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廣東人只承認廣西和海南屬於南方?

wwf99


粵語的由來

粵語是最近似古漢語的語言,普通話是胡人和漢語的結合。

粵語(cantonese)是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同時也是在香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方言,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粵語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的,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確切的發源地難以確證。

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中。詞彙方面,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均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普通話中這些古詞已被極少使用。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今天粵語中慣常使用。其中,句未助詞“忌”(常寫作“嘅”),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于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噬”字在粵語中解作“咬”,語出《詩經》彼君子兮,噬肯適我”;陰騭 (音: 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在粵語中指埋沒良心的事。

廣東話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煙”)原意為“懸崖邊的小屋”,後引伸為危險,廣州話的貨幣量詞也保存了“文”的叫法(現常常被寫作“蚊”),用法相當普通話的“塊”,同時“銀子”作為錢的代名詞也被保留。又如普通話“吃/吃”,粵語仍然用古老的“食”,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再如“打甂爐”(吃火鍋),“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北方話用“鍋”,閩語用“鼎”。

粵語保留較多更古漢語底層成分,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股南越語的底層特徵。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僅在某些字詞上接近,而該類字詞本為漢族固有詞彙,影響壯語形成,而在系統上、語法上以及其他大量的詞彙卻顯然出極大的不同。

與外界聯繫

目前全球中,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6.7千萬-1.3億[1],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如果你出國的話,你會發現海外90%華人都是講粵語的!!!粵語在美國是排在英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第三大語言,在加拿大是排在英語和法語之後的第三大語言,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就是排在英語之後的第二大語言!!在這些國家,好多移民來了10幾年一句英文都不會講,因為你會講廣東話就完全夠了,反而普通話大多數華人根本不太懂。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在粵語中譯為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話中翻譯成“布什”,臺灣譯作“布希”,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殊”。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英語原音接近。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搭的士”的簡稱)被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師叫“Miss”),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 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之一。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佔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在漢語語族裡,除普通話外,粵語是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觀點是:粵語是最近似古漢語的語言,普通話是胡人和漢語的結合。


商人逐利但不信餡餅


早在上世紀民間就流傳這樣一些話:“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平民,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鄉下人,海南人看外地都是大陸仔,廣東人看外地人都北方人。"這既是順口溜,又是傳統地域歧視,為什麼廣東人看全國都是北方,但廣西、海南兩地卻是南方呢?

只把廣西、海南認為南方的廣東都是上歲數的人,因為廣西、海南與廣東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拋開古代歷史不說,就近代淵源而言,廣西的防城港市、欽州市、北海市在1951年曾隸屬廣東管轄,海南1951年4月成立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為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公署,這一稱號直到1984年才撤銷,1988年海南才獨立建省,難怪廣東人不把廣西、海南當北方看。

就氣候而言,廣西、海南、廣東3省區都處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冬天下雪十分罕見,冬天穿著短袖T恤、短褲,在大街喝冷飲。而臨近的湖南、貴州、雲南卻已進入冬天,甚至寒夜裡不是下雪就是降霸,寒風呼嘯,人們裹著厚厚的衣服,截然不同的氣候,使得廣東人只承認廣東、廣西、海南才是南方,其餘的地方都是北方。

北方與南方的區別,現在的年輕人都知道是怎麼劃分,在此不必多說。




舞動人生124


廣東人的方位感是比較奇怪的!我們跟著老祖輩的說法,把珠江叫“海”,叫過“海”,這是過珠江,但是,分別珠江兩岸,又叫“河”,珠江北岸叫“河北”。

我們都笑自己,一出省就叫“北上”。於是,大家都以為出省,就到北方!

廣東人把“洋”分為西洋、南洋!如:西洋參、南洋菸。這些傳統的叫法,一直演用。

我分析一下,可能與廣東話的簡單有關。不管這東西有多種,我們習慣分為本地的,與外地的,只有兩種。菜市場也可見,本地椒,外地椒!

對貨物,多數分為本地貨,內地貨,以前最突顯“港貨”!

另一面反映出廣東生活習慣的個性化,很多特強調“粵式”兩字,可能來自於理念優勢,質量口碑等!

由於近年網絡化興起,快遞業興旺,這種方位感也隨之改變。現在更多說,從哪個網站購物,生活也更多姿多彩了!



閒適人家


那時的“南方人”都是井底蛙,沒有開化。偏隅一域加上歷史上交通不易,與“北方人”聯繫不多,主要聯繫海外,即向海外看,不往內地看,這些也是舊中國軍閥割據不相往來造成的。所以,感覺“北方”很遙遠,這個距離包括了方言的不流通,普通話(官話)的不普及,都是造成廣東人寧願與南洋人和外國人打交道而不與北佬打交道。故此,湖南以北便成為廣東人意識裡的北方人。 改革開放之初,廣東先走一步,外省南下廣東的打工者蜂擁而至,一些廣東年輕人很有優越感,瞧不起外省人,稱他們為撈仔。後來廣東官方怕外省人說廣東排外,忙在媒體稱廣東人稱外省人“老松”是有來歷的,是舊時候廣東人敬稱外省人為“老兄”的廣東普通話。用這樣的解釋來掩蓋一些廣東小青年的歧視。 現在,全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的進步,普通話在廣東已經普及開了,特別是深圳,成為了中國的龍頭,廣東話在深圳竟然沒有了市場,廣東人在深圳都不說廣東話了。 現在,在廣東,除了特別貧窮的地方,大部分縣市已經對外省人不再瞧不起了,甚至羨慕佩服外省人,覺得外省人個個都是能人,因為廣東經濟發展好,許多外省畢業的優秀人才都到廣東來了,衝擊了廣東的人力市場,甚至婚姻,現在廣東女孩找老公是越來越難了。 過去廣東優越感很強,比如吃在廣東。現在外省大量民工來廣東找機會,也帶動了他們地域的飲食文化,廣東人從拒辣到接受甚至喜歡,忽然這些井底之蛙感覺味口重了,收穫了全國各地的美食,“吃在廣東”提的少了。 總之,廣東廣西海南這些年的變化是太大了,起碼學會了包容,接納,這就是“南方人”最進步的地方。 中國人厲害了,厲害了我的國民。


信步11


廣府人把北方人叫“撈佬”,其實就是說自己的祖宗,因為絕大部份廣府人就是撈後代。嶺南地區本是越人的地盤,自秦國鬼子侵略嶺南後,漢才陸陸續續的移民過來,並與土著越人同化雜交成為現在廣府人,在漢語的方言“粵白話”中可以看到保留了部份土著越人的詞彙,這些是在其它漢語方言支系中找不到的。

那麼到現在嶺南土著越人的後裔還有哪些呢?

廣東省:一、漢化後被劃入漢族的部份廣府人;二、壯族人;三、漢化後劃入漢族的廣東俚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

海南省:一、黎族;二、說著壯侗語卻劃入漢族的臨高人。

總結:大部份嶺南地區的漢人其實就是正宗“撈後代”應該感恩祖宗“特別是中原的河南人”才是,撈佬廣府一家親!


被漢洗腦同化很恥辱


簡單講述,海南廣東廣西冬天不下雪,我們認為下雪的地方就是北方。

廣東的少數民族偏少,土著人口也少,人口占有量不足5%。

廣東四大族群:雷州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構成當今嶺南四大地域文化。

(紅色)閩南語分支:潮汕話與雷州話,

(土黃)廣府白話、粵語,

(綠色)客家話、土廣東話。

此處禁止鍵盤俠地域黑出沒







訪問的用戶已經被封禁


文化不同,說白了,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被一個領隔絕了,古代可沒有網絡和高鐵!改革開放初期,外省人來廣東好像來到國外,路不一樣,房子不一樣,語言不一樣,穿衣不一樣,根本不像在中國,。廣東並沒有多排外,但是在文化上那絕對是排外的,廣東人對自己文化那絕對的有自豪感,不用說廣東,看看香港就知道,被殖民100多年,並沒有什麼改變,這都源自對自己文化的直豪,很多北方就會說,那香港為什麼說話老夾abc,?要是你認為這是牧羊,那你書真是白讀了,只學會看問題看表面,就是因為對自己文化自豪才會出現這問題,一兩個世紀以來是英語主宰的世界,英文很常見,特別是香港,有事後有的東西用英文表達更好,CBA你會用中文說嗎?把部分英文容去自己語言,這是一種文化融合,是有主次的,主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粵語,把外來詞彙消化吸收變成自己語言的一部分,而主動迎合對方,那才叫牧羊,請你們搞清楚一點,比如粵語裡的拍拖就是英文直接翻譯過來,英文part talk,公園談話,廣東人就認為公園談話就是情侶做的事。反過來看上海,都以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為榮,上西餐廳吃飯才是上等人的生活。而香港廣東還是離不開喝了幾十個世紀的老火湯,動不動要請人家喝老火湯,經過我分析,知道什麼才是牧羊犬了吧!?


LIN23963031


這個問題嘛,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以前海南省和廣西部分地區屬於廣東管,而且和廣西那邊來往比較多,自然知道廣西不是在北邊的,而是西邊的,而海南更不用說了,海的南邊,更和北方扯不上關係。再加上古人地理知識文化有限,不知道南北方分界線在地形上以長江為界,在降水量上以淮河秦嶺分界來區分南方北方。

第二,就是相對的問題了,在緯度上看,廣西相對廣東在西邊,海南相對廣東在南邊。而湖南以北省份相對廣東在北邊,所以稱這些省份為北方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福建,部分廣東人認可為南方,特別接近福建的潮汕地區。


折舊人兮


宋末,大量宋末子民隨南宋末代皇帝來到廣東,也有是逃避戰爭而來,主要是翻過南嶺,也有從福建廣西過來的,目的地是廣東新會崖南,當時宋末皇帝就在這裡,周圍聚集了幾十萬宋末子民,後來崖南戰敗後,據說有10幾萬子民隨皇帝一起跳海,能留下來的子民,後來都在附近生活下來了,有一部分人去廣東其它地方,廣西海南等地定居,也有一部分人在內地待不下去了也來了廣東,所以以後這些宋末子民,就把嶺南以北的人都叫北方人


日出南海


首先文化差異,其次是氣候差異。兩廣和海南是屬百越文化,在古代是被貶謫發配的不毛之地和中原文明文化相去甚遠。唯一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區別是,百越文字被秦始皇征服後廢除了,而其他少數民族由於書同文時沒有被中原征服得以保留了少數民族的文字。

至於氣候上正如你所說,寒冬臘月南嶺以北已經羽絨衣上身,甚至部分地區下雪,而嶺南和海南依然短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