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金池IT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分裂時期,其上承唐朝下啟北宋。五代十國割據局面的形成,源自於唐中期的行政劃分由二級制轉變為三級制,最終導致了藩鎮的做大做強。五代十國時期各割據勢力相互征伐不斷,重武輕文,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民生造成了極大影響,同時對北宋的國策和國力也形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二級制向三級制轉化的惡果

隋朝統一天下後“罷天下諸郡”,使得漢末三國時期的“州-郡-縣”三級制重新恢復至“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時期,大量並省州縣,並效仿漢制,改州為郡,全國設190郡,1255縣。然而由於一級行政區設置過多,導致隋末天下動亂時期,各郡(州)力量過小自顧不暇,無法凝聚力量救駕勤王,導致隋朝迅速滅亡。

唐朝建立後,雖然依舊沿襲隋朝的二級制,甚至為了安撫各路起義者和隋朝地方勢力,再度縮小了一級行政區域,導致一級行政區域再次膨脹。唐太宗繼位後,由於一級行政區域太多,為了方便管理,開始大量裁併,然而即使如此,到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上下仍有358個州,1551個縣。

為了便於管理,唐太宗於是選擇了延續漢朝的監察區模式,但為了避免漢末時期監察區演變為行政區,導致各地刺史做大,於是採取了以交通線路劃分區域的模式,將全國劃分為10道,後增至15道。由朝廷派遣監察官員不定期赴各道視察,再度形成虛擬三級制。

唐玄宗繼位後,開始在各道設置採訪史,如同漢朝的監察刺史一樣,採訪史逐漸成為定職。後由於邊患嚴重,為加強邊帥權力,於是又形成了邊地節度使兼任採訪史的制度,這使得各節度使的權力開始大增。而由於部分官員通常兼任數鎮節度使,這些節度使的權力極大,開始嚴重威脅中央統治,最終念成“安史之亂”之禍。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節度使制度蔓延至全國,從而使唐末形成了“道(藩鎮)-州-縣”三級制,藩鎮割據之勢開始變的尾大不掉。黃巢起義爆發後,各地武裝開始自主形成力量對抗叛軍,起義被評定後,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各反正已然成為了高度自治的王國。

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曾為邊軍的藩鎮勢力極為強橫,他們牢牢把控中原地區,形成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依次交替的中原政權,被稱為五代。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等十個政權由於歷時較長,且曾稱王或稱帝,因而在《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公元923年,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瑁滅後梁,建立後唐。後唐在經過唐明宗的擴張後國力強盛,但不久發生內亂,於937年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丹與後晉關係破裂,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遠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地區。郭威篡後漢建立後周,後周經蔡榮苦心經營,國力極為強盛。但在柴榮死後,柴宗訓即位不到半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周建宋,五代結束。

十國主要集中在五代南方,其中以南唐實力最強,其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後導致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前蜀、後蜀國力則僅次於南唐,但卻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則是十國中唯一立國於北方的一國,也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國,於979年被趙光義率兵攻滅,北漢滅亡後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907年朱溫篡唐開始,到979年北宋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止。雖只有數十年時間,但卻極為混亂,經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導致全國各地戰亂不止。

五代十國對後世的影響

五代十國不僅對全國的經濟、社會和民生造成了極大影響,甚至對後世宋朝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對宋朝周邊局勢的影響。唐朝時期胡漢交融,外族陸續遷入中原,因此在五代十國時期出現了一些由外族建立的國家,例如沙陀建立的後唐、後晉和後漢等。而後晉的建立也導致了契丹南下,遼國在契丹的基礎上建立後,最終導致了燕雲十六州落入遼國手中。此外還有以党項人為主的定難軍獲得獨立,建立西夏國。靜海軍(交趾)則自此脫離中原王朝。這些都對北宋的周邊形勢造成了極大影響。

2、對宋朝制度的影響。由於唐末時期地方節度使逐漸做大後造成藩鎮林立的局面,五代十國時期各國都紛紛通過加強禁軍軍力以便壓制地方軍隊,這造成了五代十國時期重武輕文的局面,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經常出現武將叛亂的原因。宋朝建立後,為了避免五代以來武人干政的現象,開始採取強幹弱枝政策,不斷削弱武將權力。


香茗史館


唐朝時期,國家的兵權,基本是被一些藩鎮當權者掌握,比如安祿山等。

他們不僅掌握兵權,連官員任用,錢糧稅賦都自己作主調配。可是中央政府還不敢得罪他們,幾百年下來各藩鎮越發的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中央的命令根本就不聽從。

唐朝末年,各藩鎮勢力見唐王朝已經搖搖欲墜,便紛紛自立門庭,或自稱為王,或直接自立為皇帝,或是打著尊唐的名號,進攻他人。

最終唐王朝徹底覆滅,見此情景,各藩鎮紛紛自立。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情況就是,各藩鎮實權人物下面的領兵將軍們,不斷找機會,廢除了自己的主子,自己把自己立為主子。這樣的過程,不斷在各國,各藩鎮當中重複著。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最後總結下,五代十國就是一個政權不斷更迭,皇帝不斷更換,戰爭連綿不斷的時代。


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謝邀!首先看一下五代十國各自享國多少年——

五代: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6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

吳國(892年~937年)

南唐(937年~975年)

前蜀(891年~925年)

後蜀(925年~965年)

閩國(893年~945年)

楚國(896年~951年)

南漢(905年~971年)

荊南(907年~963年)

吳越(893年~978年)

北漢(951年~979年)

可見,五代十國都是短命的。

五代,是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梁開始,到960年趙匡胤(後周)“黃袍加身”建宋結束,共歷時54年。這中國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是按順序依次相繼更替“粉墨登場”的;真所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十國,十個割據勢力獨立的小王國。除北漢是在北方外,其它九個都是在中國的南方,它們與唐末、五代、宋初同時相互並存。從891年至979年,共歷時89年。其間,後唐滅前蜀;南唐滅吳、楚和閩國。最終,後蜀、吳越、南唐、南漢、北漢、荊南(南平),這六國均被宋滅掉。

五代十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這是一個非常動盪不安的社會,是中國歷史上最亂最亂的亂世。“亂世出英雄”嗎,同時也出帝王。在這時期,由“平民”搖身一變,就是皇帝。比如: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沙陀人),後唐時,因戰功顯著,從士兵升至為河東節度使。後反叛,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並認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在契丹的大力援助下,滅了後唐。(這裡需要囉嗦一下,“幽雲十六州”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易守難攻。石敬瑭把它割給了契丹(遼國),從此中原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此禍患一直持續到南宋被蒙古人滅掉,有三百多年。) 新生政權政治黑暗,君主昏庸殘暴,貪官汙吏橫行霸道,以至內亂頻繁,戰爭不斷。人民生活水深火熱,苦不堪言。而新舊權貴們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過著極其奢侈靡爛的生活。這些人不但佳麗如雲,還經常騷擾百姓,到民間去採什麼“黃花閨女”,以供淫樂。他們的夜生活更是豐富多彩 ,妖歌曼舞,酣宴通宵達旦。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就是例證。

當然,在五代十國中,也有數個勤於政事,關心民間疾苦的君主,比如:吳越王錢鏐,就頗得民心。相對而言,南方的戰事要比北方少些,政局也比較相對的穩定。這樣使得老百姓有了一個相對的安定環境,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例如:楚國和後蜀,他們鼓勵開墾荒地,減免賦稅。獎勵和發展農桑、茶業、紡織、刺繡等,並與中原地區通商交易。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地發展,人民也安居樂業。


麟角1


謝邀,五代十國是一個動亂的時期。所謂的五代,指的就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更迭的政權。而十國指的是五代之外相繼出現的十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統稱為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所以戰事頻頻,百姓不安。而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的多。因為他們除了劉崇北漢在北方,其它諸國大多在南方,也就及少受到中原幹弋的影響。雖然北方動盪,但南方政局卻相當穩定。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少,所以許多中原人都南遷,他們還帶去了大量的先進技術。故南方發展較快。逐漸超越北方。🦄🌺🌺



飛天ZY漫雪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割裂民族,軍閥混戰。遂使界鄰之間赤地千里,民不潦生,越境燒殺虜掠,被視為致富途徑與英雄之壯舉。

政治殘暴,父子相疑,手足相仇,富貴朝夕而不能保。內盡弒逆之君,外有自立之臣,天下改姓覆手之間。政出多門,民無所適。

道德論喪,凡殺主弒親者,遂自立取代。君有所疑,臣有所惑,上下相猜,其政自危。

危政殘民,夷戎踐踏。社會動盪,時局不穩。民置身水火之中,日受倒懸之苦,家人離散聲聞鄉里,餓殍遍地相望於道。久患之民,思安一統之心猶切!



狼主1970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時期,從907年唐亡到960年立宋,總共53年,北宋在979年完成統一。

這個時期,中國再次陷入混戰之中,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社會動亂,民不聊生。


紅黑聖西羅


一是,黑暗社會

最簡單後期清朝入主中原,軍隊都很少發生吃人的事

但是在那個時代吃人這種事很平常

不斷的戰爭,軍閥混戰,兵變政變等等

大量人口死亡,社會秩序混亂無比

連老趙家,從小他爹挑著他,逃避戰亂。年輕時更是千里送京娘,連官府對兩個盜賊都沒用,一路上完全玄幻小說經歷。等奪皇位時就跟士兵談好,進城後不搞洗劫三人的傳統。

那個時代比後面日佔區統治更加黑暗無比,寧當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二是影響

後面宋朝極端重問輕武就是收到五代十國影響,知道軍隊失控危害有多大。


雲中雲山


在我看來,有以下意見:

第一,亂,軍閥混戰

第二,又是英雄輩出的時代

第三,北方依次更替,南方政權相對穩固,南方雖然你爭我鬥,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

第四,中國東北、西北政權崛起的時代,自唐以來,中國的正北,突厥、女真、契丹等等少數民族在這一帶崛起,並且強大了起來,唐雖然與這些民族發生很多戰爭,但始終沒有消滅這些民族,到了唐後期,這些民族就開始興風作浪了,特別是女真和契丹,唐滅亡之後,這些民族基本上沒有對手,所向披靡,一直到他們遇到了可怕的蒙古

第五,吐蕃也開始走向衰弱

以上是我個人的總結,不知怎樣,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相陪相伴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代。群雄割據,民不聊生。戰亂頻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田園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政權朝秦暮楚,社會動盪不安。導致前朝大唐彊域四分五裂,遺害至今。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很糟糕的社會。




大海122879785


謝邀請我看網友從小我就愛歷史已答的很好了。五代十國是一個藩鎮割據,各自為王的時代,特別出名的像安祿山,直至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才逐漸統一了五代十國,結束了藩鎮割據,戰火不斷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