取得的,大家表現的都很出色。

在各路將領都奉詔撤退的情況下,岳飛如果繼續孤軍深入,能取勝麼?結果很明顯,不能,岳飛也很清楚這點。他繼續堅持北伐,最多也就是收復開封城,然後呢?所以,他也撤退了。

如果岳飛這時再次抗旨,進攻必然會最終失敗,那就會被高宗處罰,即使不被處死,恐怕岳飛再也沒有那麼高的名譽了。等宋孝宗繼位,再怎麼想打仗,也不會樹立一個連續逆旨不遵的人做典範。

而宋欽宗可是被關押在五國城,五國城在哪裡呢?黑龍江。僅憑岳飛的10餘萬岳家軍,還沒有可靠後援補給,就想一路打到金國的黑龍江大後方去,只能說勇氣可嘉。

不瞭解當時完整歷史情況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岳家軍完全可以“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當了解了這段完整的歷史,這個結論應該會修正一下吧。

1141年的情況跟1140年類似,金軍再次南侵,南宋同樣是多路齊出,再次遏制了金軍的進攻,然後撤軍,高宗收了三大將領的軍權。金國可以短時間內又發起進攻,可見在1140年的戰爭中,並沒有元氣大傷,再次證明岳飛軍很難孤軍北伐勝利。而1141年金國的南侵失敗,加上金和西遼的戰爭,讓金國有了強烈的議和意願;南宋立國之初,經濟窘迫,高宗也無意北伐,這才促成了“紹興和議”的達成。

即使在高宗的支持下,岳飛和全體南宋將領同心協力,北伐都不一定能徹底成功,更不要說岳飛一支軍隊了。岳飛根本不可能北伐成功,更談不上迎回欽宗。

岳飛之死,給了宋孝宗一個樹立榜樣的機會,這才讓岳飛在之後名聲大振,又是追封,又是立廟,這對於岳飛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如果岳飛不被賜死大理寺風波亭,他最多就是另外一個韓世忠,或者吳玠、劉琦。因為岳飛不死,就不會有這麼好的宣傳效果和影響力,孝宗也就沒有什麼理由將岳飛立為榜樣,岳飛的名聲自然就不會如此之盛了。

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看怎麼取捨了。


奕天讀歷史


這是一個很愚蠢的假設。如果岳飛不服從撤軍命令,執意北伐,就是公然與南宋朝廷決裂。岳飛如果有反叛朝廷的心,且不說北伐能不能成功,即便是北伐成功以後,還有什麼必要擁立昏庸的宋欽宗呢?

這裡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岳飛孤軍北伐,能不能成功。二是北伐成功會不會擁立宋欽宗。我們一一討論:

第一,岳飛如果執意孤軍北伐,一定成功。只不過時間會久一點。

1140年的岳飛第四次北伐後的戰略態勢,對南宋極為有利。金兵在短短2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遭遇順昌之戰、郾城大戰、潁州大戰這樣的慘敗,其主力騎兵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只能依靠強徵漢人來撐場面,戰鬥力十分低下。金軍佔領的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兵力空虛,義軍風起雲湧,攻佔州縣。

金國自燕山以南,“號令不復行”。“河北忠義四十餘萬,皆以嶽字號旗幟,願公早渡河。”

可以說,整個金國在華北的統治搖搖欲墜,只需要一場強勁的暴風雨,就會土崩瓦解、徹底摧毀。

岳家軍就是強悍的疾風驟雨!能夠撼天動地。

潁昌大捷後,岳家軍各路軍兵靠攏集結,在開封城外45裡朱仙鎮,輕鬆擊潰金兵在中原地區(甚至是整個華北地區)的最後一支10萬人的作戰兵團。

此時,岳飛可以輕而易舉攻佔開封

然後經過5到7天的短暫休整,立即渡河北進,支援河北、河東義軍,迅速打開局面,在河北、山西站穩腳跟,建立鞏固的根據地。

大軍在山西集結,在義軍配合下迅速佔領山西各戰略要地。山西表裡河山,易守難攻。佔領山西,則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向西能威脅陝西金兵的側後,與川陝宋軍形成夾擊之勢。向南將聯絡宛、洛、襄陽練成一片。向東,可以兵出太行山,虎視華北平原,燕雲十六州盡在兵鋒之下!

如此則大業可成!

面對佔據廣大地盤、精兵十餘萬的岳飛,南宋朝廷除了妥協,不會有任何別的選擇。這是由他們的實力決定的。

一旦與南宋朝廷達成妥協。岳飛就可以與川陝宋軍聯合,夾擊陝西的金兵,消除後顧之憂。然後揮師北伐,出太行山直逼燕京。收復幽雲十六州!

礪兵秣馬,整軍講武,數年後,岳飛親率10萬鐵騎遠征塞外,直搗黃龍府。

待北境安寧,揮師南下,掃平江南。一代雄主,光照千秋。

第二,岳飛北伐成功後,不會擁立宋欽宗。

如果岳飛孤軍北伐,其實已經與南宋朝廷決裂。既然已經下定了反叛的決心,好不容易北伐成功,為什麼要擁立昏庸的宋欽宗。這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麼?岳飛沒有那麼傻,他手下的將領也絕不會答應。

亂世裡,有槍就是草頭王。手上有兵,就有理。管你什麼正統不正統。誰兵強馬壯,誰就是正統。這一點,岳飛看得最清楚。

岳飛可以孤軍北伐,也可以割據一方,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服從、效忠。是他自己選擇了悲劇的命運。寧死也不反叛。這就是岳飛,你可以說他愚蠢,不能說他不忠


上將噯福斯


第一,根本沒有任何人下過招回岳飛的命令,7月18日劉錡來到金兵側後,金兵撤走,岳飛取得“臨穎大捷”,7月20日岳飛就逃跑了,高宗知道“臨穎大捷”的消息最少要7月25日,再發什麼所謂的“十二道金牌”到朱仙鎮,最少要8月份,岳飛早就逃跑了,所謂的“十二道金牌”只會落在金國人手裡。恰恰相反,高宗皇帝的命令是讓岳飛堅守陣地,等張俊和楊存中的部隊一到,和金兵決一死戰。岳飛私自撤軍,南宋所有史料《建炎原來系年要錄》《高宗本紀》《中興小紀》等等都記錄的是岳飛“班師”“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朱仙鎮離開封不過四十多里地,高宗遠在長江另一邊千里之外。想阻止也根本就力不從心,況且,岳飛既然敢“抗旨北伐”怎麼可能在“全殲金主力”的大好形式下,善罷甘休?

第二,1140年擊敗金主力的是劉錡在順昌,也就是著名的順昌保衛戰,破鐵浮屠於順昌城下。岳飛所謂的“堰城大捷”“穎昌大捷”“臨穎大捷”都是金兀朮手下,比較弱的韓常一萬五千人,主動進攻堰城,穎昌,並且,大搖大擺駐紮在堰城和穎昌之間的臨穎。而且,全殲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等六將。打的岳飛向劉錡求救,是劉錡來到金將韓常側後,韓常主動撤軍,《南渡十將傳》有明確記載,和其他史料記載也吻合。

第三,岳家軍班底是岳飛1129年從馬家渡逃跑到宜興的兩三千土匪。加上投降的偽齊軍和收編的農民起義軍,戰鬥力非常差。簡單點說就一群烏合之眾,在堰城和穎昌讓金兀朮手下,最弱的韓常一萬五千人,還是在南宋家裡,就打的潰不成軍。你們讓他去東北,面對金國四十多萬主力?“直搗黃龍”?“羊入虎口”都說輕了。以卵擊石差不多。

1140年九詔讓岳飛支援順昌,對抗金主力,岳飛沒敢去,讓他堅守陣地,又逃跑了。1141年十五道詔書,讓他去對抗金主力,離前線450裡就又嚇尿了。

下聖旨讓岳飛去打金國主力,他都不敢去,要怎麼樣支持?

岳飛死是因為牽扯到,岳雲和張憲的謀反案。岳雲和張憲準備“舉兵襄陽”逼高宗皇帝還岳飛兵權。岳飛於1141年抗旨畏敵,淮西戰役結束,各大將心懷鬼胎,特別是岳飛,韓世忠公然抗旨畏敵,高宗對四大將徹底失望,3月戰役結束,高宗就下了張俊,韓世忠,岳飛的兵權,把部隊編入御前軍,掌握在高宗自己手裡。岳飛被下兵權後言辭激烈。4月竟然妄言“楚不可守”(放棄淮西地區)動搖軍心。被高宗直接降為節度使(而且是一個沒有兵權的節度使)。岳飛的言行也激起御史中丞何鑄,万俟卨等人的不滿,彈劾岳飛列舉了岳飛“不援友軍”“逗留不前”“妄意立儲”“妄言楚不可守”“並淮西軍”等幾大罪行,並且,把彈劾奏摺抄錄給岳飛,讓岳飛準備申辯。岳飛丟了所有官職,帶岳雲回了老家,8月岳家軍副統制王俊,實名舉報,岳飛親信張憲,想“舉兵襄陽”。9月岳飛和張憲,岳雲被捕入獄,交大理審理,岳家軍統領牛皋,王貴,姚政,傅選,董先,徐慶,李道,龐榮,李興等十多名將領揭發並且到大理寺作證。同案孫革,於鵬等六人招供。兩個半月後,刑部合議定罪,高宗親詔賜死。

所以說岳飛的死,和任何人沒有關係,是岳飛自己的不當言行,錯誤的決定,招來殺身之禍。歷朝歷代敢和皇帝搶奪兵權 ,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岳飛的死和北伐無關,因為岳飛既沒有那個能力,也沒那個想法。岳飛一直都是消極避戰,努力避開金國主力。他絕對不會去對抗金國主力。岳飛想做的就是保存實力,手握重兵。

岳飛的死和金國也無關,比岳飛位高權重的有張俊,韓世忠等人,還手握重兵的有劉錡,吳璘,王德等人,金國根本不可能看得上,早沒有兵權,丟了所有官職的岳飛。金國真正提名必須殺了才議和的人,叫韓佗胄(國家軍委主席)北伐的領導人,死於1208年的嘉定議和。還是韓佗胄為岳飛追封的鄂王,結果,連他的事蹟都要盜用。也不怕被雷劈。

岳飛的死和秦檜也沒有關係,恰恰相反,秦檜是唯一為岳飛洗脫罪名的人,先以岳飛不知道張憲和岳雲寫信,為藉口,洗脫了岳飛的謀反罪名,又以岳飛丟了兵權,是文官為理由,洗脫岳飛“妄言楚不可守”的罪名(南宋比較民主,法制健全,言論自由,言不獲罪)。最後秦檜甚至提出,岳雲只需判刑三年,革職罰金。高宗不允,讓刑部徹查岳飛1140-1141年抗旨行為,結果,1140年最少八詔,證明岳飛抗旨畏敵,1141年最少十三詔,證明岳飛抗旨畏敵。加上傅選,董先指認的岳飛有對皇帝不敬言論。高宗親詔賜死岳飛。

其實岳飛有沒有抗旨,高宗最清楚不可,因為都是他親自給岳飛下的詔書。以前沒處理,現在搬出來治罪,說明高宗不能原諒的,其實是和他爭奪兵權。


曉風2016


這是不可能的,岳飛如果不服從朝廷的調令,執意北伐,最終的結局反而更慘!

雖然岳家軍戰力強悍,但岳飛的北伐,是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和友軍支持的。如果,十二道金牌都無法調岳飛的軍隊回來。那麼,宋高宗就會果斷斷絕岳家軍的一切後勤補給和友軍支持,甚至還可能會與金人聯手,共同消滅這支“不聽調”的軍隊。

屆時,岳飛和他的岳家軍於南宋朝廷而言,就是一支必須剿滅的叛軍;而對金國來說,就是一支必須產出的隱患。這樣以來,岳家軍就成了夾心餅,需要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對時面對南北兩個敵人。試問這樣的局面,勝算又有多大呢?

事實上,岳飛當年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北伐,並非是真的出於聽從朝廷調令,而是實在沒有辦法。

因為,當時南宋已經開始停止對岳家軍的供給了。而那時的金軍也並非強弩之末,加上越往北戰線就拖得越長,進攻能力就越有限。如果他再一意孤行,最終很可能會將全軍帶上一條不歸路。所以,放棄北伐是擺在岳飛眼下的唯一選擇。

沒錯,岳飛北伐是順應民心,是出於愛國。然而,一旦他們得不到朝廷的認同,或是被朝廷定義為反叛,到那時又會有多少百姓願意站到岳家軍一邊呢?

所以,其結果就會像《琅琊榜》中的赤焰軍那樣,在外敵和自己人的共同夾擊下,全軍覆沒。而他們全軍上下也將會被歷史抹黑成為叛軍,而不再是值得後世敬仰的軍隊!


這些歷史要讀


1、岳飛只是南宋眾多軍事將領中的一個,手下的將官、士兵都是國家的財產,岳飛只是受命統制,哪天官家不高興了,一紙就可以罷免岳飛。而“岳家軍”只是一個稱呼,並不能說岳飛對統制的部隊有絕對支配權,題目上說的岳飛不服從十二道金牌的命令,繼續北伐,這應該是忤逆大罪。除了自己的身邊親信,有多少人願意冒忤逆的罪名跟著岳飛抗旨北伐,不得而知。(忤逆的結果就是自官位沒有了,老婆孩子可能入牢獄,自己給南宋抓到會處死。)


2、那麼開始說一下岳飛忤逆以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忤逆就是與南宋為敵,岳飛所部將面臨:

(1)首先從大後方運送的糧餉會停止供應,岳飛所部將面臨補給困難;

(2)南宋各作戰部隊接到命令,見到岳飛所部,即是敵人,立即開戰,周圍全部是敵人,包括南宋部隊、偽齊部隊、金國部隊、甚至包括當地義軍和農民(得岳飛者高官厚祿可得);岳飛所部將發現周圍圍的敵人越來越多;

(3)內部譁變,有不少將領還是願意吃皇糧的,或者不願意與官家為敵,或者為了自身身家性命和全家老小性命,不願意跟著岳飛繼續前進;岳飛所部作戰人員越來越少;

(4)即使岳飛有能力說服當地義軍和農民(純假設),面臨三四線作戰,只有強突金兵(這樣才能一直獲得支持),擊破金軍和偽齊(純假設),渡過黃河,擊潰金兵,攻城略地,收復失地,一路打到金國興起之地,並派奇兵解救宋欽宗,或金人主動交出宋欽宗,並答應退回白山黑水,不敢再出頭。

(5)岳飛擁立宋欽宗復位,國號肯定也是宋(如果不是宋,要宋欽宗做什麼?),這樣現南邊宋和北邊宋對立,怎麼辦?岳飛在朝廷是一個什麼地位?這樣的形勢下,基本南北會死磕,結果岳飛勇猛,掃蕩南宋,全國統一(純假設),岳飛會怎麼樣?不敢假設了。


閒話話收回來,岳飛為什麼值得後世人稱道?用施展老師的話說:

我們從個人命運的角度來說,當然希望岳飛能得善終。不過說實話,如果他真是個得善終的人,我們未必會記住有這麼一位名將,也就談不到希望他的命運會怎樣了。 比如,南宋的中興四將,除了岳飛,另外三位都沒有冤死。我讓你馬上說出他們的名字,你能說出來哪一位?正因為岳飛冤死,我們才能記得住他,讚頌他,並且成為民族共同記憶當中極為深刻的一個部分。 所以,從民族共同記憶這個角度來說,岳飛沒得善終,反倒是他真正的意義所在。岳飛的冤死,反倒讓他所表達的忠誠感,具有了遠遠超越於他自己之上、超越於時間之上的象徵性意義,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當中,成為各族人民的普遍信念。 即便是金國,也會讚頌岳飛的忠誠感。可以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將史可法,在揚州城外與清軍苦戰,最後殉國,這本來是大清的敵人。但是到大清的統治穩定了之後,大清反倒為史可法立了祠堂,表彰他的忠誠。 因為這樣一種忠誠是超越於時間與空間的,是你的敵人也願意尊重的,甚至會融入你的敵人的道德意識當中,為他們所接受,這就形成了永恆藍圖的構成部分。 在這個永恆藍圖下,岳飛、史可法的意義都超越了本族群,成為所有族群共享的歷史記憶。

岳飛如果沒有盡忠報國的思想,他還是岳飛嗎?如果岳飛只是為自己保安寧,少災殃,那他還是那個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岳飛嗎?如果只是考慮到自己的安危就去迎欽宗(這個連金人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敢做的事情),那他還是那個後世傳誦的岳飛嗎?

都不是!只有岳飛能夠做到大敵當前,一往無前去戰鬥,百死無悔,他才是岳飛,只有面對故都汴梁伸手可得(完顏宗弼也就是金兀朮已經準備渡過黃河了,一個書生勸道:“自古未聞有權臣在內,而大將可以立功於外者”!)立不世之功,卻不得不因十一道金牌撤兵,這才是岳飛!面對同僚贈送的美眷無動於衷的,這才是岳飛!對百姓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才是岳飛!

所以題目方向錯了!

苟利國家生死已 豈因禍福趨避之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如果岳飛生前能有這麼多高人指路,也不至於落個慘死風波亭的下場。同時知道死後能有這麼多人為自己鳴冤叫屈,死也瞑目。

如果真的岳飛不聽從宋高宗的號令繼續北伐,甚至救出二聖擁立欽宗,首先以岳飛的能力沒有任何懸念,欽宗感激涕零,而且後半生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性命自然無虞。但是岳飛不會那麼做,因為他是一個倔強、理想的完美主義者,何況有違臣綱,那樣做只會留下人生的汙點,即便是為苟全性命和貪圖富貴。那個功成名就的人沒有三妻四妾,岳飛卻做到了從一而終。



岳飛的一生志向是雪國家之恥,挽民族之危,救百姓之苦。而且旗幟鮮明的迎二聖還朝,是不忍心二聖受辱受苦,是想結束他們在五國城坐井觀天的非人生活,但不是想讓二聖回來和宋高宗爭搶皇位。岳飛的想法單純不失磊落,大義不失睿智,慷慨而又振奮人心。但是宋高宗懦弱膽小且不自信,顧慮重重。一方面怕金人鐵騎擾亂苟安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怕二聖回來自己無所事從。所以一味的熱衷於向金人乞和,那麼怕是繳納再多的稅幣,也要維持這屈辱的平衡。



紹興和議之前,岳家軍的兵力佔絕對的優勢,而且三軍士氣高昂,相反金國大軍節節敗退,士氣低迷。並且岳飛與將士豪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就在岳飛將有望實現一生夙願而躊躇滿志的時候,宋高宗卻覺得應該見好就收,一方面派秦檜又和金人談起了議和,一方面叫岳飛速速撤兵。岳飛的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岳飛最後的悽慘結局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痛心疾首的,更是不願意看到的。而且岳飛盡忠報國的民族精神天地可鑑,日月同輝,他的浩然正氣與世長存。如果岳飛做出諸如題目的選擇,也許是他人生的另一個機遇與轉折,但是他光彩的形象將大打折扣!


國史通解


1140和1141是宋朝國運之戰,如同本朝3大戰役一樣,勝可定鼎中原,中新在此一舉。岳飛沒有配合好所以在勝利的情況下沒有擴大戰果,讓去支援劉奇他派2000人去支援,最後劉奇把金軍主力擊潰了,這2000人還沒趕到,這次是下旨讓他去的,他卻劈開金軍主力去佔河南。不把金軍有生力量殲滅就算佔了最後也守不住。如果他不抗旨去把金軍那些敗軍殲滅也應該沒問題。只要金軍主力被殲滅北伐大業自然成功。嶽君何必直倒黃龍府,這條黃龍直接送來了你給做了就得了,何必萬里迢迢的跑到他家裡去直到黃龍呢?


趙太夫


如果岳飛不理會十二道金牌命令,繼續揮師北伐,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岳家軍本部內亂,而是被友軍如韓世忠張俊部鎮壓。這是因為岳家軍不是岳飛的家丁,而是趙宋朝廷的國家隊伍,這樣隊伍沒有朝廷的支持就等於是造反了,就等於是與楊么起義一樣了。因此,岳家軍沒有出兵繼續北伐的可能性,收復舊河山,迎二聖回京也是枉談。


DL南山樵夫


首先,我們談論一下假設的可行性,即岳飛是否能北伐成功。個人覺得概率比較小,雖然岳家軍戰鬥力很強,但是打仗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別是糧草,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戰鬥力再強也無濟於事。如果,岳飛一意孤行,糧草問題肯定要自己解決,但如果和朝廷反目,自己肯定是解決不了糧草問題的,所以,岳飛很難成功。

然後,我們假設你說的假設條件可以成立,就是說岳飛北伐成功,並且解救出了宋欽宗,除非岳飛挾天子以令諸侯,否則,岳飛一樣會被殺。因為岳飛有抗旨不遵的前科,且功高蓋主,這樣的人,但凡有機會,必定是除之而後快。

所以,無論什麼情況,岳飛必死無疑。


索隱者言


縱觀中華5千年文明史,功高蓋主,多才遭妒,從白起到于謙,數不勝數。岳飛唯一的出路就是學朱元璋、劉裕、曹操等,自立為主。否則,不論是落到趙構手裡,還是趙桓手裡,都難逃一死。可惜我們偉大的岳飛,忠貞不二,悲劇就已經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