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怎麼評價汪精衛?

禿鉛筆48330601


前幾天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就是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在罵張學良,卻很少有人罵汪精衛,史論縱橫當時的解釋是,對張學良是一種矯枉必須過正,以前正面形象太突出,所以罵,汪精衛已經到底了,沒有比漢奸更可恥的事情了吧!

當然,現在不知道為什麼,對汪精衛反而有一種誇讚的聲音,認為其是曲線救國,對汪精衛應該多一種理解,多一種同情,看來現在的世界觀真的是崩塌的,逃跑的果然比不上投降的!

今天就來聊一聊汪精衛!

以前有一句話說: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其實是說汪精衛是最早的革命分子,在同盟會中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存在,無論是才華還是相貌都堪稱優秀,當時的陳璧君,那是窮追猛打才將汪精衛追到手,汪精衛也一直追隨孫中山左右,在辛亥革命以前,汪精衛還轟轟烈烈的幹了一場,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壯舉,結果出師未捷就被抓了。

在獄中的汪精衛還曾作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算一條漢子了,後來怎麼就做了漢奸了呢?

對於汪精衛投敵,很多人做出瞭解釋,最有情懷最有力的洗白應該是“曲線救國”說了吧,除此之外,還有王晶缺乏民族自信心,日本的誘降,沒有認識到日本侵華的性質和目的等!

其實,史論縱橫認為,汪精衛的叛國,其實更多的是“既生蔣何生汪”,如果不是被蔣介石架空,而是依然掌握政權,我認為汪精衛是不會叛國的,在九一八事變時,汪精衛是極力主張張學良進行抵抗的(可能更多的想要得到話語權),汪精衛和蔣介石,其實汪精衛才應該是孫的正傳,結果,由於蔣介石以退為進,娶了宋美齡後,來了一個反殺,汪精衛就被那些大財閥拋棄了。

想要獲得權力,就必須走險路,其實對於汪精衛這樣的人,對國家和民族,其實看的很淡,主要還是個人爭權奪利上。

在對汪精衛的評價上除了謾罵也有不同的聲音

尤其是林思雲在《真實的汪精衛》一書中,還給出了正面的評價,高度讚揚汪精衛的人格,比如:“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近女色,這在當時的國民黨高官中,都是鮮有人能夠做到的”。認為汪的行為是一種和平救國。

除此之外,其妻子陳璧君甚至還義正言辭的辯護:“日寇侵略,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看了陳璧君的話,縱橫才明白為什麼《說話·辦事·口才》這樣的書為什麼賣的那麼好了。有時候事不在你怎麼做,而在於你怎麼說,我認為陳璧君這話有時候聽起來一點毛病都沒有!

我為什麼不寫關於汪精衛的負面評價,因為縱橫真的不知道就像這種漢奸,還用去說嗎?


史論縱橫


“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

1938年10月28日,陳嘉庚先生在國民參政會發來這樣的一個提案。

它言簡意賅,振聾發聵,差不多就是指著汪精衛的腦門說的,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投降日軍不被戳脊梁骨的人,也是有的——馬占山。

馬占山試圖向日本人投降,但他拒絕簽署正式的投降文件。他上臺後,叛徒張景惠等人欺騙他開偽滿洲國籌備會議。他也藉口頭疼拒絕簽署有關文件,沒有為敵人做任何事情。相反,馬將軍利用了他的職位,秘密囤積了物資。不到兩個月後,他開始起兵捲土重來。

就像姜維的“望陛下忍數日之辱,維將使日月幽而復明,社稷危而復安”。

這才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曲線救國。

而汪精衛?

76號特工被稱為“魔窟”。 看看這位“曲線救國”的人物殺了多少抗日英雄?所謂的敷衍了事的態度是這樣的?倒戈起義計劃在哪裡?

為了爭奪國民黨的最高權力,他失敗了好幾次,多次下野,但堅持到底,到最後已經不擇手段,九一八發生以後,汪精衛仍然在廣東組織北伐內戰,後來在多方調解下才罷休。

他的投降,主要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的位置和名氣。汪精衛是一個對政治鬥爭充滿熱情的非常典型的人物。為了權利,沒有底線沒有道義的漢奸!

卿本佳人,奈何作賊?

汪兆銘,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民國四大美男之一,早年曾經刺殺載灃失敗,寫出“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慷慨激昂的詩句,名震天下,可謂是英雄出少年。

明知刺殺風險極大,仍然踏出一步的人。

能以精衛之名,曾執筆宣傳三民主義之人。

曾經為孫中山先生訂立遺囑的人。

這樣的人卻當了漢奸...

歷史真的是開了個大玩笑。

然而這個玩笑,還是千真萬確。

如果汪先生1910年刺殺後死於獄中,真的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曾經慷慨歌燕市,今日慷慨歌燕市。恨未引刀成一快,如何不負少年頭?

你們對汪精衛所謂的自欺欺人的曲線救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討論!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歷史對於汪精衛的評價非常簡單:青年時期是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志士;後來蛻變為投敵賣國、認賊作父的漢奸。

汪精衛一生最出名的兩件事是刺殺清廷攝政王和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

一、刺殺攝政王

汪精衛青年時期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10年4月,汪精衛和陳璧君、喻培倫、黃復生、黎仲實等潛入北京,密謀刺殺清廷攝政王載灃。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宣統皇帝的生父,地位特殊,因此汪精衛等人將目標鎖定在他身上。

結果大家都知道,由於某個偶然因素,刺殺沒有成功,汪精衛和黃復生被捕。兩人在獄中爭相赴死,互相為對方解脫,引起了負責審訊的肅親王善耆和警察內城總廳廳丞章宗祥的注意。兩人起了愛才之心,在他們斡旋之下,汪精衛和黃復生出乎意料地活了下來。汪精衛還在獄中作了一首詩,慷慨激昂,流傳後世:

慷慨赴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汪精衛這首詩名字叫《被逮口占》,在當時流傳一時。辛亥革命後汪精衛、黃復生出獄,據說路人爭相一睹其風采,道路為之堵塞。

二、認賊作父投降日本

抗戰爆發後,汪精衛就一直對抗戰沒有信心,他的身邊也聚集了一些有相同看法的人,當時人們稱之為“低調俱樂部”。關於“低調俱樂部”的由來,汪精衛的心腹周佛海在《回憶與前瞻》裡寫道:

在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堅強意識下,我和幾位朋友,就一面設法約人直接向蔣先生進言,一面設法傳佈我們的主張。汪先生的主張,是完全和我們一致的。在南京未陷落前,汪先生為此事寫給蔣先生的信,在十封以上,當面也談過多次。所以我們當時就無形中以汪先生為中心,醞釀和平運動。湊巧主張相同的幾位朋友,有些住在我的家裡,有些每日必來。於是空氣逐漸傳出,漸漸地引起外面的注意了。但是我們毫不顧忌,而且把我們這個小小的團體,叫作低調俱樂部。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離開重慶赴昆明,隨即潛往河內,發表了著名的豔電,響應日本首相近衛的聲明,公然叛國投敵。1939年元旦,國民黨中央召開臨時會議,討論處置汪精衛出逃事件。會議一致決議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撤除一切職務。

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民國年間那些事


先來上一張截圖:


突然看到竟然還有人在為汪精衛洗地,氣就不打一處來。一個漢奸,竟然還有人在為其辯解,說什麼“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暫時的低眉折腰也許不失為良策”!

恕我愚鈍,我實在我沒有看出來看出來汪精衛是暫時的低眉折腰,從汪精衛出走重慶開始,一直到1944年去世,汪精衛一直是日本人的傀儡,是不折不扣的大漢奸。

日本人沒有拿槍指著汪精衛的頭說:你給我當漢奸,不然一槍斃了你!

出走重慶,發表豔電,汪精衛都是在人身自由的條件下做出的決定。

沒錯,汪精衛心中確實很苦惱,處處幹不過蔣介石,處處被蔣介石壓制。難道這就是汪精衛成為漢奸的理由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窩裡鬥沒問題,但是幫著敵人拿起刀子捅自己人那就很有問題了!


汪精衛的老婆沈碧君說:

汪精衛不是賣國賊,他沒有丟掉一寸國土;國土都是蔣介石丟的,蔣介石才是賣國賊!

什麼混賬邏輯?!可以打不過,但是不可以不打!一寸山河一寸血,寧可打光最後一個人,也不願苟活在侵略者的統治下。

敵為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汪精衛,毋庸置疑,大漢奸一個。哪怕一萬年過去了,也無法改變汪精衛是大漢奸的事實。


當年那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少年早就已經不在了!只剩下一個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漢奸汪精衛!


小鎮月明


汪精衛的主要爭議在於其脫離重慶、對日主和及成立汪偽政權的問題。後世對汪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這一時期的評價。


汪精衛在抗戰爆發的初期,他和蔣介石一樣,堅持備戰、應戰、不求戰、亦不避戰的總方針。不過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從後來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中,蔣對抗戰的態度是堅決的、主戰的、對於形勢的估計也常常是樂觀的。汪精衛則不然,他是非常猶疑、焦慮以及想要避戰、和談的。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國民黨備戰的不足以及中國國力的虛弱,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國民黨黨內求和的聲音開始不斷出現。特別是廣州失守以後,汪精衛徹底喪失信心。同時,日本也希望能夠擺脫戰爭的泥潭,加強對中國的誘和,加上英美在遠東對日妥協以及英法在歐洲綏靖政策,影響了汪精衛的判斷。


特別是1938年的時候,歐洲爆發蘇臺德危機,汪精衛看到希望。他原本希望世界大戰爆發,英法美和德意日對抗,從而結束中國獨自艱難抗日的局面。不過隨著蘇臺德危機以及英法對德綏靖、慕尼黑協議的簽訂,讓汪精衛覺得英法不願意和德國開戰,更無力在遠東制裁日本。1940年汪偽政權成立,至1944年汪精衛去世。



中國大陸認為汪主和和成立汪偽政權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行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像汪精衛這樣做的無疑是漢奸無疑了,並且汪精衛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了,畢竟其級別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中國歷史上主和派的名聲多半是不好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關心主和派做了什麼,而是一廂情願的覺得既然別人打進來,自然應該打回去。至於說打得過還是打不過,這些人是自然不關心的,只要打下去似乎就差不多了。


日本對汪精衛的研究則將汪精衛當做為一個“愛國者”,日本主和派將汪精衛看做出一個勇猛的政治家。比如日本和談代表西義顯就認為,汪精衛是一個有“思想力”的人物,像孫中山一樣,是一個“先驅者”,對整個亞洲都有意義。不過日本人這種說法,主要是從日本的國家利益出發,立場不同,因而評價自然相反。


歷史是什麼


未出國土先言和者,皆為漢奸

看了很多這種類似於“汪先生曲線救國”這種說法,呵呵,汪精衛早年確實有刺殺晚清攝政王載豐的事蹟不過在我看來不過也就是個有點腦子的憤青




自1938年豔電發表後,他賣國已是鐵板釘釘的,至於什麼客觀上保護了淪陷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鴉片流入還客觀上刺激了中國商業發展呢。還有人說他為抵禦日本侵略腳步起到了一定作用,這就好比一場科比喬丹的一場復出賽,你說那個球起到了作用一樣。至於他不貪戀權勢,如果他不貪戀也不會數次與蔣介石爭奪失敗下野。


因為祖國幸福而感激著



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福垊以拙詩一首詩評價汪精衛。



少年英雄壯年奸,私德釣譽大義淺。

檜跪鄂王銘跪國,千秋功罪一念間。

用此詩評價基本是全面否定的,但根據實際歷史全部否定又略感武斷與草率。福垊以事實說話評議,由大家判斷評論。

少年英雄中年奸。

看到汪精衛,總能想到法國貝當(不是貝爾的弟弟哈)。他倆的相似度達到90%。汪兆銘大哥汪兆鏞(金庸組合哈)是清粉,老大罵了一輩子汪精衛!而汪兆銘是明粉尤其孫粉,對清朝咬牙切齒,勢不兩立,於是就幹上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刺殺攝政王的行動了。

但失敗了,雖有“慷慨歌燕市”的豪情還是要“從容做楚囚”的,他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卻求死不能,攝政王不讓他死,還放虎歸山了。經歷此事,汪精衛性格變了。雖然還是革命者,但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大爆發,甚至情感上有點像大哥學習的節奏。大難不死未必有後福,但一定會更加珍愛生命。



貝當(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2日)他是軍人出生,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打贏了凡爾登戰役,拯救了法國,打敗了德國,成為了法蘭西的民族英雄,這是一戰。然而二戰,還是面對德國,他卻成了民族敗類!

貝當投降德軍建立維希法國,菲律賓的蘇加諾投降日本,汪精衛投降日本建立汪偽政權,緬甸的昂山投降日本……他們下場各不同。



戰後貝當因一戰有功二戰有罪,被判處無期徒刑。戴高樂對此段歷史的定位是別爭論。蘇加諾是菲律賓國父,昂山是緬甸國父,女兒名氣更大。汪精衛死在日本,按其生前願望陪葬在中山陵附近,後因民憤極大,落得炸墳焚屍。

為什麼同是投降,差距怎麼這麼大?因為蘇哈諾說投降可以,但必須獨立,要啥給啥,但不給地,不為你打仗,日方同意。昂山在日本侵略時聯日抗英,在日本將敗時又順英抗日,抗日勝利後又縱橫捭闔,從而實現了緬甸獨立。 汪精衛為何如此下場?

私德釣譽大義淺



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1968年4月4日)為黑人爭取權利——《我有一個夢想》,上過《時代》雜誌,獲過諾獎,但他好色無度又被發現剽竊文章。然而這些私德與他的大義比起來,那就是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



汪偽時期的汪精衛

而汪精衛卻是相反,他私德堪為天下表率,六不主義——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

這是沽名釣譽的裝逼還是為人師表呢?後來出任汪偽老大,至少第一項就打臉了。另外他還帥,有才,加上少年英雄,本是萬人迷一樣的人物,只因大義太淺,落得秦檜一樣的下場。

老實說來他的危害大概與潘安、劉豫、張邦昌差不多吧。潘安好利,劉豫無恥,可偽楚皇張邦昌是被逼的,即使如此也儘可能地讓宋金都滿意,力求將損失降到最低。今人評價張邦昌幾乎還是罵聲一片。



那麼今天法國人如何看待維希法國的貝當呢?有人誇有人罵!罵貝當的人無非以民族大義來說,戰後法國處決法奸達五萬人。誇他的人說,他曾經是個英雄,後來為保存法國各種損失降到才投降,不至於使法國完全戰敗,元氣大傷,從而一蹶不振。

抗日英雄馬占山也投降過日本,但他那是真正的權宜之計,保存實力,後來繼續抗日。

陳璧君說他沒割地沒賠款收租界,在槍口下為民謀福祉,將土地還給國家,無罪有功。陳璧君反說老蔣是漢奸。李宗仁說他未招降一將一兵為漢奸。據林思雲《真實汪精衛》載1943年3月,他收回八個市的日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租界,8月收回上海英租界,10月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陳

汪精衛供認:“自盧溝橋事變以後,我對於中日戰爭,固然無法阻止,然沒有一刻不想著轉圜。”為此,“在南京未陷落前……為此事(作者按:指議和)寫給蔣介石的信,達十封以上,當面也說過多次”。陳璧君曾交待說,當時,汪乃冒萬死諫蔣說:“如不能戰,則不如和。”蔣說:“抗戰易,和平難。”汪怒說:“謀國者不應以難易定進止,更不能作個人譭譽打算,”蔣終不允……。



林思雲、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中日專家博伊爾,都認同汪這點,教授還把他比作貝當。汪曾對蔣說:兄(蔣)為其易,弟(汪)為其難。汪精衛自稱曲線救國——蔣依英美,汪靠日本,無論誰贏,都利國家。他說是曲線救國,他為了國、民而不惜罵挨甚至刺殺而贏得實惠。

汪精衛絕命詩《自嘲》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汪精衛到底是投日是好心辦壞事還是惡意為之呢?進一步說,汪精衛是為了一己私慾爭位投靠日本,還是忍辱負重而到底使國、民損失降到最低呢?不管怎麼說,既然選擇捱罵,不管什麼原因,投降你總得承擔責任,承受罵名!

福垊以事實說話評議完畢,還請大家判斷評價。謝謝。


福垊


中國抗日戰爭中出了無數愛國英雄,也出了不少臭名昭著的漢奸。

有心人把大大小小漢奸排座次,前十名漢奸依次是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梁鴻志、傅筱庵、殷汝耕、李士群、陳壁君、丁默邨、王克敏。

這十大漢奸有僅有一名女性,其餘九名皆為男性。這名女性即陳壁君,頭號漢奸汪精衛的夫人。我為了讓讀者便於記憶,故而把汪精衛、陳壁君這對夫婦命名為雌雄漢奸。

汪精衛其人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帥哥,且能文善武。對於一個男人而言,足夠了。但更難得的是年輕時代的汪精衛具有遠大革命理想和抱負,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國民政府的功臣。

為了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實現革命理想,汪精衛在志同道和的陳壁君的支持協助下,曾冒死去刺殺清王朝的攝政王載灃。雖未成功且身陷囹圄,但名聲鵲起,一時成為追求社會進步的熱血青年仰慕的楷模。

東北王張作霖皇姑屯遇難,張學良易幟在名義上歸屬國民政府後東北發生了"九一八"事變。作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汪精衛對張學良一槍不發把東三省拱手讓給日寇的行為十分不恥,在不同場所給予張學良下下評。

抗戰初期的汪精衛高調反日,愛國言論響徹雲霄。

隨著抗日戰爭時間推移,民國政府高層對如何抗日產生意見分歧。汪精衛在和蔣介石爭權上失利後,打出了"曲線救國"的招牌。這一"曲線”繞來繞去,就是在南京成立了以他為一把手的偽政府,實質上成了日寇侵華的幫兇。

汪精衛從革命志士到墮落為中國頭號漢奸因素固然複雜,但終歸結底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路有很多條,他卻選擇破釘上歷史恥辱柱這一條。

汪精衛其人年輕時又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有小功,但終究做了賣國大漢奸是大過。小功抵不了大過,他是出賣民族利益的頭號漢奸是歷史公論。

愛國形式多種多樣,最奇葩的有義和團式的愛國,有汪精衛式的愛國,有聚眾上街鬧事以砸日系車洩憤式的愛國。

迴歸主題:汪精衛賣國鐵證如山,他是名符其實的頭號漢奸,這是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是歷史結論,毋庸置疑!


北斗星2013727


汪精衛這個人雖然遭罵,但卻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很有抱負的一個人,從他早年間的一些事情一直到北伐戰爭,我們都可以看出來,汪精衛這個人,在中國的政治舞臺快熬成了一顆常青樹!(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日本人那麼看得起他,也是對他早年政治生涯的一種認可,為什麼不是周佛海?為什麼不是傅筱庵?為什麼不是李立群?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人雖然見風使舵見利忘義,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與汪精衛比起來,差遠了!

就當年刺殺攝政王載灃來說,汪精衛的“勇”,實與戊戌年譚嗣同就義類同,當年譚嗣同自願赴死,就是因為沒有人為革命流血犧牲,不似革命。

到了孫中山、汪精衛這一塊,梁啟超就說了革命分子只會煽動人家的子弟送死,自己卻住豪宅,過滋潤日子,汪精衛血氣方剛,不服氣,拎著炸藥包要炸個人證明給梁啟超看。


炸誰?小人物難有大影響力,那就攝政王載灃吧!夠大了,皇帝的親爹,真正的掌權人物。當然最後沒成功,當時是1910年4月,汪精衛被抓,好在1911年10月就爆發了大規模起義。

汪精衛不但被釋放了出來,還為他積累了一生最雄厚的政治資本。他後來一切政治活動的基礎,老根就在這了。

當然,日本人看上他當大漢奸,老根也在這,北伐時期,汪精衛一派是唯一與蔣介石有能力抗衡的一派,雖然後來在政爭中失勢,但並沒有退出政治舞臺。


也為他後來當漢奸埋下了隱患。

因此,評價汪精衛,必須歷史的看待,既不能忽略了他前半生的主義和理想,也不能忘記――他就是大漢奸,至少在這一世!


歷史三日談


這個問題,歷史書上已經給出結論,可是歷史的真相是需要後人一點點來驗證的,歷史就是個小姑娘,怎麼打扮怎麼看,汪精衛的做法,確實是親日派,不管他當時面臨怎樣的民國內部權利鬥爭,也不應該走親日路線,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得失榮辱都不算什麼,就這一點,汪精衛就被中國人永遠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沒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歷史觀點,需要自己去求證,不能盲目聽取其他人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