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村吃席爲什麼都要吃燴菜?

趣聞視圖


說到山西的燴菜絕對是非常的有名,特別是每到有了紅白喜事,這燴菜是絕對少不了的,我國還是非常愛吃燴菜的,而且還分成了河南燴菜、東北亂燉、山西燴菜、博山燴菜、河北熬菜這幾個種類,做法因為地域的不同而味道不同。



山西的燴菜裡面配上當地人愛吃的粉條、豆腐、白菜、海帶、木耳、肉塊和辣椒,再配上各種調料在一起翻炒,在大鐵鍋裡做出來的味道別有一番滋味,而且每到有了紅白喜事,鄉里鄉親的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特別的能夠融入感情。


說到為什麼紅白喜事一定是要吃燴菜呢,還是有一定的典故的,最開始的農村經濟還比較差,鄉里鄉親的來幫忙搬桌子、拉椅子的忙活半天,怎麼也要留人家吃頓飯,無奈經濟條件差,只能夠買一些便宜的粉條、白菜一類的放到大鍋裡亂燉。


商丘身邊事兒


不僅僅是山西,全國許多地方的農村宴席都有“燴菜”這一道菜,只是用料、風味、名稱略有不同而已,如大燴菜、大雜菜、大雜燴、熬菜、湯菜、一鍋燉、殺豬菜等。

其食材品類基本不限,以紅白蘿蔔、白菜、豆腐、粉條、冬瓜、海帶、西藍花(菜花)等粗菜為主,配以肉丸(魚蝦丸)、肉片、橡皮(用豬皮加工的一種食材)、豬大小腸(豬下貨)、魚蝦、綠菜等;加工方法大同小異:將蔥、姜、蒜爆香,依次放入食材爆炒片刻,改中火加水燒開,燜制幾分鐘,加入綠菜增色,燒開調味起鍋。

燴菜盛行的原因:其一是節約,過去農村不寬裕,紅白喜事的來客不固定,多備一些耐儲存的粗菜,不至於造成大的浪費。其二是製作簡單,稍有烹調基礎的人都可操作。其三,熱氣騰騰,特別適應冬季寒冷時食用。其四是入味、營養均衡,多種食材一起混燉,味道相互滲透,營養流失少。其四是糯爛,很合牙口不好的人的胃口。其五,湯、菜一起,有吃有喝,一菜兩用,是泡饃、下飯的絕配。


北大屠夫陸步軒


我是山西省原平市人(屬忻州市),不是農村坐席吃燴菜,平時在自己家裡也經常吃。我住在北京多年,但家裡隔三差五做燴菜吃。今天中午吃得就是燴菜燜面。

家鄉對燴菜有一句婦孺皆知的諺語:“豬肉、豆腐、粉條子,山藥、白菜五樣子。燴菜操作簡單:先倒些許素油,加熱後加豬肉小炒,半熟後加姜沫、蒜沫、蔥塊、大茴、花椒、食鹽等調味品略炒數分鐘後,加白菜,茄子、土豆等稍炒,加水、加粉條、山藥,將熟時將切好的豆腐放在上面,撒上鹽、花椒粉,抹點黑醬。菜熟後倒少許香油,在上面撒點蔥絲、芫荽(鮮菜)。大燴菜做簡單,味道鮮美,一鍋菜不輸五個炒菜。據我所知不僅山西人吃燴菜,河南,陝西、博山等地也吃燴菜。還有些地方只是叫法不同,如東北的亂燉,河北的熬菜也與燴菜大同小異。




李彬文


看到這個問題立刻就點進來了,除了記憶中那熟悉的味道外,剩下的就是濃濃的揮之不去的鄉愁了。

我老家是晉南臨汾一個農村的,從小就對燴菜情有獨鍾。記憶裡,村裡只要誰家有事,必不可少的就是燴菜,而只要父母去幫忙我都會跟在屁股後面。至於為什麼要吃燴菜,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說法,但最終都大同小異。如果你問村裡的老人,估計也沒幾個人能真正回答上來。

我覺得之所以吃燴菜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吃燴菜是幾十代人延續下來的一個傳統習慣。一般吃燴菜是在“正事”的前一天,村裡會有一些人到主人家幫忙,主人招待客人的就是一大鍋燴菜,幾個人一起坐下來聊聊天,吃著熱乎乎的燴菜,聊著各自的家長裡短,吃完飯感情也增進了。

第二,燴菜製作方法簡單方便,適合多人食用。幾十個吃飯,如果做家常菜會很耗費時間,而前一天需要處理的雜活還是挺多的,製作燴菜只需要把幾種食材一起翻炒蒸煮就可以了,不一會功夫就可以做好。大家可以快速吃完,然後繼續去自己忙手中的活。

第三,燴菜選用的食材經濟又實惠,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家裡最不缺的就是農產品,尤其是做燴菜要用到的白菜、冬瓜、土豆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為了招待前來幫忙的親戚鄰居,既不能吃的太差又不能有失面子,燴菜就這樣誕生了,並一直延續了下來。

第四,燴菜體現了鄉親鄰居的睦鄰友好和互幫互助的精神。你百忙之中過來幫我忙,我拿出親手種的菜,做成一道美味可口的燴菜來招待你,鄰里之間的感情就在這一碗碗燴菜中不斷傳遞。說起家鄉的燴菜,也許只有吃過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味道和真情。如今,我已多年沒吃過家鄉的燴菜。在外漂泊八年,每次想到家鄉的燴菜都忍不住要吞嚥幾次口水。

這些年,無論走到哪裡,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每當給別人說到自己的家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煤炭,他們對山西的瞭解除了煤炭,似乎再沒有其他的了。

因此,我最近做了一個決定,我計劃年底回家鄉發展了,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希望可以藉助移動互聯網,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家鄉的美食和風土人情展示給更多的人,讓人們瞭解一個立體的山西。

在此希望大家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給您一個更真實的山西,非常感謝!


山西鄉土



看了許多大咖的回答,覺得有必要再補充說明一下。大鍋燴菜,這個在西北農村紅白事上,一直存在著、傳承著、延續著的習俗,究竟是為什麼呢?

追根溯源,的確沒有去處考證,我只知道我的爺爺、爸爸那個年代,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一年到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一次肉,也就僅僅吃一次而已,那個年代大家都很窮,沒有雞鴨魚肉,紅白事吃席,沒有那麼多的食材做七碟子,八大碗,家裡僅有的只有蘿蔔、白菜、土豆等這類普通的家常蔬菜,調料、醬油、食用油,都是很奢侈的,這些蘿蔔白菜單獨炒成菜,也不是特別的好吃,何況炒菜在農村是很稀罕的事,鹹菜、酸菜才是生活裡主要的菜類。買不起、吃不起肉的人,就買比較便宜的豬油、羊油、牛油,把和這些蔬菜混合在一起,稱為大燴菜,既有肉的香味,又能提升蔬菜的香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種家常菜,延伸到紅白事上,既能吃好,又能吃飽。


現在人們生活比老輩人改善許多倍,大燴菜作為當地人的習慣、習俗,延續、傳承下來了,所不同的是,大燴菜在日常生活裡和紅白事上,除了原有的蘿蔔白菜,多了很多肉類,成為地地道道的地方風味,是紅白事上不可缺少的菜品。


二十六畫叔哥


我是晉南地區的,在這邊的大部分農村,家裡過事的時候都會辦宴席,而大燴菜則是宴席的前奏。一般都是過事前一天,親朋好友,鄉里鄉親的來幫忙的人比較多,就吃燴菜。




家裡有錢的,燴菜裡面的肉片子豆腐塊塊子多一些;有一些小氣白白子、尖憨憨,別說肉片子了和豆腐塊塊子了,辣椒油都捨不得讓你夾!

過事的前一天就要準備了。首先,需要一個管事的、大廚,安排採購、設置廚房;第二,要準備好灶具,鍋碗瓢盆桌椅板凳都要被齊全了;第三,需要好多人幫忙,燒火、輪饃、切菜、剁粉條、剁肉;第四,就是做菜環節了,這個環節就是廚師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有的廚師,比較細發,把蔥薑蒜切得整整齊齊的,粉條長短切得勻勻的,就連肉片子的肥瘦都掌握的恰到好處!


每個村子裡都專門留有辦喜事所需的,大鍋、大鏟、大盆,也專門有做飯的幾人團隊,有人掌勺、有人運輸、有人生產,婚宴都會有條不絮地完成好,豆角、西紅柿、茄子、粉條、土豆。蘑菇、青椒、豆腐、西葫蘆、豬肉、豆芽……

至於為什麼要吃燴菜,我也不是特別瞭解,已經成為農村約定俗成的規矩。奔波在外,忘不掉的是那個味。


趣聞視圖


山西晉南吃燴菜,

現在到處都可見。

我是臨汾翼城人,

聽我詳細說內情。

晉南辦事不尋常,

頭天鄰居來幫忙。

廚師當然也全到,

準備次日用的料。

切肉熬湯下油鍋,

基本要忙半天多。

廚師備料忙不辦,

沒有時間做午飯。

反正有肉也有菜,

大鍋炒啥請隨便。

鄰居幫忙跟前走,

三兩個人都下手。

白菜豆付加粉條,

大肉丸子放幾勺。

再往鍋里加點湯,

老遠聞著都很香。

每個事上有總管,

大聲吆喝都拿碗。

大家搶著吃的快,

最最喜歡大燴菜。

臨汾運城屬晉南,

晉南燴菜美名傳。


翼城笑星白生文


因為這是一種傳統的延續和發揚,代表著人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燴菜雖簡單,但卻美味易消化,而且食材簡單,易於製作,色香味應有竟有,讓人吃了還想吃,無法停下。雖是一碗小小的菜。可是,卻又大大的學問。

做燴菜,一般是山西人家舉辦紅白喜事是的開頭菜。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風俗就是大家中午吃正席的那天早上,所有人都會吃早席,就是熱乎乎的燴菜和油糕。所以山村的掌勺大廚在前一天晚上便會開始忙活,準備大量的食材。有剛霜下來的甜滋滋,嫩津津的白菜。糯糊糊,沙汪汪的土豆。細溜溜,晶瑩剔透的粉條。鮮滋滋,脆生生的海帶。還有燴菜分肉的和素的。肉的會加入小指頭大小的連皮豬肉,用豬油提香,而素的則是一碗清清爽爽。首先,廚子會燒一鍋大水,然後水燒熱之後便會放入各種食材,你看吧,絕對是各類食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翻滾著,交融這。食物在這個時候便是在熱水中慢慢把自己的變得好吃,爽口。在燒製過程中加入醬油,油,鹽,雞精等東西。看似其貌不揚,實則時天良絕配。等廚子一生領下,便是將燴菜放入盆子中,端上餐桌供人享用。極好吃,極不能停。

燴菜吃的便是大家一起坐在那吃,一碗又一碗,就著油糕,大家邊吃,邊嘮嘮家常。無論是寒冬還是夏日,早晨或是寒冷或是清爽,一碗燴菜下肚,都是無比的舒適。簡單的食材,美味的享受。簡單的操作,幸福的滿倍,這就是燴菜


老隆科技漫談


謝邀:燴萊,可能是山西的叫法,各地都有其的叫法,北方的燴菜其實也是南方雜錦菜。

燴是一齊煮的意思,會則是把幾樣東西集中的意思,雜,把幾樣食材一齊煮熟或煲熟稱為雜燴,南方人稱為雜錦煲或雜錦菜。

最早的時候,燴菜或稱雜錦菜,不是什麼大廚發明的菜式,傳說中是一位財主在辦完事後,將客人吃剩的剩飯剩菜給家裡的長工吃,由於每樣剩菜不多,加上天時熱,有些已有潲味,長工就把所有的萊一鍋端,吃時還覺不錯。

傳到百姓家時,主要是為了不浪費,農村不論是紅白喜事,都會請人幫忙,辦完事下來再少也要三四天,每天也要吃喝,也有專人主廚,廚師會為事主節約,也為了省事,把上餐剩下能吃的菜回鍋煮熱,稱為回鍋菜,回鍋肉,把所有的菜一鍋煮,稱為燴菜或雜錦菜,勤儉節約的傳統成就了今天燴菜的流傳。


達明哥1


山西的燴菜不甚瞭解,但我們這邊的燴菜燉菜卻也是獨領風騷。

平涼市,位於甘肅東南部。這裡有美麗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而這裡的美食和崆峒山齊名。

平涼市漢族,回族雜居,回族獨特的飲食文化成為當地美食的代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獨說燴菜,燉菜。一般情況下,在家裡面有重大邀請的時候才做這些美食,比如:結婚,小孩割禮等。燉菜,在回族菜中號稱:回族八大碗,顧名思義,就是八道菜一道湯,有些也做十菜一湯。有粉條燉牛肉,蘿蔔燉牛肉,清燉羊肉,燒牛肉,牛雜酸湯,八寶檽米,紅羅卜丸子,清蒸牛肉等,有錢人家在做一道雞,或是魚。湯基本就是醪糟湯。頭天晚上把該煮的肉,該炸的,該燉的牛骨湯準備好。這裡主要講的是做席的靈魂:調料包。必不可少,每個廚師的調料都略有差異。做出來的味道就各有千秋。一般情況下農村的土廚師做的菜就味道比較醇厚。 待到第二天上午賓客到齊之後,阿訇唸完經後就開始上席,油餅,饅頭就這八大碗,吃起來那叫一個香。箇中滋味無以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