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的高俅在歷史中真有這麼壞嗎?

宋祖椽


一、《水滸傳》的概述及其歷史地位

《水滸傳》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其高潮迭起的情故事節與個性鮮明的人物塑造而備受人們所喜愛。《水滸傳》一書實際上是將民間廣為流傳的小說、雜文、話本、戲曲等進行系統梳理,加之作者的藝術創作而最終形成了明代著名小說《水滸傳》。該書主要記述北宋末年朝廷昏聵無能,大臣之間互為朋黨,壓榨百姓,民不聊生。這時農民們走投無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揭竿而起,反抗殘虐統治,梁山好漢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到了明朝施耐庵手中最終定型。其間也有《醉翁談錄》、《大宋宣和遺事》等對其記述。對於施耐庵後來的藝術創作與加工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二、作者施耐庵的簡介

該書作者有人認為是施耐庵,不過也存在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是羅貫中所作,比如魯迅、俞平伯等就堅持認為該書即是羅貫中所作,但依然拿不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就是其所為。本文姑且認為是施耐庵所作。

施耐庵畫像

施耐庵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施耐庵原名為施彥端,別號為耐庵。生於1296年,卒於1370年。流傳至今關於施耐庵的資料並不多,曾經有過三年的為官經歷,元末群雄並起,活躍在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張士誠一度發展強勁,施耐庵曾為其出謀劃策過,不久施耐庵就脫離了張士誠集團。有人認為《水滸傳》一書的原型即是當時的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三、高俅的文學形象

文學小說往往通過隊裡的雙方,將故事情節與矛盾衝突的描述作為本書的最大亮點。《水滸傳》一書中,自然而然地將以宋江為首的一百單八將刻畫為正面人物,他們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出現的“官逼民反”,他們是民眾心中的正義代表,因此,他們所打出的旗號也是“替天行道”,以證明其反抗的正義性與合法性。而與此相反的則是以高俅為代表的“邪惡大地主大反動”勢力,小說中將高俅描畫為一個曲媚迎主,詭計多端,邪惡狡詐的形象,他曾逼走林沖,後來又設計將本已招安於朝廷的宋江等人害死。

高俅的影視形象

可以說《水滸傳》中的高俅,是一個本來並無長處,只因會蹴鞠的小人,卻被宋徽宗一路提攜,最終成為一代權臣,搬弄是非,欺上瞞下,將其刻畫為一個深被民間大眾所鄙夷的形象。並且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讓本小說流傳至今,其對於高俅的描繪也成為大家研究的熱點之一。

四、真實歷史中的高俅

歷史上確有高俅此人,而且也官居高位。但並非如小說所述十惡不赦一般。高俅發家應該感謝蘇軾,由於高俅本人寫字漂亮,有一定的文學功底,而且也十分勤勉,因此曾在蘇軾身邊做過書童。後來蘇軾又將其推薦給當時的太尉王晉卿,後又被宋徽宗發現,並留在身邊委以重任。1126年,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由於高俅巧妙的避開了宋徽宗集團與宋欽宗集團之爭,而並未受到政治風波帶來的衝擊。《水滸傳》中之所以將高俅刻畫的如此醜陋與真實歷史中的高俅有些出入,實為藝術需要。而且之所以選擇高俅,原因之一也是史書中關於高俅本人記述並不多,所以可以給作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間與創作發揮的自由。

高俅的影視形象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之一,其影響力不僅僅在中國,即便在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地也廣為流傳,可見其影響力。

建國領袖毛澤東就對《水滸傳》評價頗高,曾論述無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就認為:共產是逼出來的,七逼八逼就逼上了梁山。

參考文獻:

1) 許勇強; 符志紅:近二十年《水滸傳》與俠義文化研究述略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 徐富昌:英雄乎?俠客乎?盜寇乎?——武俠小說視角下的《水滸傳》解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3) 杜貴晨:《水滸傳》“替天行道”論,菏澤學院學報,2008。



季我努學社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不似《水滸傳》描寫的那麼壞,並不在弄權誤國的“宋末六賊”之列,與“宋末六賊”等奸相權臣相比,至多算是個寵臣。


高俅,原為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的“小史”,類似現今私人秘書的家童,聰明機警,略有文識,詩詞歌賦皆通,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會使槍棒,是一個多才多藝之人,用今天的話說,是一個“文藝青年”!

蘇東坡外放地方官時,將其推薦給皇親小王都太尉王詵,因而結識端王趙佶——後來的徽宗皇帝,深得其賞識。


徽宗即皇帝位後,有意提拔高俅,奈其無科舉考試正途的功名身份,高俅雖然有點文采,但並未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身份,這是宋朝提拔任用官員制度裡的首要條件,徽宗皇帝有心提拔高俅,也不能壞了制度,也是無可奈何。


於是,徽宗皇帝發揮其善槍棒的特長,派其到北宋名將五元帥之一劉錡父親——劉仲武西北邊防軍中,以期獲取軍功予以提攜,這是無科舉正途的旁門佐道,“曲線救國”,後位至掌控禁軍太尉高官。




小說《水滸傳》中,將高俅列為奸臣,大筆墨渲染,但也沒有什麼實質劣跡。


其實,高俅不在“宋末六賊”之列,只是其善於奉迎徽宗,取得信任,非科舉正途而升遷,使人不悅。估計,《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作為屢試不弟的書生,憤憤不平,而將其描寫成奸臣,也有點洩私憤吧!



據史載,高俅為官還是比較謹慎的,不似蔡京、童貫等“宋末六賊”專橫跋扈,僅在任太尉掌管禁軍時,軍事訓練搞些非實戰的花架子,取寵徽宗而已!

而且,高俅為人,知恩圖報,位居高官,手握重權後,對老主人蘇東坡、劉仲武家多有關照幫助,劉錡升遷高級武職,與其提攜有關,得以成為手握重兵的抗金名將。

高俅,在金人入侵,隨徽宗南逃時,與“宋末六賊”之一童貫,發生矛盾,託病返回開封,真的因病而亡,也是善終的了!



z山海


高俅史有其人,雖說不是什麼正面人物,但也沒有像《水滸傳》描寫的那麼壞。

1、《水滸傳》稱高俅是“浮浪破落戶子弟”,但據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的記載,“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筆札頗工”;“父敦復,復為節度使。兄伸自言業進士,直赴殿試,後登八坐”。絕不是什麼浮浪破落戶子弟。

2、《水滸傳》還說到高衙內,有姓無名,是“高太尉螟蛉之子”,因為“高俅新發跡,不曾有親兒,無人幫助,因此過房這高阿叔高三郎兒子在房內為子。本是叔伯弟兄,卻與他做乾兒子”。將堂兄弟認作乾兒子,亂了人倫。顯然這是施耐庵故意噁心高太尉的。歷史上的高俅其實有三個親生兒子,都沾老爹的光當了官,但也談不上臭名昭著。

3、《水滸傳》說高俅“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只在東京城裡城外幫閒。”但高俅其實還是頗講信義的,王明清《揮麈後錄》說,高俅“恩幸無比,極其富貴。然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問恤甚勤”。對蘇軾的後人很是體恤。

4、不過高俅也談不上是好官,當時有臣僚上言,說他“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看來高俅是一個以公謀私的官。但《水滸傳》記述的高太尉種種劣跡,則絕大部分都是文人虛構的,都不是高俅做出來的。北宋末“六賊”中,也沒有高俅的名字。


吳鉤的鉤沉


高俅在歷史上雖然不及《水滸傳》中那麼有名,但是絕對也是個奸臣。遜色於蔡京和童貫。

北宋亡國“六賊”分別是: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彥、梁師成。

我們可以看到蔡京和童貫位列其中,此二人在歷史中都是禍國殃民、阿諛諂媚之徒,直接推動了北宋的滅亡。

這裡面沒有高俅,所以說他略強於以上六人。也好不到哪去。

高俅原本是蘇軾的小官,後來因為擅長踢球被端王賞識,高俅也是走了運,端王繼位,他也雞犬升天。

他營私舞弊之事大概是有證據的,有人檢舉高俅以公充私,將軍隊建設的錢用來修建其府齋,禁軍則為他私活出力。

這倒是和《水滸傳》比較吻合,高俅在書中也是個掌控軍權的大臣,把林教頭治的也是服服帖帖。


大眼大世界


  • 高俅事蹟可見於《揮麈錄》。他原是蘇東坡的小廝,“筆札頗工”。後來跟隨王詵,徽宗時曾隨劉仲武立下過功,然後又隨林攄出使遼國,擢為三衙管軍,官至太尉。在徽宗退位後,他即失勢,宋欽宗靖康元年五月十四日病逝。

  • 高俅被認為是宋徽宗一朝以個人好惡重用才德不符人物的典型例子;不過,雖然在當時即風評不佳,正史中,高俅並未有著名的惡行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