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大會》第二季正在熱播當中,除了跟小編一樣狂熱的“奇葩粉”之外,好像還有好多小夥伴並沒有弄清楚《奇葩大會》和《奇葩說》的關係,注意,這可不是同一個節目改了個名字。

1

《奇葩說》&《奇葩大會》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2014年,穩坐網綜第一位置的《奇葩說》成為現象級爆款節目。僅靠蔡康永、高曉松、馬東三個半老男人以及十八位“奇葩”辯手的三寸不爛之舌,獲得一大批80後、90後的擁躉,號稱網羅了華語地區“最會說話的人”。

可以說,《奇葩說》是將深度與娛樂性結合得最好的節目,思辨性的網綜定位,契合當下生活的熱點社會話題,總能引起全民大討論。昨日還是辯論界的一哥一姐,明日就成了全民意見領袖。《奇葩說》,意外走入了造星模式。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大會》是“奇葩系列”的分支,從一開始就定位為一檔“特別人類”分享大會。從《奇葩大會2》來看,節目主題踐行的十分明確,“特別人類”只是特別,他們擁有特殊的事件,卻難以成為具有個人魅力的特殊個體。

節目請來了自我標榜為“自戀奇葩”的田樸珺、做公眾號月入十萬的00後、電影《二十二》導演、作家馮唐、蔣方舟……基本都屬於“紅人”。在節目中裡,他們分享自己特殊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思考。

聽起來,emmmmm……也還好吧?

2

《奇葩大會》為何遭遇口碑滑鐵盧?

目前來看,觀眾似乎對全新定位的《奇葩大會2》並不買賬,豆瓣評分僅有6.8,比起第一季的7.8和開山鼻祖《奇葩說》的9.1分,這個落差,額……容我緩緩。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大會》選擇給一群不擅長辯論,但經歷奇特的人一個舞臺。不像前一季短短几期的呈現,以為《奇葩說》輸送選手為目的,變成了如今的怪咖名人分享秀。聽起來也還不錯,但不可否認,這樣的轉變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辯論人才的枯竭。

所以,口碑遭遇滑鐵盧的《奇葩大會2》,是錯在了哪裡?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說》的成功根基在於“觀點”。新鮮觀點的高密度輸出,深刻度、衝擊力以及娛樂性的多維組合,加上那時網綜市場才剛起步,監管也並沒有現在這麼嚴格,天時地利人和,成為火爆全網的現象級節目也是時勢使然。

反觀《奇葩大會2》的口碑下滑,與“內容”的缺失不無關係。內容和觀點輸出的稀薄性, “雞湯化”的價值導向,一下子把《奇葩說》中通過辯論性質展現,最尖銳、最有衝擊力也是最抓人心的新生價值觀和 “多元價值取向”給磨平了。

《奇葩大會2》變成了《我是演說家》,嘉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奇葩大會2》中,明星大咖的數量明顯增加,但內容質量卻並沒有隨之上升。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田樸珺

標榜 “自戀型奇葩”的田樸珺,在這場秀之中找到了維護自己、與自我和解的宣洩點,尬點頗多。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馮唐

履歷光鮮、中年走紅的馮唐,節目後依然是一名“油膩中年”。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月入十萬00後

幾個有話題度的選手,如月入十萬的00後和清華工科博士生畢導,大多已經走紅,節目的新鮮感就降低了不少。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清華工科博士畢導

依靠選手自帶的名氣賺播放量,而非原創挖掘和篩選“有觀點人才”,這樣的製作理念無疑給節目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說》老辯手

《奇葩說》中懟天懟地的馬薇薇、範湉湉等人,到了雞湯節目《奇葩大會2》中不再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犀利觀點,也不再和嘉賓或者導師激烈對話,通通成為背景板。這樣的安排,恕我們這群老粉不接受啊。

3

奇葩系列的重新定位

《奇葩大會》已經不再奇葩,反倒以一種更為平和的狀態分享三觀,雖然缺少了思想碰撞上的快感,但還是能給觀眾帶來思考的深度和維度。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劉拓

劉拓分享的特殊伊拉克監獄之旅,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由政治、國別、語言、人種等驚奇元素帶來的戲劇性,而是他在異國與陌生人患難與共的感情。在監獄中唱過的崑曲、寫過的漢字……平實的敘述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動。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二十二》導演

紀錄片《二十二》的導演,講述那些相繼離開曾遭受過苦難的老人的故事。記住的不僅僅是生活的苦,還有歷史。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孫雪梅

鳳凰網公益頻道的主編孫雪梅,講述的是預防兒童性侵道路上的思考的經歷,讓人感動也讓人欣慰。

4

“奇葩系列”大IP下蘊藏的巨大能量

2013年底,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多年的馬東毅然從央視辭職,加盟門戶視頻網站愛奇藝。隔年就推出愛奇藝自制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割了眼袋的馬東並沒有停下腳步,他跳出愛奇藝的框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米未傳媒。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公司成立之初就拿到了創新工場和娛樂工場兩家的pre-A輪投資。創立後不到半年,估值就達20億元。

馬東說:“在設計這個產品的時候更重要的不是這個產品要做到什麼樣,而是我們最開始的一個完整的價值主張的設計。那些喜歡明星的粉絲,表面上看是喜歡明星本人,但其實是喜歡明星背後帶來的內容。”

這個所謂的“價值主張”,其實就是“奇葩”系列內容和其衍生品所堅持的內核,也是最大的賣點。最認可這樣價值主張的人群,就會成為“奇葩”系列產品最忠誠的一批粉絲。

短時間之內的高估值,隨之而來的就是質疑。但《奇葩說》的成功,和“奇葩”系列帶來的資源效應,讓投資者看到了這家“內容”公司的潛力。2016年,隨著監管的加強,網綜也開始試水新的出路。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系列流量擔當

從垂直領域來看,米未的《奇葩來了》《奇葩大會》等一系列衍生品,不僅拓寬了節目題材類型的思路,也抓緊時機,最大化利用了《奇葩說》捧紅的幾位選手帶來的流量效應。

“奇葩系列”捧紅的這群“奇葩”順利成章的簽約在了米未傳媒旗下,這其中包括《奇葩說》成功打造的明星辯手姜思達、馬薇薇、肖驍、範湉湉等人。

據非官方消息,在不久的將來,米未傳媒很有可能根據簽約藝人們的個性特色製作出他們的“專屬節目”。已在愛奇藝上線的肖驍的《少奶奶的御花園》以及姜思達的《透明人》更是印證了這一說法。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姜思達《透明人》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米果《說說而已》

新綜藝《飯局狼人殺》也獲得關注,同名遊戲app,將內容產品的社交性進一步拓展。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然而,迅速擴張的風險也是存在的,最關鍵的就是對其核心競爭力“內容”和“價值主張”穩定性的保證。從《奇葩大會2》的口碑下滑就能看出,只有故事沒有觀點,內容質量輸出的不穩定性初見端倪。

5

國內網綜的艱難發展

坦白來說,《奇葩大會》的“不刺激”,其實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無法刺激”。

2014年開始,廣電總局 “限娛令”、“限韓令”、“禁染令”等一系列舉措接連推出,尤其從2016年開始,廣電對綜藝節目的題材、內容、演出人員和娛樂程度等多方面都有了具體的限制,嚴苛程度可謂史上最強。

就連第一季口碑收視雙高的《見字如面》,在第二季開播一週後卻也突然被下架。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奇葩說》不能倖免更在意料之中。蔡康永“出櫃”的那一期已被要求下架,理由是“嘉賓對非正常的性關係持同情態度,挑戰了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除此之外,“好朋友之間能不能約”一集同樣也被廣電封殺。

在隨後幾期節目中,辯題明顯緩和,《奇葩大會》也進行了重新定位,對於製作“奇葩“系列節目的米未傳媒而言,馬東的央視老主持人出身一直是一個先天的優勢。

明白政策紅線,對尺度把握清楚,這令“奇葩”系列節目從一開始就能準確把握其價值主張,避免了“低級錯誤”的產生。希望在馬東的帶領下“奇葩系列”能迅速彌補短板,找準定位,挽留暫時流失的觀眾,找回昨日風采。

願“奇葩”歸來,風裡雨裡,我們等你!

從辯論到分享會,這還是你想看的《奇葩大會》嗎?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