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廟主要建築布局

西嶽廟主要建築佈局建築佈局

西嶽廟是明清建築風格的宮殿御苑式古建築群落,其軸線與華山主峰形成一線,佈局為坐北向南長方形的重城式大廟,朝向華山主峰,主要建築沿著南北軸線左右對稱。四周城牆建於明代,高10米,南北長525米,東西寬225米,周長1825米。整個西嶽廟佈局嚴謹,內城外廓,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單元的空間結構,亭、堂、樓、坊相錯其間。西嶽廟建築群前後分為六個空間,在由北至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灝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御書樓、萬壽閣。第一個空間為五鳳樓前即入口部分;第二個空間為五鳳樓後面的院落 ,曾被譽為陝西的小碑林;第三個空間即欞星門到金城門之間的院落;第四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灝靈殿(正殿)等;第五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御書房等;第六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萬壽閣、遊嶽坊、望河樓等。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這六個空間相互襯托,協調對比,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西嶽廟主要建築佈局

主要建築

灝靈門

西嶽廟的第一道大門名灝靈門,又稱連三門,是西嶽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為歷代皇帝或欽差大臣祭祀嶽神的場所。整個大殿坐落在凸字形的須彌式月臺之上,迴廊環繞,飛簷高聳,斗拱密佈,高大宏偉,氣勢雄弘,金碧輝煌。大殿正中門楣上懸有“灝靈殿”金字匾額,殿內供奉“西嶽華山之神”牌位,懸掛有清同治皇帝御書“瑞凝仙掌”、慈禧太后御書“仙掌凌雲”和光緒皇帝御書“金天昭瑞”三塊龍紋圖案金字匾額。西嶽廟主要建築佈局

午門

午門是西嶽廟的第二道大門,由五個大門洞組成。在石砌磚券的午門之上建有面寬七間,進深三間的“五鳳樓”,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兩端有陪樓,其間穿廊相通。陪樓兩側有用條石築成的馬道,用以登城。五鳳樓是西嶽廟主城的南大門,其兩側有城角樓與之相對,使整個南城牆上佈滿樓閣宮闕,宏偉壯觀,富麗堂皇。明李楷有詩讚曰:“寶殿周垣白帝宮,能收月色報高穹。蓮花青孕開環海,雲影寒生接大蒙。勿憶咸陽滅楚火,曾無駟鐵騁秦風。姬贏世代樓臺盡,疑是黃圖在此中。” 沿御道前行,院內西南是巨大的《五嶽石殘碑》、《唐玄宗御製華山銘碑》,院內東南有御香亭。院內東西兩側各代名碑林立,篆、隸、行、草,琳琅滿目,享有“小碑林”之美譽。欞星門西嶽廟主要建築佈局

欞星門是西嶽廟的第三道大門,是一座七開間過街牌樓式的大門樓建築,其中三間為高大的門樓,而突出中間門樓最高,每間又隔一磚砌硬山夾壁屋作耳房,共四間。整體外觀如同一座雄偉壯麗的七樓八柱型牌樓。其精妙之處是斗拱密佈,在較長的拱頭昂首上雕刻的九條龍頭,顯示出廟宇的等級之高。因此,欞星門有西嶽廟“九龍口”之稱。入欞星門,院內中心石牌坊聳立,為清式四柱三開間五層牌坊。其採用圓雕、透雕、浮雕、線雕等多種技法,刻繪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吉祥富貴事物的諸多圖案。立柱北面刻制的楹聯,闡明瞭華山神所轄範圍和職司。整個牌坊造型優美,結構靈巧。牌坊東西兩側是兩座明代祭碑,高大雄偉,氣勢壯觀。東面的是明洪武三年的“昭示五嶽河瀆碑”,西面的是明萬曆年間的“華陰縣重修西嶽廟記碑”。

西嶽廟主要建築佈局

金城門

金城門,面闊5間,進深兩間,六櫞屋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帶回廊的殿堂式建築,其名取“關中之固,金城千里”之意,是西嶽廟的第四道大門,位於灝靈殿之南,為正殿門。門前,花木扶疏,風景清幽。金城門內氣氛森嚴,莊嚴肅穆。金水橋又名望仙橋,由三拱橋組成,橋之欄板望柱上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和各種名貴花卉,雕工精緻細膩。橋下有水,名玉帶河,水源來自廟東南之醴泉,匯入廟後苑內放生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