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盛時期的領土是否包括西伯利亞?

卬朢1


當然包括,明朝的疆域一度囊括了全地球!



玩笑了。事實上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西伯利亞都從來沒有被實際控制。

我們看看西伯利亞的價值在哪裡呢?今天的西伯利亞意味著豐富的森林和礦產資源,關係我國北方邊境安全的重要地緣。

但是在明清時期,這些地區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案是沒有意義。


作為農業立國的政權,明朝和清朝都自覺地重農抑商,將農業擺在關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因此,能不能成為可耕地,成為王朝奪取新領土的重要考量。

西伯利亞緯度高,氣候寒冷,溫帶和亞寒帶氣候廣佈,終年分佈著凍土,灰色的土壤上生長著一望無際的針葉林,夏季短暫,冬季漫長。這樣的土地,明朝和清朝真的會有興趣嗎?

當然不會!

實際情況是:明朝和清朝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蒙古,為了解決蒙古問題,明朝和蒙古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拉鋸戰;為了消除蒙古的威脅,清朝窮三代皇帝之力,耗時100多年才徹底征服了蒙古地區。

可以說,相比於西伯利亞,蒙古問題才是明朝和清朝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所以我們只需要看蒙古區域是否包含西伯利亞,就能知道明朝和清朝有沒有包含西伯利亞。

作為遊牧民族,蒙古的勢力範圍沒有固定界限,根據學者郭沫若等人的考證,中國遊牧民族的遊牧北界大致在北緯58度左右。過了58度線,就是大面積的凍土區,根本不適合遊牧民族生活。 所以,北緯58度線,大致就是蒙古的勢力範圍北界,這裡在地圖上的位置,大致在貝加爾湖以北。


作為和蒙古族纏鬥多年的王朝,明朝始終沒有徹底征服蒙古,所以勢力範圍不可能達到西伯利亞。而清朝雖然徹底搞定了蒙古,但是北方的沙俄不斷南侵,導致蒙古的遊牧區域變小,最終南退到貝加爾湖以南地區,也就退出了西伯利亞地區。

當清朝徹底解決蒙古問題時,只能根據既定事實和沙俄在1727年簽訂《恰克圖條約》,規定了清朝和沙俄的邊界,至此清朝勢力徹底退出西伯利亞地區。

所以結論就是:鼎盛時期的明朝和清朝領土都沒有囊括西伯利亞地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你看看地圖就知道了,明朝領土面積最大的時候是永樂大帝的時候。

也就是這張圖,看著不小,然而實際能被中央控制的地盤是不包括西藏、青海和外興安嶺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地區基本上除了遼寧,大明都管不太著了。為啥呢?領土面積在當時就是炫耀武力的。主要人口地區還是漢地十八省。那些地方太冷太偏不適合種地,人也就少,政府也就懶得管。慢慢的,大明就成了這樣。



所以種明一代也沒有說控制過西伯利亞。

大清也是,在乾隆時達到了領土面積最高峰。也就是大家經常見得這張圖
。橙色的是附屬國。也是沒有控制西伯利亞。一個原因就是當時西伯利亞已經是沙俄的地盤了,而且西伯利亞南邊比較溫暖,所以有拓荒者定居點。另一個就是大清不讓開發東北,所以那裡的農業依舊很落後。人口就少,那農業就不會擴張。終歸明清控制不了西伯利亞還是受農業的制約。而俄羅斯擴張到西伯利亞的原因很簡單-皮毛商業,西伯利亞森林多,什麼老虎棕熊狼猞猁狍子鹿野豬之類的動物多,慢慢的就把俄羅斯人吸引過來了。


火器工坊


這種無聊的話題只有國人會提出。領土界定是最早發現和有效管轄治理。如果西伯利亞曾經是中國的領土,那麼南極一定是英國的領土,因為庫克船長最早發現了南極大陸。有效管轄治理很關鍵,不能空說。西伯利亞寒冷無比,根本不是農耕民族的家園,或者說農耕民族過去從來沒有重視過那片土地,所以沒有有效管轄治理過那片土地,因為在那裡無法生存,只有遊牧民族才能生存。明朝更是沒邊的事,說清朝吧,清朝有個著名的邊疆囚犯流放地,叫寧古塔,它位於黑龍江和吉林的交界地帶,氣候惡劣,自古就是無人區,這基本就是清朝有人活動的最北區域。《研堂見聞雜錄》記載寧古塔“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這說明黑龍江和吉林交界地帶的地方在清中前期都是無人居住的地方,還用說再早嗎?沙俄在征服蒙古的西伯利亞汗國後,繼續向東蠶食,逼近了黑龍江流域,大清和沙俄之間的土地之爭,不能說清朝失去了什麼,應該說在與沙俄爭奪蒙古人傳統領地時,讓沙俄搶奪了更多的領土,換句話說,我們沒搶過沙俄。


星光臥薪藏膽


明朝的時候肯定不包括西伯利亞,連蒙古都不屬於明朝的疆域。清代鼎盛時期疆域一般表述為“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沒有包括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西南包括拉達克,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南海諸島,是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清代鼎盛時期疆域面積總計應該是1296、45萬平方公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300萬平方公里。

元代的疆域最大,雖然不包括新疆,但北界一直到北冰洋,幾乎包括整個貝加爾湖以北,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流域的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


浩蕩揚子江


清朝肯定沒有,因為清代明後,還沒有來得及在西伯利亞建立宗藩體系就和俄羅斯籤尼布楚條約放棄西伯利亞了。而從古代王朝疆域的觀點看,明朝至少有東西伯利亞。因為那裡曾經是大明的藩屬部落區。大明勘察過庫頁島以北延及勘察加白令海,同時外興安嶺以北的地方部落同樣是朝貢過大明的藩屬部落。

清代明後,作為繼承大明的新一個大一統中原王朝,至少有繼承東西伯利亞的法理依據。如果西伯利亞還像以前一樣是沒有受到外部勢力染指的蠻荒之地,那麼大清很可能和大明一樣將西伯利亞納入宗藩體系範疇,但可惜,俄羅斯人來了。康熙雅克薩打俄羅斯後,談判劃界,當時大清是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以勒拿河為界,大清包括外興安嶺以北,勒拿河以東的整個東西伯利亞(這個基本繼承了大明的東西伯利亞蕃屬區)。中策則是邊界大幅東移,放棄了整個勒拿河流域,但仍保有外興安嶺以北的直到白令海的太平洋沿岸土地。下策則是徹底放棄東西伯利亞,以外興安嶺為界,徹底放棄外興安嶺以北大片土地。

尼布楚條約的結果是下策,大清放棄外興安嶺以北,同時還以額爾古納何為界,放棄了尼布楚,放棄了額爾古納以西的大片土地,大清宗藩體系下的蒙古藩部也失去了貝爾加湖。所以,清時相比明時整個北方在南移收縮。清比明少了外興安嶺以北以及貝爾加湖。


若無其是


中國讀者對世界的瞭解99%通過自己的歷史古籍,其實歐洲人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瞭解絕對不輸中國自己人,而且很少有雙重表達方式。

我們這裡不提漢人的傳統疆域-長城,我們來說說阿爾泰語系的胡人三大族群,他們的歷史疆域在哪裡?元清這兩朝的極北疆域在哪裡?我敢說99%的讀者沒有去過西伯利亞,那裡沒有一絲一毫的東亞文明的痕跡。西伯利亞的南線在哪裡?記住,薩彥嶺,貝加爾湖,布里亞特嶺,外興安嶺,突厥,蒙古,女真的極北從來沒有越過這條線這一北緯50-55度的自然界限,不僅是人,動物中的虎豹黑熊野豬還有驢馬也沒有辦法翻躍這條線,因為這條線以北很難發現大片高大的落葉闊葉林,都是針葉林的世界。

俄羅斯世界上第一個開化的民族進入西伯利亞的,亞洲人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政權對西伯利亞進行過可靠有據的軍事,行政和稅收的有效管轄,清朝的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原版就有清朝皇室中不論蒙古滿洲都對西伯利亞完全無知的描述。

所以說東亞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政權統治過西伯利亞,歐洲來的俄羅斯是唯一的一個。


落基龍永不落


很明顯不包括。

無論地圖怎樣畫,根本上說西伯利亞是不能算作明清兩朝的領土的。領土,顧名思義是領有的土地,什麼叫領有,在該地設置區劃派駐官吏有居民和經濟活動,西伯利亞顯然在當時顯然不存在以上種種行為。

翻看明清史籍對西伯利亞人的稱呼,很多是某某使鹿部,極寒之地根本開展不了任何農耕及遊牧活動。形同雞肋,居民少的可憐,明朝連制服也先已經精疲力盡,清朝對蒙古都是羈靡統治,更遑論漠北更北了。

為何康熙毫不猶豫丟掉了尼布楚以北,因為在統治者眼中,那根本就是化外之地


廣諫院


其實自秦始皇派蒙恬打敗匈奴起,北方沒有敵人,也就是說歷朝歷代打敗匈奴直至蒙古後,西伯利亞方向是沒有邊界的,只所以各代都劃界線是因為被打敗方人活動範圍,古代主要是流治土地上的人,人跡所至,不是單純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