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大數據」讓重慶行政審批效率提速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加快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近期,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初步構建起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並在全國22個城市開展試評價。

構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參與試評價的城市既是先行者和探索者,更是示範者和促進者,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中國改革報特別推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試點城市巡禮”,連續報道試點城市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最新進展、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敬請關注。

“互聯網+大數據”讓重慶行政審批效率提速

“點鼠標”實現一網在線審批,“全鏈條”簡化投資審批流程,“一站式”提供便民利企服務

“在家動動鼠標就能完成項目備案,太方便了!”近日,重慶市彭水苗花農牧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代小蘭向記者興奮地說。

代小蘭想要表達的是“互聯網+大數據”給企業辦事帶來的便利。她通過登錄重慶市投資項目在線服務監管平臺,就在線完成了項目備案。

2015年,重慶啟動了“全市投資項目在線服務監管平臺”建設,作為重慶網上行政審批平臺中辦理投資項目事項的子系統,申請人只要登錄該平臺,在線填報項目基本信息、上傳相關材料、打印備案承諾書、提交對應投資主管部門,即可完成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真正實現了“零跑腿”,提高了政府服務效能。

據統計,重慶投資項目在線服務監管平臺自上線運行以來,已累計辦理項目3萬餘個、總投資8.7萬億元。今年以來,僅彭水縣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就達38個,同比增長111%,大大降低了企業投資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企業投資效率。

2017年11月初,設在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的全市“互聯網+政務服務”指揮中心效能監察系統也正式上線運行。這標誌著重慶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引領,在全市8.24萬平方公里全域構建起了以“全渝通辦”為目標的“四級縱向貫通、橫向全面聯通”政務服務網絡,以及“基層群眾在辦、審批人員在幹、監察平臺在看”的效能監察系統,努力實現在重慶全域“能辦事、好辦事、辦成事”。

讓信息多跑路

讓群眾少跑腿

簡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是行政審批改革中的最難點。為此,重慶把智能化與提升服務水平作為啃硬骨頭的突破口。

為提升智能化服務水平,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重慶堅持“制度+技術”雙向推動,站在企業視角設計對話場景,將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的政策依據、辦事流程、辦事指南、約束性指標等參數要素內化為系統邏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備案企業自主申報、系統自動識別、自動分派辦理、自動收集信息,確保“放”能接得住,“放”後管得好。企業只需自主填報項目基本情況,系統即可自動識別、辦理。在系統使用體驗回訪中,企業紛紛反映,這套系統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企業再不需要到“文山書海”中查規定、去“各級衙門”問要求。通過依託互聯網技術提升智能化水平,真正實現了將企業投資項目辦事窗口“搬”到企業用戶辦公室,截至目前,全市98%以上的企業投資項目實現了登錄填報即辦理。

為嚴格規範化監管水平,把事項串起來,進度曬出來,重慶積極推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一代碼制度,按照國家統一規則,為每個項目賦予24位唯一編碼,依託重慶市政府網審平臺橫向聯通各部門、縱向貫通各區縣,把部門審批事項串起來、辦理進度曬出來、工作時間亮出來,變內部監管為全面監督,確保所有辦理過程上網運行,做到全程透明、可追溯、可監督,倒逼審批改革。進一步完善市網審平臺支撐功能,推動實現並聯審批環節由系統自動抄告協辦部門、“超時默認”辦理等功能,從技術方面為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提供保障。推行“1+8”審批流程優化,公佈了通用審批流程和8個領域的優化流程,推動完善所有事項的法律依據、政策優惠、辦理環節、申請材料、前置條件、中介服務等標準規範,接受社會監督,讓申請人辦事明白。依託網上大數據,通過建立“日掃描、周調度、月通報、季分析、年考評”的工作機制,對市級部門、區縣的網上行政審批改革工作監督問效,推動全市各級行政審批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流轉。

“‘1+8’改革對企業有著重大利好,這既是行政審批的效率大變革,也是我們企業的效益大提升!”一位長期從事建設領域投資的開發商向記者評價說。

而伴隨著手機移動端“重慶市重點項目”微信公眾號1.0版上線運行,可拓展上線的服務調度窗口也移到了網上、連到了掌上。

為推進信息化共享互聯,讓平臺融起來、資源用起來,重慶充分發揮項目監管平臺承接“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在重慶的延伸和應用功能,以平臺優化工作方式,及時把重慶的重大項目需求和進展上報國家,項目運行情況、報送情況、項目開工率、資金到位率等主要指標進度表現良好,得到國家第三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與此同時,按照整合是原則、孤網是例外的工作要求,重慶積極推動項目監管平臺作為重要板塊納入重慶市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範圍。為此,啟動了網審平臺與市“多規合一”平臺對接融合,利用“多規合一”平臺集成市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委、市城管委、市林業局等部門的23項規劃成果,開展投資項目多規查詢、比對,為市級部門空間管控提供技術支撐,有效促進行政審批提質增效。

推動流程再造

促進審批提速

7月5日,重慶市渝北區仙桃街道黃山村的陳傳波,在家裡發起了跨區縣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許可的申請事項。幾乎就在陳傳波用鼠標點擊確認鍵的同時,位於重慶市政府辦公廳3號樓的全市“互聯網+政務服務”指揮中心的電子大屏上彈出了他的申請信息——這意味著,群眾或企業只要發起申報,相關信息和流程就進入了監察視線。

如今,無論是重慶市主城區還是相對邊遠的渝東南、渝東北各地,城鄉群眾只要在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登錄重慶政務服務網辦理審批事項。全市實現了應上盡上、全程在線,一網審批、全渝通辦的“一條龍”服務。

這一平臺成為固化簡政放權成果和推進放管結合的重要路徑,也是一場從“能辦事”向“好辦事”演變的質量變革。

近年來,重慶市網上行政審批改革始終循著“清權—核權—配權—減權—曬權”的權力約束線路圖漸次鋪開。通過發佈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權力運行流程圖、權力事項登記表4張清單,大刀闊斧地將9300多項市級行政權力精簡為3500多項,減少2/3;分12批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50%以上。

在做好簡政放權“減法”的同時,重慶更加註重流程再造,實現整體提速。通過以問題導向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優化企業投資建設工程審批流程為重點,精準對接企業需求,集中推出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20餘項改革措施,“全鏈條”簡化投資審批流程,“一站式”提供便民利企服務,合理引導社會資本加快投資,從而使全市行政審批效率提升50%以上。

首先,減事項提效率。重慶對審批事項進行了動態調整,確保精簡規範行政審批及中介服務的“政策紅利”得到釋放。如落實取消“國際科技展覽會及其他重大國際科技活動審批”等事項,為全市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增添了動力。取消行政審批的同時,相應取消證明材料、推行告知承諾和容缺受理,加強信息共享,多管齊下,提高了審批效率,減輕了群眾辦事負擔。

其次,“串改並”提效率。重慶推行跨部門並聯審批,如將原分別辦理的“建設工程施工報建”與“施工招標情況備案”“質量安全報監”“繳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改為並行辦理,協辦審批事項的辦理時限不超過主流程審批事項的辦理時限。如將原由區縣初審、再由市級審批的“房地產企業二級資質延期審批”,改為直接由市級部門審批,變“相對人在部門間來回跑腿”為“信息在政府內部自動流轉”。

再次,標準化提效率。重慶出臺《區縣行政許可參考通用目錄(2017年版)》,推動形成統一的行政審批事項名稱、流程、服務、受理場所、監督評價“五位一體”標準化體系,加快推進行政審批事項、流程和服務等標準化進程,進一步細化審查細則,最大限度制約自由裁量權,加快審批進度,行政審批在法定時限內壓縮30%以上。

曾主持過行政審批改革課題的重慶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閆建教授認為,這場各級、各部門共同參與的簡政放權大行動,恰似利劍出鞘——“刀刃向內”剜去的是權力臃腫的沉痾頑疾,提增的是輕裝前進的審批效率。

改革審批機制

減輕企業負擔

為從源頭上為企業投資建設“清障搭臺”,重慶以“政府整體評價”代替“企業分別評價”。逐步將地質災害、壓覆礦產、防雷、地震等可以進行整體性技術審查、評估評價的事項,由政府相關部門或開發區進行區域性整體評價,如無特殊情況,企業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登記和單獨辦理相關技術性審查及中介服務事項,減少企業投資報建事項和辦事成本。

此外,推行“多規合一”“聯合踏勘”工作機制,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人口和環境規劃以及綜合交通、文化旅遊、社會事業、綜合管線、人防空間等相互融合的“多規合一”信息聯動平臺,構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多種規劃協調機制。同時,推行按立項用地、規劃設計、施工許可各階段進行“聯合踏勘”機制,大幅度減少主管部門對企業的實地檢查。

同時,重慶還加強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和收費管理。2017年以來,動態保留97項市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最大限度縮減企業辦理行政審批提交的各類中介材料。建立中介機構督促考核制度,加強主管部門對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時限、質量等的監管責任,探索建立“網上中介超市”,推行公開承諾比選機制,強化社會監督。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全面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及公示制度,取消和停收收費24項。

通過改進政務服務體系,重慶將簡政放權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目前已形成一目瞭然的審批服務體系。

細化梳理審批投資事項審批流程時限、要件、環節等,形成企業投資項目建設工程審批通用流程圖,將總時限從改革前的150多個工作日縮減到60個(備案類)~75個(核准類)工作日以內。

制定出臺《重慶市優化企業投資審批服務工作實施細則》,將《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以外的工商產業(含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土地供應、規劃方案審查和初步設計審查等環節分別再提速1個、4個和5個工作日,企業投資項目行政審批時限由60個工作日壓縮到50個工作日。

建立首問負責制。將企業投資建設全流程劃分為立項用地、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六大基本環節,明確各環節的首問責任部門,首問部門負責本環節內相關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的統籌推進,督促各協辦部門和單位按期辦理審批服務事項,通過壓實責任,最大限度減少推諉扯皮,為企業投資建設提供“一對一”服務。

完善技術支撐保障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企業投資領域審批事項納入全市網審平臺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線監管平臺統一辦理,拓展網審平臺的繳費、證照打印、信息共享等服務功能。另一方面,依託企業大數據雲平臺,對企業基本信息按照統一數據標準和規範信息格式歸集整理和聯網共享,精簡市場主體所需提交的審批要件。目前全市283萬戶法人基礎信息全面實現信息共享,公民個人、社會組織、事業單位的基礎信息逐步擴大共享範圍。

通過採取一系列簡政放權措施,降低市場門檻,重慶市場、社會發展活力顯著增強。自推動這一改革以來,重慶新設立市場主體151.18萬戶,其中企業51.35萬戶,同比分別增長31.76%、51.09%;截至5月底,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40.54萬戶,比改革前增長56.23%;民間資本投資比重超過50%,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在100億美元以上。(中國改革報記者 雷茂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