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日本二戰時稱中國為支那,引起愛國人士的不滿,這一詞語之所以包含汙衊,原因並不在支那二字本身的含義,而是因為這一詞語興起的背景。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日本歷史上對中國的稱呼。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日本古代崇尚中國文化,全盤引進,尊稱中國為漢土、大唐、隋、清國,1860年代開啟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思想文化嚴重西化,說英語成了高大上的時髦事,CHINA音譯過去就成了支那。

“支那”一詞在近代日本民間先興起,後官方用得越來越多。

侵華戰爭前,中國仁人志士留學日本,救國圖存,拒絕承認自己是“清國”人。當然,那時也沒有“中國”一詞。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所以不少人借用CHINA的音譯,說自己是支那人。

1902年,章太炎等革命志士在日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所以,此時的“支那”只是時髦的音譯詞,不帶感情色彩。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還有更深的考究者稱,CHINA一詞來源於印度。古時印度人稱中國為cina。而cina來自"秦"的漢語音譯,印度佛教傳到國外時,把印度對中國的音譯也傳了出去。

所以,根據印度對中國稱呼的“cina”,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英國稱為China,法文稱中國為Chine。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侵華戰爭初期,日本人對中國稱支那已經比較普遍。1938年,日本唯一反戰的報紙《東京大學新聞》週刊發表一篇批判日本侵略中國的文章,稱“不要再為了日本的利益去妨害支那人的生活……必須充分考慮支那國民的偉大之處,以及他們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只是,在軍國主義控制下的主戰輿論中,這種反戰的聲音太過微弱,報紙還沒有什麼發行量就很快被官方斃了。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甲午戰爭前,日本對中國文化歷史仍然尊崇,稱中國為“支那帝國”。

後來,隨著法西斯主義的走火入魔,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步步深入,提到“支那”一詞時,附著了越來越多的侮蔑意味。支那事變、北支、中支等給中國帶來無盡災難,慘絕人寰罄竹難書……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 而“印度支那”不是?

1946年,日本政府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要求"支那"一詞徹底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誌中消失,“支那”爭論徹底解決。

(本文史料參考《裕仁天皇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