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berry銷毀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前不久,快時尚品牌 H&M“燒衣清庫存”的新聞燒出了很多行業不為人知的一面。中槍的不僅有H&M,還有那個能讓你分分鐘穿出年薪百萬的Zara。

就在這兩天,又有一個品牌陷入“滯銷產品通通被燒掉“的醜聞。

而這次燒得讓人更加心疼,因為都是來自鼎鼎大名的英國本土奢侈品牌Burberry。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是的,你總能在爸爸叔叔輩身上看到它家的四色個字圍巾以及襯衫。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凱特王妃愛它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圖片來源:The Hot Pink List

貝克漢姆的兒子Romeo是它的冬季系列代言人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圖片來源:Fannice Kids Fashion

你們Wuli凡凡也被它請來走秀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可即便作為最能代表英國的國民品牌,Burberry仍舊不免出現滯銷或銷售低迷的頹勢。

於是,Burberry就想出了“損招”——就將去年滯銷的價值2860萬英鎊的衣服、配飾以及香水等產品全部焚燒。

給出的理由是“防止這些產品流入灰色市場(grey market)被“錯誤的人(wrong people)”買走。目的是保護品牌價值,以防品牌貶值。

我吃土攢錢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活活燒了~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據Daily Mail報道,在銷售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該公司的庫存廢品價值在兩年增長了50%。而在過去5年,有超過9000萬英鎊的Burberry產品被燒燬。此舉也引發股東的不滿和質疑,認為為何不將這些產品變為私人投資。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據The Times報道,Burberry目前市值約為96億英鎊,該品牌承認他們將未出售的產品燒燬,但也表示他們採用的是專業焚燒爐,燃燒產生的熱量會得到妥善利用。

好吧,奢侈品就是不一樣,連焚燒爐都要高端一些。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不惜燒掉這些滯銷產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品牌價值。

品牌設計師不希望自己的產品在其他地方打折出售,貨值在新興的灰色市場上被“錯誤的人”購買,從而導致品牌貶值。(注:此處的灰色市場指未經經銷商授權的折扣市場。)

所以…錯誤的人…指的是…我們這些不配擁有奢侈品的窮人嗎?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對此,Burberry的發言人對Daily Mail稱,“我們的品牌已經採取了新的策略,以儘量減少我們生產的過剩庫存”。

據報道,一些分析人士認為Burberry之所以出現大量庫存過剩的情況是因為該品牌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售價過高,在這些地區最便宜的帆布包售價都要達到1000英鎊以上。

啥?你賣不出去的鍋要中國來背?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也正因為這樣,Burberry公司在中國出售的部分商品將從7月14日起實行降價,降幅為4%。公司內部人士也表示,此次降價將涉及部分服裝和箱包。

據統計,英國人去年銷燬的衣服價值達125億英鎊,其中有30萬噸被送進垃圾填埋場。

賣不掉,不打折,也不捐,Burberry的這一舉動引發不滿,但品牌一直在為此舉辯護:行業內都這麼幹!

的確,H&M和Zara都曾這麼做過。

H&M也認了,他們燒掉庫存以幫助為瑞典小城瓦斯泰拉(Vastera)供電。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旗下擁有卡地亞(Cartier)和萬寶龍(Montblanc)的Richemont(歷峰集團)兩年內毀掉了價值超過4億的產品,這些都是從珠寶商回購的沒人購買的存貨。

很多奢侈品牌不差錢,以Burberry為例,小編看過它 Burberry 160週年聖誕紀念廣告 《The Tale of Thomas Burberry》。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據悉,這部三分半鐘的聖誕廣告耗資1千多萬英鎊,平均算下來每秒40萬人民幣,基本等同於你錯過一秒,40萬沒了!

Burberry銷燬2860萬英鎊滯銷產品,吃土都買不起,你卻把它們燒了

所以,很多人說品牌就是品牌,它傾注的是大師的心血,如果低價處理則是對設計者的侮辱。所以,為了品牌的價值,不降價出售、不捐贈可以說得過去。

但對資源的浪費和部分消費者的不尊重又如何被理解,出現這麼多的滯銷產品又如何被理解,是品牌在設計生產時的過於自信還是對消費者的購買力的過於自信。

總之,歸根結底還是策略的問題,但這個單不能由用浪費資源來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