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訪非第一站,快來了解下

應塞內加爾總統薩勒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7月21日至22日對塞內加爾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主席訪非的第一站,也是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西非國家。

此次訪問對發展兩國關係有何重要意義?關於塞內加爾,你瞭解多少?一起了解下〜〜

习近平主席访非第一站,快来了解下

中國駐塞內加爾大使張迅:推動中塞關係邁上新臺階

選擇塞內加爾作為此次習近平主席訪非的第一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主席和中方對發展中塞關係的高度重視,對於中塞關係乃至中非關係發展都具有歷史性意義。相信此次訪問將推動中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邁上新的臺階,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

习近平主席访非第一站,快来了解下

應塞內加爾總統薩勒邀請,習近平主席7月21日至22日對塞內加爾進行國事訪問。中國駐塞內加爾大使張迅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選擇塞內加爾作為此次習近平主席訪非的第一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主席本人和中方對發展中塞關係的高度重視,對於中塞關係乃至中非關係發展都具有歷史性意義。相信此次訪問將推動中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邁上新的歷史臺階,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

談到此次訪問對發展兩國關係的重要意義以及塞方對此有何期待,張迅大使表示,中方希望通過此訪實現四個目標:

一是使中塞政治關係更加緊密牢固,在涉及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更加堅定地相互支持,推動兩國政治互信達到更高水平。

二是推動雙邊互利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加強發展規劃對接,深化務實合作,更好服務兩國發展,增進兩國人民福祉。

三是促進雙方在國際事務中更加緊密協作,向世界傳遞攜手推進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明確信號。

四是進一步帶動中國同西非乃至非洲國家的合作,同塞方共同將兩國關係打造成中國同西非國家友好合作的樣板,進而帶動中非關係全面、均衡地發展。

談到兩國近年來的合作成果和未來潛力,張迅大使表示,近年來中塞關係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一系列大型合作項目相繼落成或正在穩步實施。未來,中塞雙方將持續鞏固現有合作成果,創新合作模式,在能源、旅遊、航空等新興領域積極深挖合作潛能,不斷充實中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內涵。

談到“一帶一路”倡議與“振興塞內加爾計劃”如何對接以及塞方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經驗,張迅大使表示,自中方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塞方已多次向中方提出希望加入“一帶一路”建設。在中國發展成就的鼓舞下,塞方愈加認同中方發展理念,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發展經驗。相信在兩國元首的關心和雙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振興塞內加爾計劃”提供更多發展方案和智慧,持續推動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塞與周邊國家經貿、安全合作,不斷開闢中塞、中非合作新前景。

談到塞如何看待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概念,如何加強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張迅大使表示,中非從來就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和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共同的歷史遭遇、共同的發展任務、共同的戰略利益把中非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中共十九大報告將習近平主席2013年首次訪非時提出的真實親誠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提升為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總體指導原則,充分表明中非關係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典範、南南合作的樣板,必將為中國在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發揮重要引領和示範作用。塞各界對中方“兩個構建”的主張高度贊同。無論是塞政府高層,還是媒體、智庫,都對“兩個構建”十分認同,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對華合作,爭做中國同非洲國家合作的排頭兵,同我國共建命運共同體,造福中非人民。塞內加爾在西非乃至非洲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長期擔任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元首指導委員會主席,也是非洲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十國元首委員會成員,同時還擔任著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許多國際組織重要職務。塞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場合一直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積極發聲,同中方在減貧、安理會改革、維護國際自由貿易秩序、應對氣候變化等眾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廣泛共識。中方期待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協作更加緊密,為維護髮展中國家整體利益、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次區域和平穩定發揮更大作用。

談及9月份將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對中塞關係將產生何種積極影響,張迅大使表示,今年9月份論壇新一屆峰會即將召開,各國領導人將在時隔12年後再次齊聚北京,這將是中非加強團結合作的又一次歷史性盛會。此次峰會將圍繞“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共同規劃未來前行路徑,賦予中非關係與合作新的時代內涵。不僅為中非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力,也將為中非合作共建“一帶一路”開闢新願景。相信在習近平主席訪塞成果和新一屆峰會精神的引領下,中塞合作將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不斷提質升級,開拓創新,在更多領域、更多層次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貢獻。

塞內加爾掀起“中文熱”

作為傳播中文和中國文化的重要平臺,位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達喀爾大學孔子學院在當地是一張響噹噹的“中國名片”。自2013年開始招生以來,已有6000多名塞內加爾及非洲朋友在這裡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漢語培訓。很多人從這裡開始瞭解漢語、瞭解中國與中國文化。

達喀爾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孫震向經濟日報記者談起了這些年的變化。在此之前,達喀爾大學已有漢語課,不過師資、設備、生源都很缺乏。當時的學生學中文,主要還是出於一種對中國文化的獵奇心態,很多當地人對中國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武打電影和西方媒體的宣傳報道中。近年來,隨著中塞全方位合作進一步發展,塞內加爾掀起了一股學中文的熱潮。2012年,達喀爾大學孔子學院正式啟動,2016年2月份,中國援建的孔子學院教學樓投入運營,這為廣大塞內加爾人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設施。孫震表示,去年上課的學生有1075人,今年1月至7月份已經達到了1300多人。除了達喀爾大學的學生外,還有很多已工作的塞內加爾人,利用晚上和週末時間上課。除了孔子學院本部的教學點外,在達喀爾和聖路易、捷斯等地還有10餘個教學點,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私立商學院。每年還有很多教育機構來洽談合作事宜,希望孔子學院可以派出老師開展漢語教學。

“學習中文的塞內加爾人越來越多,正是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中文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孫震說,近年來,中塞合作特別是經貿領域的合作發展迅速,很多在塞的中資企業都願意來孔院招聘翻譯,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這在塞內加爾非常有競爭力。孫震表示,在積極學習中文的同時,很多塞內加爾人也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歷史以及中國現在的發展情況。中國不只有漢字、太極拳、剪紙和毛筆字,中國同樣有流行音樂、火爆大片等現代元素,是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昨天與未來的文化大國。中國與塞內加爾相距遙遠,但在兩國文化、習慣、思維方式中,有很多相同之處,如熱愛和平、追求和諧、兼容幷蓄。孔子學院不只是教漢語學中文的地方,也是中塞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增強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橋樑。

在孔子學院採訪時,記者巧遇了一位剛從中國留學歸來,特意回孔子學院“尋親”的塞內加爾留學生阿劉。在孔子學院兩年的培訓,加上中國3年的留學生涯,使他的漢語非常流利。他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留學生涯,他到過中國很多地方,發現武漢、長沙比非洲還要熱;中國的發展讓他感到震驚,中國人勤奮、守時、遵守紀律,中國人民很團結;在達喀爾孔子學院的合作學校——遼寧大學留學期間,他成功成為足球隊隊長,認識了許多中國“老鐵”,踢球吃飯都少不了他,不論走到中國哪個地方,中國人都讓他感到友善和熱情;語言關過了以後,選擇學習國際關係專業,畢業論文就是研究中塞關係。現在,他已經成功在一家中國企業找到工作,全家人都為他感到自豪……從始至終,笑容都始終洋溢在這位小夥子臉上。“感謝孔子學院的老師們讓我與中國結緣,感謝中國、中塞友誼萬歲。”阿劉說。

新聞多一點

中國風采在西非之角綻放

2005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塞內加爾,幫助當地建設基礎設施,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他們在遙遠的西非之角用自己的智慧、汗水與當地人民一起完成了一個個對塞內加爾經濟社會發展有跨時代意義的項目,書寫了一曲曲建設者的讚歌,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交口稱讚。

“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在塞內加爾也耳熟能詳。塞內加爾很多路段損毀嚴重,加之車輛較多、道路較窄,使得公路交通費時費力,成為困擾塞內加爾人員貨物往來的主要問題。中國企業的到來,使得打造連通塞內加爾各地區的快速公路網成為可能。2015年6月份,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開始承建捷斯—圖巴高速公路,公路全長113公里,總投資8億美元。現在項目進展順利,正在緊張施工當中。與此同時,由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承建的布萊茲·迪亞涅國際機場—姆布爾—捷斯高速公路項目也在緊鑼密鼓施工中,項目完成後,將與捷圖高速完美對接,大幅縮短沿線城市之間的通勤時間。

在做好項目的同時,中國路橋和中水電力兩家公司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其他在塞中資機構聯合在達喀爾、捷斯等城市修建了公共健身園,成為當地民眾健身的熱門場所,受到民眾熱烈歡迎。

一座最長最大的橋

方久尼大橋位於塞內加爾中部法蒂克大區的方久尼市,橫跨薩盧姆河。千百年來,這條河上沒有一座橋樑。塞內加爾總統馬基·薩勒就是法蒂克人,從小在薩盧姆河邊長大。對於他和塞內加爾政府來說,這座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塞內加爾振興計劃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要項目之一。

2018年2月份,方久尼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由河南國際和長城工業兩家公司的聯營體作為總承包商,中鐵七局武漢公司負責建設。項目總工期為34個月,竣工後將成為塞內加爾最大最長的橋樑,將大大改善該地區的交通狀況。河南國際集團塞內加爾公司總經理王海東表示,相信在中塞雙方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這座大橋一定能成為精品工程,造福當地,成為中塞友誼的新象徵。

工業園與打井並舉

2014年,塞內加爾總統馬基·薩勒提出“振興塞內加爾計劃”,旨在通過對快速發展的領域提供大量投資來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加姆尼亞久國際化工業園被確定為塞內加爾經濟結構轉型、實現振興計劃的燈塔項目。該工業園由中地海外集團負責承建。今年3月份,項目一期順利通過塞方驗收,項目完成後,將為塞實現工業化提供良好平臺,為當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中地海外集團還負責塞內加爾鄉村打井項目,計劃在塞內加爾13個行政大區的農村地區新建和重建水井261口,新建水塔181個,鋪設供水管線1800公里。項目完成後,將徹底解決困擾塞農村地區多年的缺水問題,滿足227.8萬人的用水需求。中地海外塞內加爾分公司經理王偉向記者表示,工業園和鄉村打井項目都是塞內加爾振興計劃中的重要項目,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金腰帶”讓民心相通

傳統競技摔跤深受塞內加爾民眾喜愛,但整個塞內加爾沒有一座專門的競技摔跤場。2014年,中國同意援建塞內加爾一座現代化競技摔跤場,並將其作為商務部重點援外項目。該項目是一座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甲級中等體育場,由湖南建工承建。

习近平主席访非第一站,快来了解下

圖為中國援建塞內加爾的現代化競技摔跤場。 經濟日報記者 郭 凱攝

該項目黨支部書記徐曉燕表示,在整個競技場設計上,充分考慮和尊重了塞內加爾文化傳統。比如,罩棚的“金腰帶”設計,其靈感來源於塞內加爾摔跤選手佩戴的腰帶。將運動員入口設計在東側,也是充分考慮到摔跤比賽開始前要舉行出場巡遊儀式。摔跤場的建成,填補了塞內加爾乃至非洲體育史上的空白,受到了塞政府、體育界人士和百姓的高度認可和讚譽。

漁業合作見證友誼

塞內加爾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漁民們苦於資金和技術限制,收入微薄且不穩定。1994年,應塞內加爾政府邀請,中國水產總公司在塞內加爾設立了代表處,在收購當地非洲海產公司後成立了塞內加爾漁業公司,並逐漸發展成為塞內加爾漁業加工的龍頭企業。

习近平主席访非第一站,快来了解下

圖為中國水產總公司在塞內加爾工廠的工人。 本報記者 郭 凱攝

據中水產駐塞代表處經理程飛介紹,塞內加爾漁業公司三大加工廠目前僱傭塞籍員工900人。加工原料全部從當地漁民手中收購,平均每年1.5萬噸,收購金額約50億西非法郎(約合6.21億元人民幣)。以每條漁船每航次平均捕魚1500公斤計算,需要1萬艘/次來完成這個指標。這為當地創造了將近2300個直接就業崗位,同時創造間接就業崗位上萬個,為當地漁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助力農業增產增收

農業技術落後,產量較低的問題一直困擾塞內加爾農業發展。自2006年10月份起,中國開始向塞內加爾派駐農業專家組,幫助當地發展農業。截至目前,已經是第六批。專家組配備有水稻、蔬菜、農業機械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共由13人組成,其中7人在達喀爾附近的桑加爾卡姆蔬菜示範基地工作,另外6人在塞內加爾北部波多省的水稻技術示範基地。

中國水稻專家組從2006年進駐波多省以來,開展了大量的培訓和示範活動,幫助當地人提高水稻產量。他們篩選出一系列水稻品種,確認了這些品種在當地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和穩定性,為塞內加爾早日實現稻米自給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

與此同時,為了改變塞內加爾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中國專家組還定期舉辦培訓班,把最新的農業理念介紹給當地人。農業專家組已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40餘期,開展田間培訓300餘次。

白衣天使深入民間

自1975年中國派遣首批援塞內加爾醫療隊以來,43年中,中國先後派遣17批271人次中國醫生到塞內加爾開展醫療技術援助工作,先後診治數十萬塞內加爾民眾,成為當地一支不可或缺的醫療技術力量,得到塞方政府、民眾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譽。除了長期派遣醫療隊外,中國還開展了捐贈藥品器械、建立中塞防治瘧疾中心、援建兒童醫院、免費開展白內障復明手術、選派塞方醫務人員到中國進修培訓等醫療衛生活動。

在義診現場,有一位塞內加爾老人拿出了10多年前醫療隊長的名片,說這是他以前在濟金紹爾工作時看病的醫生,他一直珍藏著名片。老人說,中國醫生是深入塞內加爾民間的“白衣天使”。

中塞經貿合作亮點紛呈

隨著中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深入發展,中塞經貿合作亮點紛呈。中方積極幫助塞方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塞投資,助力塞內加爾振興,已成為塞最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之一。2012年至2017年,中方已累計為塞各類項目提供超過1萬億西非法郎融資,其中為“振興塞內加爾計劃”提供了8849億西非法郎融資,是該計劃最大的資金來源國。由中方提供貸款實施的國家寬帶網項目順利完工,鄉村打井、捷斯—圖巴高速公路、新機場—姆布爾—捷斯高速公路、方久尼大橋等項目正在建設當中,“智慧塞內加爾”項目也已簽署貸款框架協議。自2015年以來,兩國貿易額連續3年保持在20億美元左右。中國已成為塞第二大貿易伙伴,是塞花生第一大出口國。在投資方面,截至2017年底,中方對塞各類投資存量3.2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2.6億美元。

對於塞內加爾來說,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出口商品門類單一,外國投資不足,中小企業發展困難一直是困擾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所在。中塞加強經貿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塞內加爾的經濟潛力,改善了整體投資環境,帶動了各相關配套經濟部門的發展,增加了當地就業。對中國企業來說,塞內加爾政局穩定且重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正大力吸引外資。政府和民間對兩國合作有較高認可,當地法律法規健全,各領域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較大,這也為中國企業來塞大展宏圖、開拓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與環境。

塞內加爾經濟學家尼昂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與塞內加爾經濟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近年來兩國經貿合作成效很大,特別是基建和投資方面。從2012年到2016年短短4年時間,中國與塞內加爾的貿易伙伴位置從第24位躍升至第2位,中國成為塞內加爾第一大貿易伙伴只是時間問題。在基礎設施方面,中方幫助塞內加爾新建了許多高速公路、橋樑、醫院、體育場等迫切需要的設施;建設了加姆尼亞久工業園,吸引中資企業來此設廠興業,促進塞內加爾的工業化;在塞內加爾農村,中國企業積極投入到鄉村打井項目中,解決了農村群眾的燃眉之急,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與塞內加爾的全方位經貿合作有利於塞經濟社會的發展,給塞方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尼昂希望,兩國可以繼續保持這樣良好的合作勢頭,繼續推動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信息技術、能源、農業現代化、貿易、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的合作。塞內加爾作為非盟“非洲新夥伴計劃”主席國,願促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非盟“2063議程”“振興塞內加爾計劃”對接,期待著與中方一起努力,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設,造福兩國和非洲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