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阿游一直在学府深研。

不久已是中秋,学院提前放假,阿游随流觞返其家。

流觞先生尚未成家,家中只有老父亲一人,人称正阳先生,也是学富五车的诗林大贤。中秋夜三人团聚,虽然略有冷清,但比以往又热闹了许多。

是日,夜宴撤去。后院石案上,几盏凉碟,数样果蔬,一壶葡萄美酒,老少三人躺在竹藤上赏月。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斯时,月光融融,金风入细,落木翩飞,清露偶滴。正阳先生看着膝下二人,举头望月,思绪蹁跹,不由一生长叹:

  • 蟾光如水叶如舟,忍叹浮生一片秋。
  • 昨日风华衰似雪,归来去矣适蜉蝣。

阿游在旁边听得似懂非懂,似乎捉摸到了其中的意味,再转思却又似忘掉一般。

疑惑间,转首看向流觞先生,却发现流觞先生双目含泪。过得半晌,却听得正阳先生又漫声道:

  • 依稀月下人如旧,涕向浔江并水流。
  • 秋浦余霜飞过也,将匀多少到荒丘?

言语至此,声渐嘶哑,流觞也已清泪涔涔......阿游乖巧地取来手巾。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正阳先生拭了拭泪,收拾情怀,笑道:“值此良辰美景,老夫倒是扫兴了。阿游,值此佳日,你可有一诗?”

阿游想了想,出一首诗:

  • 天上一轮月,悲秋草木旋。
  • 悠悠浮百载,脉脉映千年。
  • 此月应无恨,斯人多可怜。
  • 愿将冰魄替,天地永婵娟。

正阳先生闻罢,幽幽道:“汝虽幼,却有如此良善胸怀,好孩子!唉...…”

阿游渐觉此诗不妥,却又说不出来。却听流觞先生喝道:“草木一秋,人世百年,即便不争朝夕,也当日益寸进!汝小小年纪,何以如此?”

阿游骇之,只因流觞先生从未动怒。今日一怒,有如江河崩堤,望而生畏。

正阳先生叹了一口气,道:“莫要怪他,吾之过也!唉...”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流觞喟叹,道:

  • 书香剑气盈琴胆,半斗韶光仍可追。
  • 知否年华虚有恨,合将诗酒腑中裁!

(化自流觞浅酌月-水龙吟04.26,可围观之)

阿游听了,顿觉一身清香。

唯正阳先生默默不语,抬头望月,喃喃道:“已探红尘百丈深,如何岁月懒.....”

语音渐不可闻。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篇外

望月之诗,历来不乏佳作。

但是,对一个不知道念头如何而来的创作者来说,写一首望月的诗仍是需要一番考量的。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文中,正阳先生以暮年之气而作,其诗尤东坡居士‘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悲凉;流觞先生以壮年之念,其诗尤‘诗酒趁年华’之霜冽;而阿游之作,则有‘千里共婵娟’之良愿。

不同的年纪,趁着不同的诗词风格。一个年青的人,去学老年人的沧桑,这是学不来的;一个少年意气的人,去学中年人的深沉,也是学不来的;如同,一个婉约派的诗词家,去写一个豪放型的诗词,骨子里还是能看出来的。

此诗目的之一,是让有志诗词创作的朋友,学会明了其境、纯一其意,不要勉强作不符合自己风格的诗!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另一目的,则是剖析对景抒情之法!

以对月为例,月可寄托游子之思、寄托思念之怨、寄托飘渺玄奥之愿。在创作的时候,可以有下述三种方法:

比拟入境法:

即以所状之物喻为它物,以它物之状补充所状之物的内涵,从而制造飘渺物境。

蟾光如水叶如舟,忍叹浮生一片秋。昨日风华衰似雪,归来去矣适蜉蝣。

这首诗的第一句采用了明喻之法,两句一联使用了古‘兴’之法,以此直接造出微妙意境。然后在转结的时候才用空际转身法,直接荡开来写,从秋和舟,联想到风华之凋零,老去之悲凉,斯生之微渺,呼应开篇。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以景衬事法:

即景色略略,以之衬托人事物理,从而制造微妙情境。

依稀月下人如旧,涕向浔江并水流。秋浦余霜飞过也,将匀多少到荒丘?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的事为主、景为辅的高下之法,景为人事物理所服务,以此生成幽深之境。转结的时候使用空际转身法,微微荡开来写,所有景物皆为衬托,结句前后呼应。

此法与上一法的不同处在于,上法景物直接参与抒情,下法则衬托抒情,两者之微妙不可不深察也。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托情入物法:

即直接把感情寄托入景物之中,此景物不含意象之义,但有意境横生。

书香剑气盈琴胆,半斗韶光仍可追。知否年华虚有恨,合将诗酒腑中裁!

这首诗的前两句,首句托情入物,次句托理入物,此为风骨类意境的制造法,即语言清健,意韵不减。转句登顶蓄势,末句一泻而下,义理一脉相承。

「万象变形录」第三回,神韵何须它处问,只在灵光一线中


至于阿游诗中有何不妥,诸君可裁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