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雲數據超融合戰略篇:超融合與雲結合是一個新商機

如果說2013年Nutanix將超融合這一概念帶入中國,使得超融合逐漸成了中國IT市場上的“網紅”產品,那麼5年之後的今天,超融合已經確定成為雲基礎架構的主流,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之所以稱2018年之前的超融合帶有“網紅”氣質,是因為那時的中國超融合市場多少還有炒作之嫌和浮躁之氣。今天,雖然超融合供應商有近百家之多,難免魚龍混雜,但是超融合市場明顯步入成熟,主要體現在:用戶的認知逐步清晰,超融合架構是企業雲化的必由之路;超融合架構的實現方式雖五花八門,但是計算、存儲與網絡的無縫集成是核心脈絡;超融合不僅能夠應用於一些新興的或邊緣的應用,而且正慢慢走進企業的核心業務應用,挑起了大梁,政府、金融、電信、製造、醫療、教育等眾多行業,以及大中型企業都已經或正在嘗試部署超融合。

2018年是超融合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超融合處於概念辨析、小規模商用階段,超融合是隻能用來替代傳統SAN存儲,還是可以在雲基礎架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能量,人們在多層面、多渠道地進行嘗試。從現在開始,隨著雲計算進入2.0時代,超融合也將邁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徵表現在:除了傳統的IT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創業企業以外,越來越多有云服務背景和經驗的廠商湧入超融合市場,比如華雲數據、青雲等;超融合正向雲靠攏,不僅在IaaS層面實現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的整合,而且逐步與雲管平臺甚至PaaS等融合,成為雲基礎架構的核心支撐;超融合不僅僅可以用於私有云,在公有云、混合雲、託管雲中同樣遊刃有餘。

華雲數據超融合戰略篇:超融合與雲結合是一個新商機

最新的IDC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超融合市場的收入規模達到3.793億美元,同比增長115.3%。Gartner在2017年發佈的報告中也預測,2014-2021年,超融合在全球範圍內將達到48%的複合增長率,在中國這一增長率會更高。毫無疑問,超融合正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不過,超融合仍然是一個“藍海”市場,後來者握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華雲數據超融合戰略篇:超融合與雲結合是一個新商機

差異化是關鍵

對於一直強調“全雲”能力的華雲數據來說,選擇超融合既是用戶需求牽引,也是合作伙伴生態助推,更是實現其長遠戰略的必然。正是因為長期的雲服務實踐經驗讓華雲數據切實感受到了用戶對超融合的迫切需求,而其自身的技術積累與合作伙伴的助力也讓華雲數據有能力打造出基於超融合的雲平臺和產品。

今年4月16日,華雲數據與雲達科技就超融合產品的研發、製造和技術服務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但這並不是華雲數據與超融合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早在華雲數據與VMware開展深入合作時,就已經播下了超融合的種子。

這樣的背景也造就了華雲數據超融合戰略及產品的差異化。華雲數據推出的是“雙技術棧”的企業級超融合產品線:一是華雲數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級超融合產品H2CI;另一個是華雲數據基於戰略合作伙伴VMware的企業級產品vSAN打造的超融合產品線,以及企業用戶混合雲場景下的企業級VCF超融合解決方案。

vSAN和VCF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此就多說兩句H2CI超融合產品線。它在服務器硬件上選擇了當前性能最優的Intel Purley平臺,並在此基礎之上融合了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以及華雲數據獨具特色的雲管理平臺,從而形成了開箱即雲的IT基礎設施平臺,不僅性能優異,還可以實現秒級虛擬機管理,在小時級時間內便可幫助企業搭建軟件定義數據中心(SDDC)。

歷史上的諸多實踐證明,在很多情況下,後來居上者通常能夠很好地借鑑前者的經驗,同時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定位。華雲數據在超融合產品的設計上,將開放性與定製化完美結合,針對用戶的不同需求,既提供自主研發的開箱即用的雲平臺,又可以針對企業級私有云、混合雲的需求,與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成熟的聯合解決方案,這樣不僅實現了自主可控,而且可以滿足當前及未來的用戶需求,一舉多得。

華雲數據超融合的誕生其實是受益於其生態戰略的發展。在VMware這樣的技術合作夥伴的支持,以及在國內重量級渠道合作伙伴的配合下,華雲數據從橫(技術廣度)、縱(垂直行業應用)兩個維度實現了超融合產品的擴展。

今天的超融合完全借上了雲計算之力,並且成為軟件定義數據中心落地的有效路徑。華雲數據正是瞅準了這一商機。

超融合與雲結合要掌握“度”

從目前情況看,超融合的發展有兩個基本落腳點:一是雲基礎架構,二是企業級。超融合是傳統企業實現數字化,利用雲計算技術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的核心支撐。Nutanix最初是用其超融合產品取代傳統SAN存儲,現在則致力於打造基於超融合的企業雲平臺。華雲數據則是從雲服務起步,如今又下探到基礎架構層,用超融合實現基礎架構的優化和現代化改造。無論是Nutanix的由下至上,逐層擴展,還是華雲數據由上至下,層層夯實,在雲計算2.0時代,超融合殊途同歸。

以前,佔據市場主流的超融合廠商都是來自國外的IT硬件廠商,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廠商,以及像華雲數據這樣的雲服務商,還有OpenStack雲解決方案提供商快速進入超融合市場,形成了百花齊放、群雄逐鹿的格局。華雲數據集團戰略發展副總裁吳小華表示,作為中國本土企業,以及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等不同雲環境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華雲數據來說,它更懂得中國企業用戶在運維工作中的痛點,從而開發出適宜的解決方案,利用超融合簡化IT基礎架構的部署和運營。吳小華舉例說,大屏展示雖然是產品的非核心功能,但是很多中國的數據中心用戶非常看重這一功能。華雲數據可以從諸如此類的細節出發,為中國企業用戶定製解決方案。

超融合與雲的結合正得到越來越多用戶和廠商的認可。但是超融合與雲結合的這個“度”需要討論和拿捏。如果將所有云功能無一例外都添加到超融合架構之上,會不會造成企業無法承受之重?吳小華的觀點是,如果將大量企業用戶不會用到的雲功能加到超融合之上,可能會造成資源開銷過大。用戶開機後,50%甚至更多的資源都用於雲的開銷,而只有少量資源用於企業應用,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華雲數據十分堅定地走超融合與雲結合的發展道路,將精心裁剪和優化的雲管理平臺加到超融合架構之上。但不同的是,華雲數據在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既能有效實現基礎架構的優化,同時又不會佔用太多資源。

雖然將超融合用於公有云平臺已在計劃當中,但是當前,華雲數據超融合產品落地的重點還是私有云。吳小華稱華雲數據的超融合為HCI Plus,這個“Plus”表明超融合是企業用戶向雲演進的一條捷徑。

超融合市場仍存在變數

中國超融合市場雖然處於快速增長期,但還沒到所謂的“爆發點”。IDC的報告顯示,當前華為、新華三和深信服在市場份額上佔據中國超融合市場的前三,但從多廠商競逐的格局看,特別是在超融合與雲日趨緊密結合的趨勢下,未來超融合市場的發展仍可能存在較大變數。

憑藉獨特的“雙技術棧”和完善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再加上生態夥伴的支持,華雲數據希望在今年在超融合市場有所斬獲!吳小華相信,中國的超融合市場足夠大,超融合架構基本可以滿足80%的客戶需求,而華雲數據只要深耕細作自己具有優勢的企業級垂直行業應用市場,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