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傳》01:幼時經歷,奠定一生基礎

如果說有位女子,經歷了世間一切磨難困苦,大慟大悲,那楊絳先生一定在列;如果說有位女子,嚐盡了世間一切美好、幸福,楊絳先生也一定在列。她就是這樣一位女子,人生的前三分之一天真爛漫,淺笑嫣然;中間三分之一受盡困苦悲痛,不公折磨;後三分之一恬淡安然,寧靜淡泊。她就像一朵淡然的菊花,跨越了一個世紀。

01北京出生

1911年,楊絳出生於北京,是楊家的第四個孩子。原名“楊季康”,小名“阿季”。因用“楊絳”的筆名為世人熟知,漸漸,“楊絳”也就成了其名。

少時的楊絳,聰明伶俐,乖巧懂事,父親對她的愛,比其它的兄弟姐妹都要多一些。以至於後來,她是家中唯一一個始終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

不止父親,學校的老師,學生,也都喜歡楊絳。她六歲入學,就讀於闢才衚衕女師大附小。此時三姑母楊蔭榆在一牆之隔的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女高師的學生經常帶她一起玩耍,還邀請她做他們演的戲裡的“花神”。

也許女高師的學生帶楊絳玩,也有三姑母的關係。但楊絳自身的聰穎可愛,應該也是一個因素。

有一件小事,很能體現她的聰穎。

剛小學的時候,課堂上她不太安分,喜歡搗亂。老師便故意在她不注意時請她回答問題,但她每次都能準確無誤地回答出來。讓老師無可奈何。

02無錫生活

在北京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實際上從出生到四歲前,楊絳一直隨著父親的職位變遷而隨家遷徙。

八歲時,做律師的父親因為剛正不阿得罪了當時的交通部長許世英,被停職停薪,一家人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

屋漏偏逢連夜雨,楊絳的二姐此時在上海感染了風寒,等到母親趕到的時候,已奄奄一息,最後沒能搶救過來,年僅十五歲的她,被上蒼無情地帶走了。

經歷工作、喪女的雙重打擊,父親楊蔭杭決定離開北京這個給了他太多灰色記憶的城市,帶著兒女,舉家遷回無錫老家。

在無錫,楊絳與兩個弟弟插班進了一所名為“大王廟”的小學。這所小學,教室少,職員也少,只有校長和孫老師。在那裡,楊絳只上了半個學期,讀的什麼書全忘了,對遊戲,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許童年的遊戲,才是我們最歡愉的時刻吧。

後來楊絳還時常回憶那時的時光,說:“直到今天,有時候我還會感到自己彷彿在大王廟裡。”

03父親染病

楊蔭杭很喜歡吃“熗蝦”。在無錫新租的房子附近,有很多河,他們就在河裡打撈小活蝦,簡單處理一下就吃了。

不久,全家人都感身體不適。經過治療,都漸漸康復。只有父親,也許是因為吃得太多,症狀最為嚴重,遲遲不見好轉。

楊蔭杭是留過洋的人,只信西醫,不信中醫。但當時的無錫,只有一個西醫,設備還不齊全,只得給楊蔭杭取了大便,送往上海去檢驗。

一來一去幾個星期過去了,化驗結果卻診斷不出是什麼問題。眼看著楊蔭杭日漸虛弱,著急的母親唐須嫈不得已去請了楊蔭杭的老友-著名的中醫華實甫先生。

華先生開了一個藥方,唐須嫈為了讓只信西醫的楊蔭杭吃下這些藥,買來帶有膠囊的西藥,把裡面的藥倒掉,換成中藥,偽裝成西藥給楊蔭杭吃。

也許是唐須嫈的虔誠感動了上天。不久後,楊蔭杭漸漸痊癒了。

這件事情給楊絳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從此認為: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以後的歲月,她對待父母、丈夫、女兒,都有著深切的關懷。

04女子學堂的教育

楊家祖上都是讀書人,身為讀書人的父親當然希望所有的孩子也都能受最好的教育,所以早早就把大姐送到上海啟明女子學校讀書。

大姐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即留校任教,向父親楊蔭杭提出可以帶著兩個妹妹一起在女校讀書。楊蔭杭考慮良久,又徵求了楊絳自己的意見,最終還是讓不滿九歲的楊絳與大她五歲的三姐一起來到了上海。

啟明女校在當時的上海,是有名的洋學堂,這裡有寬敞的教室,長長的走廊,還有花園,大樹,草地,鞦韆,蹺蹺板……

初從大王廟來到女校的楊絳,對這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學校每日穿校服,戴校徽,學繪畫,練鋼琴,學英文,去郊野或私家花園遊玩。

就是在這裡,楊絳受到了信仰的薰陶。她說:“受到天主教姆姆的感染,小小年紀便懂得‘愛自己,也要愛別人’,就像一首頌歌中唱的‘我愛別人,莫負人家信任深;我要愛人,因為有人關心’。”

在這裡,她還開始讀《聖經》,那時候不知道那是《聖經》,只是看到有本很厚的書放在大姐的書櫃裡,她一個人時,就常常拿出來翻看。很多年後才知道,那本厚書正是《舊約全書》的中譯本。

正是這本厚書,給了楊絳一生信仰的支撐。她在《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裡說道:“一個人在急難中,或困頓苦惱的時候,上帝會去敲他的門,敲他的心扉。他如果開門接納,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這個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時有時無,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就懷疑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沒經鍛鍊,信心是不會堅定的。”

也許正是這樣的信仰,才讓她在後面被批鬥,被下放,被剃光頭,嚐盡人間百味時,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