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會議上著名文人部長拂袖而去不給總理面子,因某中將死得蹊蹺

1917年8月10日,北京國務會議正在討論處理一件急事——黔軍5000多人被川軍消滅,四川督軍、中將戴戡被擊斃。當然了,川軍遞上來的報告說戴戡是自殺。四川亂成這樣,督軍被軍長殺了,北京需要拿出態度和決定。

總理段祺瑞:追贈戴戡為陸軍上將,撥喪葬費1萬兩。

財政總長梁啟超:這當然應該,但還必需追究責任人,特別是嚴懲劉存厚,為死者洗刷冤屈。

段祺瑞:戴戡是怎麼死的還需要進一步查證,這樣才能確定責任……

聽到這話,梁啟超直接起身,拂袖而去。

國務會議上著名文人部長拂袖而去不給總理面子,因某中將死得蹊蹺

戴戡(左)與蔡鍔

梁啟超與戴戡什麼關係?

兩人在日本就認識了。戴戡是貴州人,在老家有“神童”之譽,1904年留學日本時結識梁啟超,回雲南後又認識蔡鍔,深得蔡鍔器重。護國戰爭中,戴戡是蔡鍔的得力助手,蔡鍔有一段話對其大加讚揚:“能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略地千里,迭複名城,致令強虜喪膽,逆賊心催,功在國家,名垂不朽。”蔡鍔對戴戡這麼看得起,是因為戴戡作為護國軍右翼總司令,率黔軍4000擊敗了吳佩孚所部,攻取綦江。吳佩孚是能戰之將,打敗名將自己就出名了。

護國成功,蔡鍔離開四川治喉癌,省長的位置交給戴戡。不久,川軍第一軍軍長劉存厚與雲南來的四川督軍羅佩金在省會成都兵戎相見,戴戡採取作壁上觀的“中立”態度。滇軍退出成都後,劉存厚沒有得到四川督軍的位子,而是戴戡代理。也就是說,劉存厚趕走一個雲南來的督軍,又迎來一個貴州來的督軍,都是“外人”。

國務會議上著名文人部長拂袖而去不給總理面子,因某中將死得蹊蹺

劉存厚

滇軍剛走兩個月,黔軍又和川軍開撕。戴戡能得到蔡鍔欣賞和器重,軍事能力自然不凡,在護國運動的實戰中也證明過自己。但這次與川軍在成都交戰,戴戡麾下人馬只有5000人,而且巷戰難以施展指揮藝術,12天打下來抵敵不住,想突圍出去,“留得青山在”。

黔軍與川軍對掐,黔軍戰敗,戴戡下落不明。消息傳到北京,梁啟超非常氣憤,在國務會議上發飆:“我們一定要救援戴循薦(即戴戡),一定要制止劉積之(即劉存厚)的叛變行為。”然而,總理段祺瑞不置可否,沒有支持梁啟超的主張。

為什麼兩次國務會議上,段祺瑞對梁啟超的要求都表示無視?

國務會議上著名文人部長拂袖而去不給總理面子,因某中將死得蹊蹺

梁啟超書法

實際上,四川那麼亂,川軍、滇軍、黔軍互掐那麼厲害,段祺瑞的挑撥離間作用不小。他就是要這幾家互相打來打去,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讓自己內弟吳光新入川收拾殘局。早在袁世凱當政時期,西南幾省就不聽話,這次正好藉機將北洋勢力滲入四川等西南幾省。

梁啟超早就意識到地盤和武裝的重要性,蔡鍔便是他在西南落下的一顆重要棋子,這樣他在北京說話就硬氣,有人聽。蔡鍔早逝,梁啟超已經很傷心了,蔡鍔的接班人戴戡又戰死,段祺瑞卻不予重視,梁啟超心灰意冷,不久淡出政壇,迴歸文人。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稿》,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近代史叢書編寫組:《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3.張黎輝等編:《北洋軍閥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4.杜春和:《北洋軍閥史料選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5.《四川內戰詳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國務會議上著名文人部長拂袖而去不給總理面子,因某中將死得蹊蹺

(第189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