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劃分爲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爲「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轄地級市,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簡稱金,古稱婺州。地理位於浙江省中部,座標東經119゜14′-120゜46′30”,北緯28°32′-29°41′,境轄設婺城區、金東區2個市轄區,蘭溪市、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4縣級市以及武義縣、浦江縣、磐安縣3縣,總面積10942平方公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2011年金華-義烏都市區被確定為浙江省的第四個大都市區,規劃2020年成為200萬人以上特大城市。金華文化屬吳越文化,金華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在福布斯公佈的2012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金華位居全國第33位,並且入圍大陸創新能力最強25個城市之一。2013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列金華市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建制沿革

金華建制久遠,因位於金星與婺女(星)分野,而得名金華。

春秋時屬越,戰國後期越為楚所滅,遂屬楚。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秦、漢為烏傷縣(治所在今義烏境內),屬會稽郡(紹興)。東漢設長山縣。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金華市交通圖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以會稽郡西部設東陽郡(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治長山(今金華市區),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溪)、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游)、新安(今柯城區、衢江區)、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9縣,治設長山。晉延其制。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南朝·梁紹泰二年(556)置縉州,陳天嘉三年(562)撤縉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金華”一名源於“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隋開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復改婺州,並分置衢州。天寶元年(742)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婺州。宋延其制。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甯越府,至正二十年改金華府。

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遂昌、金華、蘭溪、龍游縣部分地置湯溪縣。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8縣,故有“八婺”之稱。

1912年廢府。1914年置金華道,轄區擴及原衢州、嚴州府。1927年廢道,各縣仍直屬於省。民國期間,行政督察區序號、轄縣、專署駐地時有變換。民國28年(1939年)6月,設磐安縣,劃縉雲縣之5鄉,永康縣之3鄉,天台縣之飛山鄉,東陽縣等都鄉,為磐安縣境。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浙江省劃分為4市2區3縣的2線城市,譽為“火腿之鄉”之稱

1949年5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金華,設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區。10月,改名金華專區轄2市9縣。1955年3月,衢州專區撤銷併入。嗣後,金華專區轄縣(市)續有撤併、復置,並與杭州、麗水等毗鄰市地互有調整。1958年11月,撤銷湯溪縣。1968年4月,改為金華地區。

1985年5月,撤銷金華地區,原金華、衢州兩縣級市分別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並於金華城區設立婺城區,郊區設立金華縣,同時撤銷蘭溪縣,設立蘭溪市(縣級)。金華市轄婺城區、蘭溪市和金華、永康、武義、東陽、磐安、義烏、浦江7縣。原金華地區的龍游、開化、常山、江山縣劃歸衢州市管轄。

1988年5月,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撤銷東陽縣設立東陽市(縣級)。

1992年10月,撤銷永康縣設立永康市(縣級)。

2000年12月,撤銷金華縣,與婺城區互有調整,縣境東部設立金華市金東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