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應該怎麼辦?

趁趁一定強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孩子出現了這種不愉快的行為,然後我們也用了不愉快的態度去應對他,甚至我們做個淘氣椅讓他反思,強制他承認錯誤。其實從心裡的角度來講,孩子並不能夠接受我們這樣的解決問題。實際上這個孩子,磕了碰了以後,並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而是認為這是別人的責任,是地板的問題,所以他會踢啊,打啊。或者是我碰到哪兒了,那是別人碰到我,我會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而且這位媽媽說“都是我陪伴的,他也不會缺失安全感。”我想說,孩子總把責任往外推,並不是他缺乏安全感。一個孩子習慣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更多的都是模仿而來的。所以家長要反思的是,在家庭生活當中和家庭其他成員互動和溝通的模式當中,有沒有經常的指責對方,總在說對方的不是。如果有,孩子就會模仿,因為他互動的人群並不多,他就會把他“學到”的東西展示給媽媽看,誰陪伴他,他就推到誰身上。也許媽媽全職帶孩子,情緒並不是特別好,跟爸爸或其他人溝通是否會有這種指責別人的一種方式呈現出來,那請這位媽媽先自查一下。如果有,以後一定要注意。遇到問題仔細想一想,可能是自己哪裡出錯了?先檢討自我,讓孩子去感受和學習。



第二方面,在我們代養的過程中,媽媽如果替代太多,比如說穿衣服、睡覺、洗臉刷牙,全都是媽媽替他做,他沒有自己去體驗的過程,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能感受到自己是否有責任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責任推到了媽媽身上。我們的媽媽從現在開始,要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服、脫衣服、穿鞋子,比如晚上可以洗個小手帕,或者是自己的小襪子、小內褲,讓他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開始練習他自己漱口、自己刷牙、自己去把自己的東西擺好。一點點的我們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慢慢的就能做得更好。

第三方面。現在開始要讓孩子承擔責任,什麼樣的責任,比如說外出的時候,如果他能拎得動,那就告訴他,你需要自己拎著,或者外出買東西,分個袋子給孩子“你幫媽媽拿”,也就是說,媽媽要在孩子面前示弱。當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的,尤其是兒子,那麼他這種照顧媽媽的責任心就會慢慢提高。一旦有了責任感,他就不會把所有的責任都往媽媽身上推了。另外要清楚的瞭解,你孩子此時此刻的心理特徵是什麼樣的。他有延遲模仿的狀態,他有直接模仿的心理狀態。看到媽媽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要麼就是他看著媽媽做什麼,然後在某一個場景裡去取演繹。媽媽要了解他的心理狀態,並且要把責任還給他,並且要鼓勵他、表揚他,既要尊重他的選擇,因為他即將進入第一逆反期了,就要尊重她的選擇。尊重是要蹲下來,跟他一個視角的溝通和說話。第二選擇,我們只拿兩件讓他選其中的一件。第三就要及時的表揚他做得很好,同時面對他的情緒,我們要接受,允許他發洩。要哭的時候,讓他哭,哭完之後我們可以抱抱,拍拍他的後背,告訴他“媽媽理解你,剛才你摔了,你很疼是嗎?”我們要引導她,她摔跤是他自己沒有看好路,或者是由於自己的問題,摔倒了,並不是媽媽的責任,“我知道你摔倒很痛,來,媽媽抱抱你,媽媽看你哪裡受傷了,我幫你揉一揉。”我們要走到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後引導他,你剛才摔倒了,你打媽媽這是不對的,你可以站起來以後,需要媽媽幫助的時候,你要告訴媽媽,媽媽你幫我一下。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和麵對錯誤。那他總在打媽媽,這是不對的。我們就是用這樣反覆的情緒的解壓方法,和反覆的感受孩子內心的感受,讓孩子認識到打媽媽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最後最關鍵的就是一定要反覆的示範,他應該怎麼去做,要抱抱媽媽,親親媽媽,要愛媽媽,走路的時候要看好了路。摔倒的時候,“兒子,媽媽相信你能夠自己站起來,真棒,拍拍衣服,走,我們接著玩兒。”這種鼓勵的方式要多一些,而不是說,總在說他,總在嘮叨他,或者是有其他的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在裡面。這麼一來我們的孩子情緒慢慢的就好了,最關鍵的是他要有責任心,他要知道自己的問題不能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兩歲左右的孩子經常很讓父母頭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很多自己想去做的,有些是危險的,他們還會經常說不、反抗大人,這些都是他們在嘗試自己的能力,體驗自己自主感的方式。當他們的想法無法實現,很氣憤很沮喪的感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動手打人成為了他們表達自己情緒的最直接的方式。

但這並不意味著打人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媽媽要自己先冷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剋制自己想要罵或者打孩子的衝動,因為這樣做只能讓孩子學習到,成人的做法和自己的一樣,並不能幫助孩子改善。


其次,握著孩子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沒有錯,但有些行為是不可以的。我們可以說“我看出來你很生氣。生氣是可以的,但打媽媽是不可以的。”我們需要態度溫柔,但堅定的說出不可以打人的要求。


最後,可以讓孩子選擇怎麼做會讓他們感覺更好,比如可以去紙上用彩筆亂畫一會兒,或者和媽媽一起在地上跳幾下來發洩情緒。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能夠讓孩子感覺更好,因為這樣能夠鼓勵孩子的自主感。


蘭海


遇到題中的這種情況,寶媽們不要生氣,也不要焦慮,寶寶是到了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了。寶寶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通過動作來發洩情緒。

可怕的兩歲: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一時期,寶寶的行為通常表現為:1、拒絕父母的要求;2、和父母唱反調;3、不理睬父母;4、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5、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寶寶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麻麻們會感覺,寶寶是和故意她們對著幹。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瞭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家長的話說“不”。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家長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何應對terrible two的暴力行為

1.媽媽必須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他明白暴力行為是不對的

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寶寶把媽媽打疼了,媽媽覺得好痛。”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輕輕地摸一摸。”

2.引導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寶寶之所以會有暴力行為,和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有關。因為語言詞彙有限,只好直接付諸於行動: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寶寶示範,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

3.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

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這個年齡的孩子出現發脾氣時打人、咬人的行為還算正常,但是家長要引起重視,合理疏導,慢慢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個人總結了三個步驟:一制止,二表達,三理解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使得他發脾氣時做出的動作多為下意識動作,家長要先反思下是否經常對孩子沒有耐心,發脾氣時會有打他的動作或在孩子面前打過別人。家長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如果你也會有打人的動作,孩子當然認為打人是合理的。


那當寶寶已經出現這樣打人的行為,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呢?

一、堅定製止。先抓住孩子的手說“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孩子一有攻擊行為,家長要立即制止,反覆告訴他不可以打人,這是錯誤的表達方式。

二、教孩子表達想法。家長要先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你打疼我了”“我很生氣”,然後教孩子表達出他的情感,“是不是不讓你買玩具,你生氣了?那你要告訴媽媽,我很生氣,我很憤怒,你也可以跺跺腳”,逐漸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打人的動作。


三、理解孩子的心情。媽媽知道不給你買玩具,你很生氣,你可以跺跺腳,捶捶枕頭來發洩一下,但是打人是不可以,媽媽很疼的,你能安慰一下媽媽嗎?當孩子冷靜下來後一般會求得原諒,記得擁抱他,告訴孩子你很愛他。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其次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孩子出現問題請先反思自己,沒有人會天生做好父母,讓你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朵媽咪修煉手冊


對這個問題真是很有感觸,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最近所學,分享觀點如下:

一、常識裡的兩種應對方式

面對我們被打,如果不去考慮對方是一個才兩歲半的孩子,我們頭腦第一的應激反應可能是“打回去”。
如果考慮到他才是一個2歲半的孩子,且我們大概知道一點2歲多孩子的成長特徵,也學習過一些“溫和而堅定”的育兒理論,可能會控制自己給他自由,任由他打,發洩一陣兒、自然平復情緒。因為,畢竟兩歲多的孩子,他掌控情緒、負責情感控制的大腦額葉還沒發育成熟,他們的大運動發展也剛剛建立,語言表達還不完善

二、對前面兩種處理方式的分析

第一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一方面孩子會從家長的“以身作則”中模仿處理情緒的方法,下次碰到不良情緒,還是會繼續選擇打人的方式來處理,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大腦回路在這些一次又一次可能“重複的踐行”中得到了強化,未來,他出入社會,也很可能特別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平和的處理“不良情緒”,也很可能誘發像因為一個饅頭砍人致死這樣的血案。

第二種,不以“打”的方式回敬孩子,母親控制好了情緒,沒有覺得孩子打自己是不尊重長輩,不會瞎想“現在都打我,那以後還得了”這些,給予了孩子情緒發洩出來、大腦得到自然發展和成長的機會。類似冷處理這樣的處理方法,已經是進了很大一步。
那麼,有沒有第三選擇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三、第三選擇

總的來說,這個方法是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支持孩子從中學會未來理性的處理方式。這個方法糅合第二種接納孩子的態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因為需求沒被滿足,或者我們的回應不及時等而出現的憤怒、難過和傷心等情緒,他都是正常的。
就像我們的天色,有白天,也有黑夜,就像我們的天氣,有晴天,也有暴風雨,情緒除了開心,快樂,滿足,其它的情緒也都是正常的,是被接納的。

同時呢,我們要與孩子的情緒在一起,感受他的情緒,並且作為媽媽,持續的學習、練習把孩子的情緒準確的描述出來,並且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碰到這個事情、你有“這樣”(針對具體事件)的情緒。

2、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完善,當他們情緒生髮出來,又不能很好的認識、控制(大腦發展機制)情緒之前,很可能就會動動小手,通過打的方式發洩出來。
請接納孩子的方式,但是,並不代表你要忍受著被打。
3、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可以引導孩子打枕頭,或者深呼吸,或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稍微吼叫的方式發洩。
4、覆盤引發打人的事件
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回顧引發脾氣爆發、打人的事件,如果是孩子的某個需求沒被滿足、或者做某個事情不被媽媽允許,請溫和的繼續堅持你的原則。

如果是還可以有商量餘地的事件,請教給孩子說:下次如果碰到類似的事情,請他好好的怎麼表達、跟你商量。媽媽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是可以同意他的。

四、應對忌諱

  1. 當我們在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的:
  2. 千萬不能把焦點聚焦在孩子打人不好、不乖這樣的標籤上;
  3. 千萬也別藉由此,說他不乖、不懂事,媽媽不再愛他、喜歡他這類的話;
  4. 也不要因為強烈的情緒和打人的動作而為事件本身的“原則”妥協;
  5. 不借由轉移注意力,避開直接面對情緒。

情緒爆發的時候,正是孩子發展的時候,也猶如生病是免疫力提高的契機一樣,請你也守護好孩子管控情緒的大腦。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這些方法也不是用一次兩次就立馬見“效果”那種,請堅信、耐心的持續這麼做,孩子的大腦一定會發展成為健康的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情緒的好孩子的。

我是芳療照護達人橙色蘋果,致力於傳播芳香療法在照護兒童和家人時的應用。和萬千媽媽們一起做靚麗的家庭照護達人,用國外已悄然流行的自然的方式養護美美的自己,照護自己和家人少生病,生病少去醫院,去醫院少用抗生素。享幸福生活!同時主要探索和實踐媽媽全方位成長、提升幸福力,歡迎右上角關注。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用,歡迎分享給你愛的人。

橙色蘋果幸福力信差


如果孩子打你的行為確實讓你感到不適,那麼你應該明確地向孩子傳遞這條信息,讓孩子知道你對此感到不適。從你的描述當中我看到你其實做過不少努力,坐淘氣椅,打回去,冷處理。這樣的方式雖然並非最佳,但只要能夠生效也無不可。可惜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有些天生敏感的孩子就是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情緒不佳,容易被激惹,而且年紀越小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天性和本能的驅使。


很明顯,你採用的坐淘氣椅、打回去、冷處理的方式並沒有生效。我猜這些方法沒有生效的原因是,它們會加劇孩子的情緒困擾。一個不開心的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被處罰,被打回去,被“冷漠”的對待,我想他肯定會變得更加不開心而非會變得情緒平穩。當孩子的情緒變得更不好的時候,孩子大腦中小的可憐的意識處理容量完全被情緒佔據再也接受不了其他信息,根本聽不進任何有益的建議。


再進一步思考,我們教育孩子難道僅僅是要教育他不打媽媽而已嗎?表面上是要做到這一點沒錯,但本質上我們是要讓孩子能夠體諒他人(媽媽),知道這樣的行為(打人)給媽媽帶來了困擾。那麼我們如何向孩子傳遞這個信息(媽媽不喜歡被打)呢?


我建議可以採取這樣一個步驟向孩子傳遞信息,你可以按照這三個步驟告訴孩子:(1)描述孩子所做的行為;(2)表達你的感受;(3)這個行為給你帶來的具體影響。


按照這個方法,你在孩子打人的時候,可以蹲下來,看著他確保他有在聽你說話,非常友善但是又十分堅定明確地告訴他:“(1)寶貝你剛剛撞到了心情不好卻用力地打媽媽,(2)這讓我感到難受,(3)因為你打我的時候我會覺得很痛。”


這樣子就可以了,這樣的表述方式可以讓孩子接受到我們傳遞的信息,同時這樣的表達方式沒有包含任何會加重他情緒困擾的指責信息。比方說,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犯錯誤可能會這麼說“你打人是不對!”這句話雖然沒有錯,但卻包含了指責的信息,受到指責只會讓一個鬧情緒的人情緒困擾更加嚴重,年紀小的孩子是自我中心,受到指責時可能會讓他變得更加地任性。


另外,在平時也讓孩子儘量保持身心愉悅,情緒不好的情況越少出現,打人的情況也就會漸漸地消退。還有全職媽媽也要留意,整天陪著孩子是不是讓孩子和媽媽的界限變得模糊,孩子可以在你這裡予取予求。


心理蔡中元


六歲以下的孩子,很多行為的習得源自於對別人的模仿,孩子攻擊性強,愛打人,父母應該思考是否存在如下問題:

1、 父母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最容易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暴躁的父母很容易養出一個脾氣差的孩子。

2、 父母未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自省夫妻有沒有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動手打架、摔東西、互相推搡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肢體動作說不定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

3、 父母有沒有動手打孩子。有時候即使是輕輕地打孩子、嚇唬孩子,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讓他以為打人即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實為大錯。

4、 父母有沒有給孩子看過暴力影視,包括動畫片和電視劇、電影等。有時候僅僅是不經意的看到電視屏幕上打人的畫面,也會讓孩子學會模仿,而且現在動畫片質量參差不齊,有時候僅僅是動畫片間隙就會跳出來什麼含有暴力畫面的廣告……做家長的一定要非常留心,保護好孩子,儘量不接觸不良內容。

5、 孩子是否被父母或者其他人教唆過打人。比如,我真的見過很多二胎家父母教唆小的打大的…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以上問題一一反思自己後,接下來要面對問題了,如何教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打人呢?首先,要跟孩子溝通。“為什麼要打人?你在哪裡看到這樣打人的?打人會讓你開心嗎?”然後一定嚴肅、明確、堅決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告訴他“這樣打媽媽,媽媽會疼的,疼了就不能跟你一起玩了”如果他不知道什麼是疼,就用同樣的力度打回去,即使是哭一會,也要讓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表姐家孩子,從小飛揚跋扈,有一次姥姥張開雙手要抱她,結果這孩子硬生生給了姥姥一個耳光。媽媽當即狠狠地打了她的小手,孩子哇哇大哭,但是從此再也不打別人了。

讓她知道疼,並且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容忍她為所欲為。小孩雖小,但也不是皇帝,我們愛你,但絕不縱容你!


娘娘說


也許和家長的自身原因有關。請正確引導孩子。

剛開始婆婆來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生如下畫面:當孩子受到異響驚嚇或者被磕碰的時候,婆婆就會一邊撫摸孩子的腦袋一邊用手拍打讓孩子受驚或受傷的東西,嘴裡唸叨著:不怕不怕,打他打他!

幸好被我及時發現並進行的正確的引導。

我想你家寶寶可能是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

孩子表達害怕,憤怒,焦慮的方法除了哭之外都是通過學習而來的。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1.孩子受到驚嚇和傷痛時。需要情景再現,讓他知道是什麼東西發出了聲音或者什麼動作會造成什麼後果。那麼他會慢慢的熟悉這些聲響或者遠離那些危險。

2.生長環境,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更不能大打出手。你不能孩子的理解和學習能力。

3.一定要讓孩子認知事件的本性。不能哭一哭鬧一鬧就過去。比如要告知打人是不對的,要摸清孩子為什麼生氣發脾氣因勢開導教育,不得馬虎。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摸索的過程,我們教育孩子請不要摸索,要有原則底線。打罵不是爆發,你要謹記——人之初性本善!


育兒喵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導語: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

蛋蛋媽媽:寶寶2歲3個月,只要大人不能及時滿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鬧,還愛打人。興奮了打人,生氣了打人,有時候甚至毫無來由地也打人。不僅在家這樣,在外面也這樣,弄得家長成天給人家道歉。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兒園了,到時候還這個樣子怎麼辦呢?真是愁死人。

聰聰媽媽:他第一次打人大概是在一歲半的時候,有一晚上家裡來了熟人,正在聊天。他突然又去玩飲水機的水,老公就去拉開他,他調皮的跑開了。我就笑著說起上次他玩水被他爸打的事情,沒想到他突然就衝到我面前,一巴掌打在我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卻使我印象深刻。我驚奇地問他:‘你打媽媽呀?’他毫不猶豫地打了第二下。當時有朋友在,老公及時把他拉開,我就口頭上淡淡地說了句‘不能打媽媽’,心裡其實很生氣。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挑釁的寶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的這件事。但是,我發現他打完人反而更大膽了,現在他2歲了,要是說他一下,他就立馬打過來。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解析:

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打人只是一種表達感情、情緒的方式。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

但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勇敢、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例如,孩子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惹他哭,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孩子是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對方,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隨著年齡增長,攻擊性行為也會發生變化,身體攻擊越來越少,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等語言攻擊方式。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愛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2、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3、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4、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5、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6、父母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慣。

7、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8、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打人的行為就比較頻繁。

9、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打人。

打人事件發生時,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

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另外,父母的態度要堅決,並前後一致。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

父母平時也要經常注意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聽說吧心理諮詢


看得出來這是個很用心的媽媽,在這件事情上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沒有收到效果,那可能就是方法的問題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寶寶為什麼喜歡打媽媽?媽媽的方法為什麼不可行?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寶貝打媽媽的行為?

寶貝為什麼喜歡打媽媽?

寶貝打媽媽的原因可能有幾:

  • 發脾氣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處理

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處理情緒的能力的。所以,他們需要父母引導如何處理情緒。

  • 孩子在效仿家長髮脾氣時的處理方式

寶媽有提到自己用過回打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很有可能會效仿媽媽的做法,發脾氣時,喜歡動手。

  • 語言表達能力差

語言表達能力差,也可能是孩子喜歡打媽媽的原因之一。孩子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就只能靠動手了。

  • 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也是直接“受害者”

媽媽是寶貝最親密的人,又往往是寶貝宣洩情緒的對象。原因就在於寶貝希望媽媽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緒,包容自己的情緒,開始媽媽卻沒有做到。所以,寶貝會越來越生氣,就會打媽媽。



為什麼寶媽的做法不可行?

寶媽用了冷處理、坐板凳、回打等做法。基本上可以肯定,這些都是不可行的。

因為這些做法都沒有對孩子情緒的積極回應,所以根本解決不了孩子的行為。希望寶媽不要再用了。

解決寶貝發脾氣打媽媽的幾點建議

要想解決一個人的行為,首先要解決他的情緒,這一點對大人適應,小朋友也是如此。



首先,寶媽要接受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不分對錯的,家長可以通過共情與孩子建立連接,讓寶貝知道媽媽是理解他的。

共情的表達方式“媽媽知道(描述事實),你(描述孩子情緒)”。舉個例子,媽媽知道你的玩具壞了,你很沮喪。

其次,寶貝冷靜下來,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通常,共情之後,孩子會比較快的冷酷下來,家長可以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來詢問孩子“你有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再次,教會孩子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寶媽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詢問孩子,並說出來,“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

寶媽可以在家裡示範,每次生氣或者開心的時候,都說出來,引導孩子來表達情緒。



最後,引導孩子用其他方式來處理情緒

釋放情緒有很多方法,例如積極暫停、撕紙、畫畫、枕頭大戰等等。這些都需要父母的示範,孩子才可以效仿。

劃重點,要想解決孩子的行為,解決孩子的情緒是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