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不將韓國征服併入版圖?

闖過江湖的白大褂


在封建王朝重視的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下,朝鮮堪稱“楷模”,納入中國版圖實屬無意義。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一種朝貢體系,以“華夷”來區別對待,在所有朝貢國中,朝鮮是最懂事的一個,不僅朝貢次數頻繁,而且重視禮儀,這在明清統治者看來,朝鮮是完完全全敬奉天朝的國家,是所有朝貢國的楷模,很多朝貢國不僅朝貢次數少,甚至不重禮儀,比如越南。如此謹守禮法,虔心向化的國家,自然是沒有徵伐它的必要。後金曾攻打朝鮮,也是要讓朝鮮將宗主國由明朝改為後金。

另外,朝鮮在明清政府眼中是“夷”,儘管朝鮮一衣帶水,甚至文字、服飾等文化上存在多處相似,但它在明清統治者眼中始終是“東夷”,宗藩制度中為“遠國”,因此,既非同類,也沒有徵伐的必要。


五味社


先秦時期,人口稀少,中原和江東還有很多土地沒有開發,周王朝盡了最大努力,採用分封制,廣圈土地。那個時候的封國,往往就是軍事要塞,周人住在要塞裡,控制周邊土地,收取賦稅,控制地方反叛。此時的土地基本都處於未開發狀態,沒有徵服和佔領的價值。周昭王南征楚蠻,還把命丟在了漢水。

(周王朝疆域圖:很多地方還待開發)

到了東周初期,春秋戰國開始了爭霸戰爭,西周初年的封國有很多已經繁衍出了眾多的人口和國力,而周王朝卻逐漸勢衰,此消彼長,封國開始挑戰周王室權威。經過幾百年的開發,這個時候的土地就開始有了征服和佔領的價值了。燕國最開始被周公分封在北方,在戰國時期兼併有遼東。

遼東再往東,就是箕子朝鮮的地界了。箕子朝鮮是商人後裔,被當地土著人推舉成為盟主的部落聯盟,不是國家的性質。公元前194年衛滿藉口漢朝攻打箕子朝鮮,帶兵驅逐了箕子朝鮮的國王箕準。箕準帶著幾千人往南逃跑,打敗了南邊的馬韓,做了韓王。

漢武帝時,因為馬韓上書漢武帝,說想上書,卻被衛氏朝鮮從中阻撓,於是漢武帝派兵攻滅了衛氏朝鮮,設置了有名的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漢四郡示意圖)

這四個郡,因為南邊的真番郡和臨屯郡靠近馬韓、辰韓(另一個原始部落),當地人反抗漢朝的統治,在公元前82年,漢朝處於戰略收縮期(休養生息),就罷撤了這兩個郡。樂浪郡(名字好聽,感覺很喜慶),一直是中原王朝經營朝鮮的重鎮。

馬韓有54城邦(村落)、辰韓有24城邦(村落),共計有10萬餘戶,地狹民貧,文明發展程度不高,漢朝人寫的史書記載,馬韓人沒有男女之別,住在墳頭一樣高的土屋裡,不會騎馬,不會使用耕牛,只能拿他們用來殉葬。所以,箕準帶著幾千人,就能輕鬆征服馬韓,做了王。

辰韓的狀況好轉一點,有了男女之別,也會騎馬,也有一些小型的城市,但是發展水平也不敢恭維。

西漢中期,居於古代中國東北的扶余人在肅慎人的壓迫下,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了百濟國,也加入了團戰。當時的大戰規模雙方能夠派出的兵力都不會超過1000人。超過3000人的部隊,都可堪稱作是滅國級的戰鬥了。這樣村落級別的械鬥,過了一百多年。公元前37年,另一支扶余人,在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朝鮮,建立了高句麗。


(在肅慎等民族的壓迫下,扶余人南下建國)

此後東漢末年、三國、晉朝等中原戰亂頻發,王朝北顧不得,高句麗逐漸坐大。313年,高句麗攻佔樂浪郡,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馬韓、辰韓則在百濟的侵擾之下,逐漸形成了民族共同體,成為了以辰韓中的一支名叫新羅的部落為核心的國家。

朝鮮半島上的三國時代的主角,一一出現了。其中的高句麗、百濟,都是中國人過去建立的國家,南邊的新羅是馬韓、辰韓等部落民融合成的一個國家。

此時正值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闇弱,漢四郡逐漸都荒廢了,高句麗一度佔據了遼東和遼西,儼然東北霸主,嚴重威脅到了了中原政權。此後經過慕容燕國、北齊、隋朝、唐朝的不斷打壓,逐漸將高句麗的勢力減弱,最終滅國。

(朝鮮三國)

高句麗滅國後,朝鮮半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新羅勢力逐漸發展起來,開始蠶食唐朝的土地。唐王朝用兵西北,不想多生事端。而且,從地緣上,只要朝鮮勢力不影響到遼東半島,對大陸就構不成威脅。

中原大軍如要從陸地進攻朝鮮,從華北平原北部的燕雲十六州一帶進入遼西走廊,進入遼河平原,在此囤積糧秣,休整軍士,擇秋冬季節發大軍攻擊。遼西走廊崎嶇難行,遼東地區物產不豐,往徵朝鮮,耗費巨大。所以有很多次,中原王朝軍隊都是渡海攻擊。同樣,朝鮮如要影響中原地區,必須要先得到遼東,作為前進的前哨和物資基地。所以,中原王朝只需要控制住遼東,朝鮮在半島上就不會有更大的發展,只能俯首稱臣。高句麗控制了遼東,中原王朝就發了狠的去打。只要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不逾越這條紅線,然後又稱臣納貢,中原王朝也就不在意直轄半島上的土地了。

(險峻的遼西走廊)

韓國南部由於土地貧瘠,民系複雜,文明發展落後,得其地步足用,得其民不足使,因此中原王朝的勢力就止步於大同江、漢江,滿足於南方部落民的稱臣納貢。

後來朱熹後人到了朝鮮,將程朱理學傳播到半島,朝鮮更成為中國之外的理學之鄉,朝鮮自號“小中華”。這樣有著相同的價值觀的朝鮮,朝鮮就被中國就視為藩屬國的存在,在明朝之後就被列為“不徵之國”。


而知而行


想要控制目前的韓國,也就是朝鮮半島的南部需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通過陸上途徑,一種是通過海上途徑。

如果是通過陸上途徑,那就得先打下遼東,再征服朝鮮半島北部,才能下一步去征服朝鮮半島南部。這個過程就很困難了。本來遼東就很難掌握,遼東的北方就有各種遊牧漁獵民族不斷騷擾,一般的中原王朝能夠守住遼東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哪怕是唐朝後期,遼東也逐漸被契丹人蠶食。

在征服遼東的基礎上,征服朝鮮半島北部就更困難了。在朝鮮半島北部尚且難以發育出一個強大政權的情況下,西漢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等到朝鮮半島北部能夠產生強權,比如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之後,中原王朝就很難征服朝鮮半島北部了。

更何況,即使能征服朝鮮半島北部,朝鮮半島北部也不適合大規模駐紮軍隊,因為當地農業實在是發展不起來,氣候非常的寒冷,實在是無法產出足夠的糧食供養大軍。

那麼朝鮮半島南部的農業還可以,為什麼不直接走海路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呢?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原王朝有走海路實力的時候往往都是打擊的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比如高句麗,當時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正好是李唐王朝的盟友。在某種程度上,李唐王朝已征服了半個朝鮮半島南部,那就是把百濟打下來了。所以說古代沒有把韓國併入版圖也並不確切,畢竟還佔領過一段時間的百濟。


地球知識局


自唐以後,中原王朝許多時候連朝鮮的邊都挨不上,談不上政府。


為什麼古代不能將韓國人政府併入版圖?

中原王朝要進攻朝鮮,那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牢牢的控制遼東。因為朝鮮和遼東接壤,並不和中原腹地直接接壤。

那麼問題來了,控制遼東難不難呢?很難。今天的東三省自古以來其實生活的民族就非常多,是鮮卑,滿族,契丹等民族的發源地。看看這些名字,就應該知道生活在這個土地上的民族有多強悍了。而中原中央政權,要進攻朝鮮,就必須牢牢的掌控遼東這個通道。但是事實大家也看到了,契丹,金,滿清,都是從東北建立的政權,也就意味著,其實大部分時候,中原政權是沒有辦法長期控制遼東的。既然無法長期控制遼東,那麼進攻朝鮮,有什麼意義呢?就算擊敗了朝鮮,一旦東北民族崛起斷了遼東通道,朝鮮能守的住麼?

相比遼東,東北,朝鮮地盤很大麼?

東北尚不能牢固掌握,非要去佔領朝鮮,麼有任何軍事意義。


很多人今天對朝鮮,越南,琉球的丟失耿耿於懷,但是必須要明確的一件事情是,就算是今天的東北,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和中原政權都沒有什麼大的關係的,都是少數民族控制的區域,反而是東北民族的政權幾次南下混一中原。所以,真正發源於中原的政權,根本無力長期控制遼東,也就根本無法對朝鮮進行戰爭。


而且朝鮮本身漢化比較嚴重,號稱小中華,朝鮮民族也是農耕民族,雖然進攻差強人意,但是防守和中原民族差不多,很厲害。遼國,金國,元國,清國,都進攻過朝鮮,也獲得了相當勝利,但是很遺憾,雖然打贏是可以的,但是離滅國,還很遠。朝鮮本身有不差的實力,加上對自己的地位的看的很明白,以“事大主義”作為國策,誰強服從誰,只要不實質性損害他的獨立地位,他都可以裝孫子。所以一般中原王朝也沒有必要非要去佔領不可。


張子曰


古代朝鮮半島雖然軍事經濟實力不足以與中華民族各封建王朝對抗,但是無論是強秦還是盛唐,明成祖還是康熙大帝從未將韓國真正納入版圖。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為何屢屢不能征服朝鮮“彈丸小國”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王朝兼併某政權前提是當地完全融入漢民族文化—“漢化”。朝鮮半島雖然數次被征服甚至佔領,但是當地的三韓部落並不像融入漢族文化,雖然深受漢文化影響。這就導致雖然可以武力鎮壓,然而人心卻未收服。

漢族服飾

其次,朝鮮政權相當“識時務”,無論中華民族,封建王朝如何更替,朝鮮政權很少會反抗牴觸新王朝,也會欣然接受新王朝的冊封,甘心情願做藩屬國。試想,一個這麼聽話的小弟,中央政權是無論如何也興不起討伐之意的,除非高麗王朝公然反對中央王朝。

傳統漢服

最根本的是,朝鮮半島多丘陵山地 氣候寒冷 對農耕民族價值不大,而且當地物品匱乏。相反征服吞併韓國甚至還需要中央政權撥款撥糧支援,當時的各個王朝當然不會去做這樣賠錢買賣的。而且朝鮮半島地形狹長,極易受到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攻擊。

元朝疆域囊括了朝鮮半島

總之對於朝鮮半島這樣的“彈丸之地”,歷任王朝皇帝也許是不屑也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並沒有真正的將韓國納入版圖。當然,如果古代我們的海軍實力超然,也許會說另一番景象吧!


菜菜讀史


我這個回答不算太正經 是摘自《明朝那些事》其中關於朝鮮(包括南朝鮮,也就是韓國)由來這一章節 當時看完這一章實在是大呼過癮 不知整日和我們搶歷史的韓國人看到這段文字時會作何感想

以下摘自《明朝那些事》,其中加黑體字是我為沒讀過此書的讀者加的註釋

高麗國王決定動手了(當時的朝鮮國王打算攻打大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明建國初期),馮勝和藍玉(這兩位是大明名將)率領軍隊打敗納哈出(元朝將領),控制了遼東,並在遼東設了鐵嶺衛都指揮使司,控制了鐵嶺,這可是一個敏感地帶,因為鐵嶺在元朝時就是元朝和高麗(當時的朝鮮國,那時叫高麗)之間的國界。高麗一直想佔據這個緩衝地帶,而明朝的軍事行動無疑打亂了高麗王朝的如意算盤。    

  高麗國王辛隅畢竟政治經驗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獲得鐵嶺的領土,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幾十年仗,就是為了幾塊地盤,這位少年天子居然異想天開,想找連工資都不願意多發的朱元璋要土地。結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使臣,這位高麗國王也真是血氣方剛(這位國王真跟現在的韓國人一個嘴臉,不自量力)

,他命令調集各道軍隊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 征伐遼東。

  那麼這支遠征軍有多少人呢?據《李朝太祖實錄》(朝鮮的一部史書),這支部隊一共只有近四萬人。而他們的敵人——駐守遼東的明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在北元已經被擊潰,退守沙漠的情況下,高麗的遠征軍有什麼辦法和這支久經沙場的明軍對抗呢? 

  但辛隅似乎並沒有考慮太多,估計他是按照高麗軍隊以一當十的比率來計算戰鬥力的。(額。。一個高麗軍打十個明軍)這樣看來,辛隅對當時的形勢的認識是比較糊塗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將領卻並不糊塗。至少李成桂不糊塗。這支軍隊的統帥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們分任左、右軍都統使。李成桂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他極力勸阻未能成功。作為一名將領,他清醒的認識到攻擊遼東是以卵擊石,但迫於上級壓力,他還是率領軍隊出征了。大軍到達鐵嶺後,李成桂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另有打算。

  這位統兵大將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後一咬牙、一跺腳、造反了!!!! (哈哈哈哈,將領根本不敢打大明,直接造反了!!!!) 

   

他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廢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嚮明朝稱臣,他向朱元璋遞交了國書,新人新氣象,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的稱呼,這個新的王朝需要一個新的名字。這個莊嚴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朝鮮 

  從此這個名字成為王國的統一稱呼,並延續至今。朱元璋親自下令: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而朝鮮尊明為天朝,並採用明年號,此後朝鮮的歷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    

之後的清朝就不太清楚了,但明朝為什麼不將韓國人征服併入版圖?的原因大致就是如此了

哈哈哈,我又看了一遍還是想笑。。。。


張流汁


古代為什麼沒將韓國征服並且併入版圖?其實韓國曾經多次屬於中國。



箕子朝鮮(約公元前1122~前194年)。《史記》記載商紂王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領5000商朝遺民出走,在朝鮮半島北部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後來周武王派人勸說箕子歸順周王室,並分封箕子為諸候,封地在今天的朝鮮境內,《尚書大傳》說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史稱“箕氏朝鮮”。

漢初,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半島,併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衛滿在公元前194年建立“衛滿朝鮮”,定都“平壤”,其勢力擴大到今天的首爾附近,史稱“衛滿朝鮮”。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進攻朝鮮未果,又於公元前108年繼續水陸兩路發兵,殺掉了衛滿的孫子,在朝鮮半島設立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郡。

在公元前37年,高句麗,高句麗是東北少數民族政權,並不是朝鮮歷史上的政權,在今遼寧省新會縣建立,後來遷都至平壤,漢時由玄菟郡管轄,此時高句麗十分強盛,其疆域南至朝鮮半島中部地區。

公元前4世紀至2世紀,半島出現了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小部落,馬韓最大,後來被百濟統一。公元前57年馬韓發展為新羅,弁韓發展為伽倻,公元6世紀被新羅吞併。

公元666年,唐朝高宗幫助新羅滅掉百濟,668年攻克高句麗國都(今天平壤)。將其境分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首都設安東都護府,轄區東起日本海,西至遼河,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朝鮮半島漢江流域;在朝鮮西南部沒立了,熊津、馬韓、東明、德安、金漣五個都護府,後來合併為熊津都護府。

900年,半島農民起義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901年弓裔稱王建立後高句麗。至此的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史稱“後三國時代”。918年弓裔部將王建稱王,遷都今天的開城,國號“高麗”。後來滅新羅、更百濟,建立了高麗王朝。

993年後,高麗被契丹打敗,無奈與宋朝斷絕關係,轉而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域疆至鴨綠江下游,1127年臣服於金國,成了金的屬國。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了元朝的內屬國,後來改為元朝的一個省,即徵東行省。直至1356年高麗恭愍王重新撐握政權。

1388年,高麗王派都統使李承桂帥兵攻打明朝遼東,李成桂趁機發動政變,於1392年廢黜高麗王,自立為王,國號“朝鮮”,定都漢陽(今首爾),史稱“朝鮮王朝”。

1592年日本人第一次,及1597年第二次侵入朝鮮,明朝出兵打敗日本,從此朝鮮成為明朝的潘屬國,稱王不稱帝。

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全境,朝鮮成為清朝潘屬國。甲午戰爭後日本成為朝鮮新的保護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日本控制了朝鮮,與清朝脫離潘屬國關係。

1896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宣佈獨立,韓國取代了朝鮮 “升級”為大韓帝國。

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人徹底控制了韓國。1910年日本迫使韓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史稱“日韓合併”。日本對韓國進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並在文化、語言、生活等領域實行日本化。

1945年日本投降,9月2日在美蘇的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北方蘇聯控制,南方屬美軍控制。

1948年8月和9月,三八線以北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南邊成立了“大韓民國”,半島分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自從商朝以來,朝鮮半島與我國多次分分合合,是一部十分複雜的滄海桑田變化史。朝鮮半島在甲午戰爭後,清朝國力衰弱,失去了朝鮮半島是潘屬國的地位。


老蛇正宗


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達人,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穿越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古代不直接滅亡朝鮮(韓國),直接併入中國版圖呢?

其實這種事,歷史上有兩個王朝差點做到, 還有兩個王朝是能做到卻沒做。

差點做到的這兩個王朝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王朝,漢朝和唐朝。

第一次是漢朝。漢武帝時期在滅亡衛氏朝鮮之後,在朝鮮半島的中部和北部設立了漢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而朝鮮半島的南部僅留下三韓幾個部落,佔據一小塊地方。而中國對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直到五胡亂華,高句麗的崛起。第二次是唐朝。唐朝高宗時期,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僅留下新羅佔據朝鮮半島南部。

而另外兩次能做卻沒做的王朝就是元朝和清朝。

元朝是統治範圍太廣,看不上朝鮮半島這一小塊地盤,只要當時的高麗稱臣納貢,進貢美女就行了。

而清朝也早就在後金時期就打敗朝鮮國,但也只是把朝鮮看作一個提供糧食和人力的殖民地。

那很多人就會問了,既然這幾個王朝都差點控制朝鮮半島了,為什麼沒一直統治下去?

我們查查中國曆代的地圖,可以發現,各個朝代的版圖都不太相同。但基本所有大一統王朝,核心統治區域都差不多,基本和秦朝的統治區域一致。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秦朝的統治區域,基本屬於農耕文明。而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其主體也是以農耕為主的漢人。而脫離了這個範圍,要不是山地,要不是草原,不是漁獵文明就是遊牧文明。

而那些不適合農耕的地盤,都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人口,兵力等等。所以,控制這些地盤,大部分時候反而不能給中原王朝帶來利益,反而需要內地的供養。

而一到中原王朝國力衰弱或者遇到戰爭,這些非核心區域都會首先被放棄。

現在,我們說說朝鮮半島,和遼東地區有長白山脈阻擋,半島北部山區為主,耕地不多,只有南部才有平原耕地。

所以控制朝鮮半島,對中原王朝來說無法獲得足夠的收益,反而維持駐軍,要內地提供軍力物資糧食。

所以說,中國古代最後不統治朝鮮半島,不是控制不了,而是看不上。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在古代沒有韓國人只有高句麗或朝鮮人。當然我國戰國時期也有韓國,但是這裡的韓國應該是指朝鮮半島,所以題目應該改為:為什麼古代不將朝鮮人征服併入版圖?

首先從我國曆史上看:先後有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八個大一統王朝。這些大王朝的建立使我國在歷史上長期位居世界大國版圖的前列。從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中原起,‘’大一統‘’始終是後世明君的畢生使命和終極目標!

接下來我們從各朝版圖上來看朝鮮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秦朝的建立初步確立了華夏中國的雛形,也開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做為抵抗外族,穩定中原的軍事防禦工程應用而生。但是秦朝版圖面積僅僅340萬平方公里!


漢朝時期疆域首次到達朝鮮半島北部和西域,公元2年版圖面積609萬平方公里。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唐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為唐高宗龍朔年間,面積大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一說1076萬平方公里)。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至於宋朝成為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有點名不符實,版圖面積僅僅200餘萬平方公里。在此不再闡述!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由於蒙古的入侵,使蒙古和西藏首次成為中原中央政權行政體系直接管轄領土。

明朝是漢族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永樂年間版圖面積997萬平方公里。但明朝真正行政直轄體系僅僅只有35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所謂的兩京十三司。與蒙古,西藏,西域,海西女真等邊疆區是通過羈縻衛所與中央政府聯繫!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滿族入關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原型,蒙古,西域,東北,臺灣正式納入現代中國版圖。新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成為中原中央政府直轄行政體系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我國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勢力到達過朝鮮半島,但是並沒有直接納入中央行政體系,都是通過宗藩關係而存在;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1636年,皇太極率兵徵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後來到了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結束。

古代中國由於秦漢兩朝的開啟和隋唐的傳承,人們對中原漢文化的理解,使中原國家的上邦心理根深蒂固,對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以蠻夷相稱。天子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從法理上確認自己的最高統治權,但實際上藩屬國與宗主國的宗藩關係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的;力量的天平是不斷的變化的!

蒙古、滿洲,西藏、新疆和臺灣是中國行政直轄體系恰恰是少數民族政權蒙元和滿清侵略中原而成為中國固有領土。也就是說蒙古本部和宣政院直轄地西藏與中原的結合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滿清入關將滿蒙本部和西藏、新疆、臺灣與中原相融合形成中華版圖!也形成了中華五大部族政權界,滿蒙回藏漢地理分區。但是朝鮮半島與中原王朝仍舊是藩屬關係;中原政權對朝鮮始終是上邦對蠻夷的態度:蒙滿回藏漢五族一家,五族共榮的天朝,沒有接納下等蠻夷朝鮮,從心理上也不願與小邦朝鮮合成一體。自詡天朝的中原王朝對外族朝鮮始終用武力使之俯首稱臣!所以中國五大部族政權蒙滿回藏漢區域以外的小邦民族是天朝的下等政權,沒有成為中原王朝的直轄體系也就不難理解了!也沒有像蒙滿入主中原而融入中華版圖。

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戰爭爆發;戰後的朝鮮半島大致以北緯38度為界形成了朝鮮和韓國南北兩個國家。我國古代勢力只到了現今朝鮮半島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和古代朝鮮首府漢城(也就是現今韓國首都首爾);至於現今朝鮮半島的南部——韓國,由於古代並不存在,我國古人怎麼會征服一個聞所未聞,況且並不存在的國家呢?


天下神筆


隋唐兩朝一定要滅了高句麗,這個問題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年隋唐帝王的為什麼非得這樣做。

朝鮮半島是一個較大半島地形,這種地形有著自然而然的地理優勢,就是易守難攻。在政治地緣上一直就是一個比較獨立政治單元,可以看看歐洲林立的小國,為什麼不統一就和歐洲多半島地形有很大關係。

在東北亞大陸的地理環境中,朝鮮這半島地形地緣結構,從漢朝開始隨著中國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的逐漸東移、北移。朝鮮這個獨立地緣結構就越來越重要。

我們很多人認為朝鮮半島和東北陸路相接罷了,直覺上把朝鮮當東北一樣了。其實不然,從地圖上看,朝鮮半島從海上整個包圍著我們的渤海、黃海;朝鮮半島的最南端其實和上海挺近的。在近代海權越來越重要的時候,朝鮮半島在東北亞的地緣的重要性就越發凸顯。

從後世的結果看,中原每一個統一的長時間的王朝立國初期都要對朝鮮動手,元滅金前先征服的朝鮮;明朝立國後也是馬上征服朝鮮,明朝時朝鮮也就是李氏朝鮮的起源。清朝入關前也是先征服了朝鮮,並確立藩屬關係。共和國立國時,也是在朝鮮打了一仗。

但由於地緣地理的影響,朝鮮無論如何征服,中原王朝始終無法對朝鮮有長時間有效的統治。幾次仗打下來,只有默許朝鮮半島的獨立,但同時也打服了朝鮮半島的割據勢力,使得朝鮮的割據勢力知道自己實力不夠,只能偏安一隅。

長時間的歷史條件下,朝鮮就形成了現代的格局,無論如何只能夾雜在大國夾縫裡生存。明朝中後期開始就是中日對抗,二戰後世幾個大國的對立。所以說現在朝鮮半島的分裂就是最好的結局,只能是大國對峙的前沿。朝鮮完全導向任何一方,都是向對立的大國不能忍受的。這就是朝鮮的宿命。

從後世的經驗看,當年隋唐兩朝必須滅掉高句麗也是這個道理,也是從那次以後,朝鮮半島的勢力就永遠的被控制在半島。而同時中原王朝也明白了半島地形的特殊性,只能征服,無法完全實行郡縣制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