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阿遊一直在學府深研。

不久已是中秋,學院提前放假,阿遊隨流觴返其家。

流觴先生尚未成家,家中只有老父親一人,人稱正陽先生,也是學富五車的詩林大賢。中秋夜三人團聚,雖然略有冷清,但比以往又熱鬧了許多。

是日,夜宴撤去。後院石案上,幾盞涼碟,數樣果蔬,一壺葡萄美酒,老少三人躺在竹藤上賞月。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斯時,月光融融,金風入細,落木翩飛,清露偶滴。正陽先生看著膝下二人,舉頭望月,思緒蹁躚,不由一生長嘆:

  • 蟾光如水葉如舟,忍嘆浮生一片秋。
  • 昨日風華衰似雪,歸來去矣適蜉蝣。

阿遊在旁邊聽得似懂非懂,似乎捉摸到了其中的意味,再轉思卻又似忘掉一般。

疑惑間,轉首看向流觴先生,卻發現流觴先生雙目含淚。過得半晌,卻聽得正陽先生又漫聲道:

  • 依稀月下人如舊,涕向潯江並水流。
  • 秋浦餘霜飛過也,將勻多少到荒丘?

言語至此,聲漸嘶啞,流觴也已清淚涔涔......阿遊乖巧地取來手巾。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正陽先生拭了拭淚,收拾情懷,笑道:“值此良辰美景,老夫倒是掃興了。阿遊,值此佳日,你可有一詩?”

阿遊想了想,出一首詩:

  • 天上一輪月,悲秋草木旋。
  • 悠悠浮百載,脈脈映千年。
  • 此月應無恨,斯人多可憐。
  • 願將冰魄替,天地永嬋娟。

正陽先生聞罷,幽幽道:“汝雖幼,卻有如此良善胸懷,好孩子!唉...…”

阿遊漸覺此詩不妥,卻又說不出來。卻聽流觴先生喝道:“草木一秋,人世百年,即便不爭朝夕,也當日益寸進!汝小小年紀,何以如此?”

阿遊駭之,只因流觴先生從未動怒。今日一怒,有如江河崩堤,望而生畏。

正陽先生嘆了一口氣,道:“莫要怪他,吾之過也!唉...”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流觴喟嘆,道:

  • 書香劍氣盈琴膽,半鬥韶光仍可追。
  • 知否年華虛有恨,合將詩酒腑中裁!

(化自流觴淺酌月-水龍吟04.26,可圍觀之)

阿遊聽了,頓覺一身清香。

唯正陽先生默默不語,抬頭望月,喃喃道:“已探紅塵百丈深,如何歲月懶.....”

語音漸不可聞。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篇外

望月之詩,歷來不乏佳作。

但是,對一個不知道念頭如何而來的創作者來說,寫一首望月的詩仍是需要一番考量的。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文中,正陽先生以暮年之氣而作,其詩尤東坡居士‘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悲涼;流觴先生以壯年之念,其詩尤‘詩酒趁年華’之霜冽;而阿遊之作,則有‘千里共嬋娟’之良願。

不同的年紀,趁著不同的詩詞風格。一個年青的人,去學老年人的滄桑,這是學不來的;一個少年意氣的人,去學中年人的深沉,也是學不來的;如同,一個婉約派的詩詞家,去寫一個豪放型的詩詞,骨子裡還是能看出來的。

此詩目的之一,是讓有志詩詞創作的朋友,學會明瞭其境、純一其意,不要勉強作不符合自己風格的詩!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另一目的,則是剖析對景抒情之法!

以對月為例,月可寄託遊子之思、寄託思念之怨、寄託飄渺玄奧之願。在創作的時候,可以有下述三種方法:

比擬入境法:

即以所狀之物喻為它物,以它物之狀補充所狀之物的內涵,從而製造飄渺物境。

蟾光如水葉如舟,忍嘆浮生一片秋。昨日風華衰似雪,歸來去矣適蜉蝣。

這首詩的第一句採用了明喻之法,兩句一聯使用了古‘興’之法,以此直接造出微妙意境。然後在轉結的時候才用空際轉身法,直接盪開來寫,從秋和舟,聯想到風華之凋零,老去之悲涼,斯生之微渺,呼應開篇。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以景襯事法:

即景色略略,以之襯托人事物理,從而製造微妙情境。

依稀月下人如舊,涕向潯江並水流。秋浦餘霜飛過也,將勻多少到荒丘?

這首詩前兩句採用的事為主、景為輔的高下之法,景為人事物理所服務,以此生成幽深之境。轉結的時候使用空際轉身法,微微盪開來寫,所有景物皆為襯托,結句前後呼應。

此法與上一法的不同處在於,上法景物直接參與抒情,下法則襯托抒情,兩者之微妙不可不深察也。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託情入物法:

即直接把感情寄託入景物之中,此景物不含意象之義,但有意境橫生。

書香劍氣盈琴膽,半鬥韶光仍可追。知否年華虛有恨,合將詩酒腑中裁!

這首詩的前兩句,首句託情入物,次句託理入物,此為風骨類意境的製造法,即語言清健,意韻不減。轉句登頂蓄勢,末句一瀉而下,義理一脈相承。

「萬象變形錄」第三回,神韻何須它處問,只在靈光一線中


至於阿遊詩中有何不妥,諸君可裁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