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心」怎麼理解?「心外無物」又如何通俗詮釋?

孔乙己的朋友阿Q


心,三個點,比喻了心的無常,心的漣漪,心外無物,一切因為你有心了,才存在,對於這個靈魂來說,心的無常是由於慾望的此起彼伏,而且是私慾,我們為了私慾忘卻了恩,什麼叫恩呢,一切都是恩,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世界的一切,你我又有何意義,又該作何思緒呢?很多人都在唯物唯心中曲折糾結,這是共存的啊,哎,沒人明白,就像善惡,美醜,這些人為的定義,然而真相呢,沒有這些兩儀分化,只是我們定義的,沒有善,何是惡,沒有高,什麼叫矮,苦口婆心無人懂啊,無所謂啦,啦啦啦😂


洋蔥圈之Lastcol


存在的色世界是道的顯化,這個存在不管是否隨你的意,它就是這種本來,因為道無善無惡無意識,我們對這種顯化的現象總是加上了自己的意識,不同於自己的意識則煩惱,同於則喜悅,這個煩惱或喜悅就是我們的凡心。如果我們的心認識到顯化的萬事萬物本是這樣,即使不利於我而不惱不悲,即使利於我不喜不愛,則"心外無物"。


被愛得頭昏


心是主觀意識因此不構成全部意識缺少客觀意識,心外無物意味著放棄自身慾望和客觀事實存在的東西,本質上缺少理性,典型的唯我主義。注,僅僅作為自身慾望與外在物質條件內在平衡機制而已。


Sunny聖徒騎士


這個只有翻閱佛家的唯識才能解答。簡言之,佛教講人的識分為八種,前五一般人都知道,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識。現代人所認為的心一般指第六意識心。但佛家還要加第七的末那和第八的阿賴耶,前者就是現代人所謂的“我”,後者是生命的根本,是前七的根。外在的山河大地,內在的身心都是第八識的顯現,這才是佛家講的唯心,和現代哲學所謂唯心,意識決定物質根本就是兩碼事。所謂心外無物的心就指阿賴耶,一切現象都是它生起的。求道就是要穿透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