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很多人說真正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你怎麼看?

梓晨一君


想起兩句詩,一句是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句是岳飛“知音少,絃斷無人聽”。


看來,自古都是這個理,真正聰明的人很少花時間來交朋友。



何謂聰明?耳聰目明即謂聰明。善於聽取,擅於辨察。所以,真正聰明的人,都是知進退、懂取捨、能務實的人,他們最知道要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1、聰明的人懂得時間的珍貴,不做無效社交


什麼是無效社交?是指那種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任何愉悅感和進步的社交活動。


關於無效社交,網上有句話說得好——


你跟他吃飯你總不開心,你跟他處事你總是吃虧。你跟他待著你總覺得累。


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在一個聚會上,和一些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叫不上名字的人互相恭維、問好,說一些“你累、我累、眾生皆累,生活不易”的場面話。


從開始吃飯、假笑到聚會結束,怎一個累字了得!


2016年8月網上有一張“霸屏”的圖:“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整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這樣的社交併沒有什麼用,交朋友是為了拓展人脈,是想在自己需要幫助時,得到別人伸過來的手。


但是你好像忘了重要的一點: 只有平等,才能互助!


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人脈的基礎是你的“被利用價值”:你的利用價值越大,他就越會幫你。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去做無謂的社交,而是把時間花在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上。


2、聰明的人交友謹慎,講究三觀契合


所謂羽毛相同的鳥兒一起飛,聰明的人不是不喜歡交朋友,而是不喜歡和你交朋友。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三觀一致才能成為朋友。我們因為從小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不同,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就有所不同。


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觀一致的人成為朋友,就會有共同語言,在某些觀點,價值上有一致的認可;

在一起相處的時候,能對共同感興趣的事情,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志趣相投,相談甚歡。


可是如果三觀不一致,就感覺非常彆扭,常會有雞同鴨語的感覺。談話常常陷入尷尬,在意的事情不在一個點上,即使面對面交流,也覺得是隔了千山萬水。


有一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無論我告訴你什麼道理,當你的心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或者接近的水平時,你是不會理解這個道理的,或者你以為你知道這個道理,其實你不知道。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交友謹慎,三觀一致,講話不累。


3、靜水流深,聰明的人大多都能“自燃”


知人者智,知己者慧,靜水流深,靜待花開。聰明的人都知道,人,生而孤獨,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和自己交朋友,無須外求。



法國孤獨詩人普呂多姆寫過一首詩,題目是《銀河》。


————

星星,你為什麼這樣憂傷?

星星迴答: 我們孤獨……


每一顆星都遠離姐妹們,

你卻以為他們都是近鄰。


……


它的烈焰放出滿腔熱情,

默然消失在冷漠的太空。


每顆心都發光,離姐妹很遠,

儘管看起來近在身邊。


而它——永恆孤獨的它

在夜的寂靜中默默地自燃。


普呂多姆是世界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最喜歡他的這句詩:

“我們孤獨……每個姐妹看上去很近,但其實很遠 ! ”


因為有書君喜歡寫文,常常喜歡一個人待著。有一次朋友問我:“你每天靜靜地寫文,不覺得孤獨嗎?”


我反問她:“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就感覺不孤獨嗎?”

並不是某顆星星孤獨,而是所有的星星都孤獨。星星們回答“我們孤獨……”,這是多麼震撼而又傷感的畫面啊!


生活中,我們認識那麼多人,我們看上去很近,但又有幾個人真正懂你?我們之間的真正距離,或許比星星之間的距離還遠。


我們的心靈生活的世界,不就是一個冷漠寂靜的太空嗎?這個太空中,看不見別人,只有自己。

我們那永恆孤獨的心靈,在夜的寂靜裡,默默自燃,直到燒盡。


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一部分人不承認,另一部分人還不知道。


聰明有智慧的人,之所以很少有交朋友,是因為他們並不寂寞,他們內心豐盈,從不外求。


一個人如果太花時間交朋友,其實說明他是一個很空虛,沉不下心來做事的人,當你接受孤獨、享受孤獨,並且專注做事的時候,你就是和自己做朋友。做好自己,和你同頻的人自然而然就會來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也不是很少交朋友,越是聰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時間越少。因為他懂得:人脈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很多時候,真正使我們勞累的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無效的社交”。

什麼是“無效社交”?

下面這個場景也許算個代表:你跑到一個聚會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噓寒問暖,全程笑臉相迎,滿屋子客套話,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掃微信、留電話號碼,但是三天之後就記不清對方是誰……

仔細想一下,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都被這種“無效社交”佔用了。

所謂“人脈就是錢脈”,是當今最大的荒言。

真正的牛逼,是看你能吸引多少人、影響多少人。你自己不牛逼,認識再多牛逼的人也沒有用。

因此:你自己的層次,決定了你所處的層次。你永遠只能和同一個層次的人在一個圈子。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結交別人,不如努力的提升下自己。

我們正在從外求變成內求,外求就是求資源、求渠道、求關係、求人脈,到頭來卻發現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內求就是將自己精力都放在應該做的事上,將你的特長髮揮到極致,自然就會把別人吸引過來,然後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內涵。

有時候,我們為了拓展所謂的人脈關係,在臺面上忍氣吞聲、一味的的去討好和順應,這樣下來的結果是,把最好的脾氣給了別人,把最壞的情緒給了家人和父母。

得罪別人,會讓自己失去利益,所以我們不敢;而得罪親人,他們卻不會傷害你,那麼成本卻近乎於零,所以我們恣意妄為。

你的家人最懂你生活上的艱辛,所以才去忍你、讓你,縱了你的蠻不講理和驕橫跋扈。人生有無數種失敗,這是最悲情最蒼涼的一種。

這個社會只會越來越現實,談感情太假了,不如直接談利益。既然每個人都是奔著目的而來,為何不能打開天窗說亮話?直奔主題,合則來,不合則去。

所以,未來的社會是不需要社交的。凡是存在的距離,都是合理的,我們不需要刻意走近或走開,只需做好自己,該走近的早晚都會走近。

未來最珍貴的東西是時間,切勿隨便耽誤別人的時間,也切勿隨便浪費自己的時間。有點閒暇的時間,就不要去應酬了:多年不見忽然聯繫,肯定是用到你了才想起你;事先沒有預約,忽然請你吃飯,說明你只是某一個飯局的湊數的人。切記啊:沒有任何人值得你去應酬!

有點時間多讀讀書,多陪陪家人,使自己身心愉悅,生活豐富多彩。修身養性,豈不快哉?

最後再提醒一下:請把你那些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你喜歡的事或者人上,將你該做的、擅長做的事做到極致,你的世界會精彩很多!




品劇回甘


我是尹璨,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學習心理學、自我成長,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加入我們,實現精神自由!


講到聰明,大家標準都不一致。

人是群居動物,都有社交需求。人活著需要認可,需要交流,無論聰明還是愚笨都是需要朋友的。


然而,並不是同一物種就可以相交,人人都會挑揀,人人都在選擇。把物質生活放在首位的人選擇社會地位與自己同一層次的朋友,把精神世界放在首位的人選擇乾淨純粹的朋友,把智慧或勇氣放在首位便會選擇智慧堅韌的朋友。


人類往往會去尋找同類,如果說一個人很少交朋友,那麼,要麼他的同類太少,要麼他不善與人相交。 “真正聰明的人”究竟怎麼定義姑且不說,但這種人大概很難找得到,那麼遇到另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併成功交友的幾率應該更小了吧。高人常隱居,如果說“真正聰明的人”是陶淵明那個樣子的話,可能終其一生都難遇見第二個陶淵明瞭吧。


我們為什麼要交朋友,除了精神上的社交需求之外,在物質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朋友。人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遇事需要有人分享與分擔,需要人幫一把。孤獨的反義詞是連接。與社會之間的連接,對於“真正聰明的人”而言可能已經不再需要通過與人群直接溝通這種方式了。這樣他對朋友的需求就不那麼強烈了。他們對朋友的要求也會變得貴精不貴多,人生一兩個知己足矣。



好像有這麼一句話,抗拒人群的人缺乏生命,抗拒獨處的人缺乏靈魂。物理上的暫時缺席,說明精神上的持久在場。真正聰明的人其物質生活如何不能確定,但其在精神上應該是足夠強大甚至強悍的。


這一類人是否都如陶淵明般想要隱世,我不清楚,但想要知道誰是他的朋友也不容易吧。能夠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沒有把自己歸入“真正聰明”這一類屬,也沒有把自己歸入他們的朋友,那麼,你不是他的朋友,他們交朋友交的多少又從何得知呢?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確實是這樣,為什麼會如此,我覺得有以下3點:

【1】聰明的人智商高,和大部分人不在一個層次,所以感覺曲高和寡。

聰明的人,肯定理解和認知水平,在大多數人之上,生活中討論的東西,大部分人都是一般的理解水平,和聰明的人交往,大家不在一個調上,能聊的來的人很少,客觀上決定了聰明的人交朋友少。

【2】聰明人看懂了朋友之間的關係的本質,關鍵時刻不一定能用上,所以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看似朋友很多,吃飯喝酒唱歌玩耍,一堆人陪著,真到了關鍵時刻,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發現都是些狐朋狗友,一個都靠不住。聰明人正是看到了這個本質,所以不願意把時間過多的浪費在外人身上。

關鍵時刻還得靠自己。

【3】聰明的人也交朋友,但是通常來說比較少。

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小圈子,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走不進聰明的人心裡。他們不是不交朋友,而是交朋友很慎重,一定是雙方非常合拍,才會真正投入,畢竟時間太寶貴了,哪有那麼多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人身上。

總之,不管聰明人如何選擇,我們普通人,做好自己就行,不必刻意討好誰,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OK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名言佳句


交友一般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第二個是拓展自己的人脈。聰明人交友少也是出於這兩個方面。

1、 高處不勝寒

聰明的人不是不善於交友,而是不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和自己不在一個認知高度的人一起做朋友,這消耗他們的精力,也讓他們覺得很沒有意義學習不到心的東西,聰明人之間的交往是你來我往的,互相有切磋也有學習,因為對方有自己欣賞的地方,才會吸引聰明人的目光,所以優秀的人經常也是聚堆的,因為他們有更多共同語言和互相欣賞的地方,和不聰明的人交往,對於他們的交友投入來說是不對等的。

2、 自己就是最大的資源

優秀且聰明的人,會把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變成最大的資源,因為自己足夠優秀,也就有足夠的魅力吸引到同樣優秀的人,自己身邊就會聚集一些同樣聰明的人,這個時候再花費交際時間去拓寬自己的人脈對於他們來說是無用的,因為自己就是別人渴望結交的最大的人脈資源。足夠優秀的他們,對於朋友的要求也就更高,能成為他們需要的資源的人,必然也是擁有強大專業能力並且聰明的人。

3、 需要更多時間提升自己

聰明的人是擁有更多思維體力的人,這些人能快速進入專注的狀態,對於他們來說專注的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出去交友更有趣,也能讓自己收貨更多成就感,所以交友對於他們不是必需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能力上,讓這些聰明人越來越優秀。

以上


開火車的老溼機


不知是不是題主感覺自己還是聰明的人,可是比較孤單,有情感需求未滿足,但是想想聰明的人不應該是這種狀態呀,所以才有此疑問。不過,看到這個題目讓我聯想到兩個人分別所寫的兩句詩詞:一是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是岳飛“知音少,絃斷無人聽”。尤其是李白的那句,所感慨的心情是不是和題主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常來說,真正聰明的人所思考問題當然是有深度的,曲高和寡,難免應者寥寥。自己身處高樓,俯視眾生,自然很少能交到朋友了。我想,沒有人歡喜一直仰著脖子去看人,這也太累了。說到這,我們再來定義一下真正聰明的人,在我的理解上是智商比較高的人,在某個領域有自己獨到之處的人。我感覺一個人的全面素質不僅僅包括智商,還應該包括情商和別的什麼商等等。如果智商讓自己在樓上獨自呢喃,而情商則是讓你下來喝杯酒接接地氣。我個人認為,在聰明之上還有智慧,在智慧之上還有睿智等。從學術上來說,可能真的高處不勝寒,這是有層次的,相差一層就無法輕易理解得了的。然而,從交友上,卻不盡然了。情感是相通的,無論是男女老少,情感是人的本性流露,是無等級的,是可以相互流動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聰明與交友貌似沒有存在必然的聯繫。

不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結交朋友大多數會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基礎,當自己眼界高一些,自然相對的圈子會小一點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朋友本身是種緣分,隨緣而處,一般人也不太會為了交友而特意去安排什麼了。最後想說句有點雲遮霧罩的話:人本身是孤獨的,恰如你獨自赤條條地來,又獨自赤條條地走。


鵜鶘心理


半醉人丿謝十米娜友邀!雖然竹木自認耳聰目明,但離聰明還差太遠。不瞭解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是很少交朋友。所以不敢妄下定論。唯有拿自已舉例,不周之處還望見諒!

就來竹木自已來說;一路走來,有得有失!

先說失。因為孤獨。為什麼會孤獨?因為竹木過早踏入所謂的,社會大學,太早領略冷暖人間。心智難免會比,當時還在讀書的同學和小夥伴們略微成熟些。剛開始,還能跟關係要好的同學和小夥伴,愉快交流。到後來漸漸的發覺,溝通越來越不順暢。(剛開始可能是,我剛步入社會,發展還不太順利,出於自卑。暫時不敢面對。過了幾年,夥伴們陸續畢業,有的開始創業,有些出來找工作。碰面交流的機會就越少了。又過了幾年,有的發展順利,事業遠超過我。~此時我正處事業瓶頸期,不上不下~有些還在苦苦掙扎)後來一些個事業有成的同學,和發展不順的小夥伴,都曾來找過我。最後還是漸漸的疏遠了。(原因有二,一為看不慣一些,事業剛起步,就飄飄然的同學和小夥伴。善意提醒,換來的卻是惡語相向,類似你以為你是誰?那麼早就出來混,混成今天這個鳥樣。還敢來說我,,,還有一些過得比我差,光想找我借錢,時間長了成理所當然,後來不想借給他們了,關係也就,,,二為自已也有一些不到之處。或許善意提醒方試方法不對,又或許找我借錢的,應該好好溝通緩解,,,)到最後才發覺,其實這些所謂的矛盾。主因在於,自已過早催熟自己。過早失去所謂的童真。想擁抱過去,卻每天準時幽懷。想擠進當下,卻發現怎麼也容不下來。唯有面向書海,暢遊未來,,,

再說得;得到一個還算完滿的家庭。得到一份還算安穩的心態。有淺悟,有道修,有方向,,,拋光聰明,打磨心智,開始心慵,物慾任流!開始使然,共悠擠愁!竹木合一


竹木合一


看你怎麼想了,我認為真正聰明的人不是很少交朋友,而是別人都會主動過來結交他,他在社交方面花的時間比較少,質量又很高而已。他們懂得,人脈不是在別人身上,而是在經營自己身上。這種投資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是變相的在社交。

社交的本質只有兩種: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指的是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因共同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說通俗點就是你生活不如意了,你需要從別人身上得到理解和支持。

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但是年紀越大,共情社交就會逐漸減少,而且越是獨立的人,對共情社交越是不在乎。大家所看到的一些成功的人也愛社交,是怎麼回事呢?我覺得可能他要麼是不喜歡孤單所以單純的喜歡這件事就像你喜歡玩遊戲喜歡看劇逛街一樣,要麼還是多認識人然後篩選出不同價值的對象建立不同的互利互惠關係而已。

再來說說功利社交,就是指為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知識與物質的交互傳遞。

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要share才有其他的小夥伴喜歡他,所謂禮尚往來就是詮釋這個基本前提的。

二、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

這個價值水平其實就是社會地位和三觀的門當戶對,最近在追溏心風暴3,黃家和許家的矛盾所在點就是雙方的社會地位和三觀非常不同。所謂人心不一定能換人心,因為精神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不是很容易就能改變的過來的,加上社會地位的不同,導致每個人心中的評判標尺不一樣,所以功力社交只在乎獲得利益。

不過很多的功力社交能帶動共情社交的發展,但是共情社交如果朝著功利社交發展,那友誼的小船可能說翻就翻了。

社會就這樣,除了至親,其他人只有關係平等,才能互相幫助,才有友誼可談。只有經營好自己,你才能少個別人添麻煩,多給別人提供幫助,這是友誼能夠持續保持的唯一核心,畢竟沒有人喜歡不聰明還不努力上進又負能量爆棚的人。

因為人都喜歡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的人。


又宅了一天


之前我忘了哪個微信大號發表過一片文章,題目大致是:我在進步最大的時候最不合群。

wo發誓,這絕對不是我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雖然我自認為我的文章質量也很好,嘿嘿😁),真的只是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來了而已。而像題目中的問題大概用一句古語就可以概括,那就是“高處不勝寒。”

這是在古代可能存在較廣的一種情況,智商超高也身居高位,惹人妒忌和猜疑,礙於身份,沒有貼心的朋友。

但是到我們現在社會上對聰明人的定義似乎很寬泛,以前聰明大多指智商,現代社會算是把情商等各種商都算進去了。



現代社會中,大多職場上的所謂聰明人其實都很愛交朋友,而且他們的事業似乎也成長的比一般人容易得多。

這類人不僅僅是智商,情商也很高,“上下通吃”,無論是她的上級還是下級,他們都能把關係梳理的很融洽,而他們真正要交的朋友,通常更小,更精華,更有針對性。因為他們目標明確,感性和價值觀都很成熟。他們瞭解自己什麼樣的朋友能幫助自己,什麼樣的朋友能互相成就。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句話雖然有點難聽,但大多數時候是沒錯的,精英階層,富裕階層畢竟還是少數,跨階層的共同語言實在是太少了,認知不同就很難相容。

就像我在文章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我在進步最大的時候最不合群,因為進步了,認知層次也就劃分開了。



還有一種聰明人也通常不太合群,李敖大師在《讀書人》節目裡,口吐真言:「我是單幹戶,不與朋友來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 16 個小時。」

像他們這種人,風采出眾,個性太強,學識淵博,地位居高,根本沒必要可以合群。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認知的無比清晰,即使交朋友,也得入得了他們法眼,你們馬雲認識幾個部門經理,他也不一定都能答得上來。

他們的朋友圈可能會更窄,因為層次越往上圈子一定是越小的。

還有馬雲創業的時候朋友多嗎?也不一定,因為馬雲在當時來說,是人群中的異類,他在做的是大多數人不會接觸的,所以在創業時他的朋友也不會很多,因為這不僅是認知差,是價值觀都不同了。

所以,真正的聰明人不是很少交朋友,而是他們跟多數人已經深處不同的圈子了,跨階層的社交,大多是無意義的社交,所以他們顯得朋友很少。


席越


中國人的朋友關係大多都會演變成利益關係,還不要說有的人廣交朋友純粹就是為了建立人脈關係,方便利益交換。聰明分很多種,那些鑽營人脈的人,你不能說他不聰明。只是此聰明非彼聰明。

所謂聰明的人很少交朋友。

一是因為很難交到知心朋友。很多看似關係很密切,其實也都是酒肉朋友。尤其中國人朋友關係缺乏距離尺度,今天稱兄道弟,明天可能就是最大的仇敵。關係太黏糊,邊界模糊,就會對對方期望過高,非分之想太多。一旦得不到滿足或者一方失去地位,那種明顯可以感到的世態炎涼就會讓自己的心理也失去平衡。我以為互稱先生最合適,既客氣又有距離感。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楚當中的邊界是最好的。那種無話不談的朋友往往都是歷經歲月和事件之後才能真正建立的。朋友一定是危難時幫你,而不是平時給你利益。

二是、這種聰明的人,一定是有知識有思想有精神追求的人。這樣的人,交朋友不僅需要知心,還需要能有精神、思想、學術方面的交流。這種能有共鳴,能懂自己的人少之又少,上哪交去?

三是、這類人很喜歡獨處,一定得有大量時間用來獨處,因為獨處可以把思維空間放在思考問題上。連清靜都是一種需求,幹嘛要去交朋友。

四是、在中國有交集就有是非,如果一個人不願讓自己把精力花在處理應對是非上,自然也就會盡量關閉發生交集的大門。想說話還不如跟陌生人說呢,因為陌生人沒有是非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