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婚獨身的人多起來,是社會的進步嗎?

雲中漫步笑紅塵


如何理解社會關係,首先要從人格特質談起。人格特質(也就是大眾認為的性格)常常會包含著關係特質這一緯度。關係特質是從人際交往過程中抽象出來的,一個人擁有著相應的關係特質就意味著他會發展出相應的人際交往模式(如,外向好交友的或內向偏獨處的)。人類的人際關係受關係特質的圖式認知指導。

A. Fiske總結出人類社會的社會關係由兩個維度構成:對稱性、互補性。衍生出四種社會關係,①共享關係(Communal Sharing )、②權威等級關係(Authority Ranking )、③平等互惠關係(Equality Matching )、④市場交易關係(Market Pricing )。

①共享關係,常見的有家庭關係,物品是共同使用的,這也是小規模的社會中最常見的社會關係。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很早狩獵者打獵回來的肉也是整個群體一起享用,私有制是後期發展的結果。

②權威等級關係,常見於軍隊,集體主義和保守主義盛行的地方。人們通常對擁有高社會地位,社會聲望的人保持尊敬的態度,維護權威。

③平等互惠的關係,這裡邊包含著互惠互利的含義。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同樣地,這種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小規模社會中最為常見的社會關係,如我們的鄰居,同學之間的互惠行為。

④市場交易關係,這種關係是隨著物物交換髮展起來的一種社會關係。二者之間可以完全不認識,通過貨幣或一般等價物完成社會交互過程。例如我付了十塊錢去坐出租車。

那麼回過頭來看,獨居者會導致那些社會關係受損呢?顯而易見的是,獨居者會損害共享關係。因為這是獨居者缺乏親密的他人與自己使用私人的公共物品(如房子)。或者有人會說,假如這個獨居者是一個老好人,經常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其他人。我不排除這些極端例子的出現,但是從一個“理性經紀人”角度出發,這些行為會花費成本而毫無收益可言,因此大部分獨居者很少作為這種老好人的行為。

如果從足夠大的樣子去看,我認為獨居者依然是社會的少數。雖然前面有答案認為獨居是一種高度人工智能的體現,但其實這是反映著一種市場交易關係,我買一個機器人回來,讓他幫我實現某些功能。但是這樣的行為並不能視為一種社會交互行為,只是滿足個人對某些功能的需求而已。例如無聊時會和Siri聊天,只是滿足聊天的需求而已,這是一種單向的,並非是社會交互過程,Siri不會說無聊時我要找主人聊天,更不會產生說昨天Siri陪我聊天,明天我要陪Siri聊天互惠互利行為。

人類世世代代都是群居類的動物,並且伴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精細,人們的生活、工作之間聯繫也日益密切。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害怕自己被群體拋棄。

從正態分佈的角度來說,獨居的人可能是處於±3σ之外的數據。正的意味著這些獨居者可能是高能力者。本來就擁有著足夠的社會資源,可以輕鬆地與其他人進行物質交互。如果獨居是由人格特質造成的(如內向),那麼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是比較差的。

而負的一方則是我國的一個社會問題,五保戶。五保戶是無配偶,無子女、無退休金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是社會的底層人士,弱勢群體。他們的獨居則可能是由於社會大環境造成的,但他們的社會人際關係可能不錯,因為他們需要做出一些互惠互利的行為來保證自己不被群體拋棄。

最後,獨居者由於不婚行為,無法繁殖。從進化角度講,這種基因不會得到廣泛傳播。

總結:可能上述的社會關係與題主所提的社會關係有不一致的情況。文中所述的社會關係是從社會交互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個人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出發。獨居者未必擁有較差的社會關係,反而可能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疏通點在於改善性格中的關係品質。


啷哩個浪嘿嘿嘿


單身男女的數量在近些年的確在持續增加,全國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兩億,還有增長的趨勢。單身男女數量和社會進步的關係並不明顯,但也不是毫無關聯,可以說二者呈弱相關。


單身的原因有很多,從宏觀層面來說,社會觀念的變遷、男女性別比失衡等,從微觀層面來說,婚戀意願下降、生活壓力增加等。

社會觀念的變遷。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婚姻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婚姻經歷了從歸屬邏輯到愛情邏輯的轉變。人們結婚不再僅僅是為了成家,更多的要考慮自己和另一半之間的情感,沒有愛情的婚姻在當代已經很難維持了,而人的情感又是變化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和挑戰,不婚和離婚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男女性別比失衡。中國正處於一個改革的時代,傳統的生育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代人,單身男女比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改變。在婚姻市場中,男性整體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女性整體處於優勢地位,也會對男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供需矛盾使得單身人數增加。


婚戀意願下降。人們在婚戀方面的自主性在增長,擁有更多可選擇的空間,可以為事業打拼,也可以獨善其身,婚戀不是急切而又非做不可的事。智能手機的推廣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很多人不再刻意追求戀愛。

生活壓力增加。房、車、彩禮等物質需求極大地增加了青年的婚姻壓力,外在的巨大壓力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有的人懼怕結婚,有的人沒錢結婚,有的人要靠自己掙錢結婚,面對壓力,人們或逃避困難,或直面困難,但這都會延遲結婚的年齡。

單身人口過多,對國家來說,並不是個好現象,勞動力人口跟不上,人口紅利逐漸減少,也會增加人力成本。同時,單身社會也是一個人的社會,凸顯實用主義和工具理性,人們更在乎自己,容易忽略了那份責任和擔當。

不論怎樣,單身也是個人的選擇,理應尊重。還是報以祝福。


槌碎黃鶴樓


謝謝邀請!我個人不是不婚主義者,但我認為不婚獨身的多起來,是社會的進步。

婚姻制度的產生實際上是當時社會發展的一種需求,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私有制和家庭財產,同時保障男性的生育權女性的基本生活權利而產生的。

說白了就是男性通過婚姻來保障有性和自己的後代,而且確保後代能夠繼承家庭財產。而女性通過婚姻制度能夠找到養自己和小孩兒的對象。

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只能通過這種合作分工的形式來確保達到不同的目的。

社會高度發展的時候,男女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勞動來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女人不再需要通過婚姻和男人也可以解決自己的生活和後代的生活問題,所以未婚媽媽出現的比例也在逐步的增加。

而男性性的問題,也因為性的解放不只是通過婚姻才能解決性的問題。男性能夠通過非婚的手段得到自己後代的途徑也越來越多。

不同人的眼裡,婚姻和不婚各有各的好處。社會的進步就在於一個人能夠有意願也有能力去多樣化選擇,並且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關注頭條號非正式生活,不一樣的生活視角,兩性觀點。



非正式生活


何為社會進步?社會進步是指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和前進運動,社會形態的更替是社會進步的過程。不婚獨身這一群體的這個選擇我們無法評價這個選擇是對是錯,我們更無法說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當今社會還是有部分人對選擇不婚獨身的人存在異樣的眼光,現在這種眼光已經少了很多,算是思想上的一種進步吧。我想,真正進步的社會將會是尊重他人選擇的社會。


公子其1


獨身現象的存在歷史悠久,獨身主義在十八、九世紀曾盛行一時,他們的口號是:不要愛情,解散家庭!並且以歷史上著名的獨身者如牛頓、達芬奇等對世界進步的影響,宣揚並奉行獨身。

選擇獨身不過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儘管與眾不同,但獨身者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一半來自於獨身者的貢獻,其社會原因、以及獨身主義思想將改變社會進步歷程。

歷史上也確實有很多獨身者改變了歷史或推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伊麗莎白是英國人心目中的“童貞女王”;柏拉圖奠定了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體系;諾貝爾倒是戀愛過,但卻無婚史;叔本華在康德孤獨的死後說,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婚姻的。其他如安徒生、卡夫卡、尼采、薩特、梵高、恩格斯等等都選擇了獨身終其一生。

所以,說獨身是一種進步並不準確,但社會的進步允許多樣化選擇,而獨身說到底不過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傳統觀念相悖的生活形式。正如周筆暢在《獨身主義》的歌中所唱:自由自在,孤單,未免太愉快……自有安排,任我放浪形骸,不用站成什麼花的姿態……還是我一個人最痛快……



千嬌百媚的金毛


不是,是人性浮燥的體現,沒有安全感,不相信他人能給自己帶來歡悅,不相信自已能處理好家庭關係。或者過於自大。人是群體動物,互幫互助結伴生活會讓生活更快樂,而且能夠繁衍,獨身的人只因看到過多的悲慘,才會塵封自己。獨身雖然冷清,也少好多麻煩,也少了天倫之樂。其實人一生悲也好喜也好,酸甜苦辣樣樣嘗~下,不嘗怎知味道。所以沒必要因噎廢食,大膽面對人生,管他幸與不幸,大膽地面對婚姻,有花有果,即使苦點,也值,起碼熱熱鬧鬧


大海142581829



獨身不好,獨身沒有卿卿我我。

獨身不好,獨身失去傳承的意義。

獨身不好,其帶著無奈和遺憾走完人生,牽掛了許多人。

獨身不會促進社會進步!

從人的內心看,沒有多少人願意自己過,特別是男性,更特別是鄉下農村男性。農村女性絕大多數不獨身,不敢獨身,無論多醜,女性不剩,基本上排除一個人過。而男姓是因為諸多原因,無錢無房無業,最終成五保戶。成為五保戶,人生徹底失敗,一生多〝西涼〞!

城市,男女獨身,原因很多,男性選擇獨身多是無人嫁哦。而女性選擇獨身則是有比攀的成分在內,有錢有房有車還要帥些的男性是女性的基本要求,更高些的是看重心靈的相通性,感情比重較大。

有緣千里一線牽,婚姻靠緣分,似乎與現時說不過。夢想雖美,現實太骨感!

沒時間寫,太苦,將就答啦。


奇石致遠


社會亂象。

首先,不婚,往好的方面理解,是男人女人都獨立起來,覺得不需要依附誰而生活,不像以前女人地位低下,一生就是相夫教子,如今女人能抵半邊天,自己養活自己,還比有些男人過得瀟灑自在,所以不願意將就也是不婚的原因之一。

其次,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們變得越來越物質了 。高額彩禮,高額陪嫁,要嫁高富帥,要找白富美,這些“壓力”讓大家很痛苦,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為此也引發了不少問題,讓人們望而止步,覺得還是不婚好呀!

再次,覺得還與人們受教育程度有關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結婚越晚或者選擇不婚,條件越好自然要求也越高,所以合適的另一半也比較難尋。比如有的大學生們,有工作壓力,有父母要照顧,而且眼看不幸婚姻那麼多,所以根本不想踏足。

最後,不婚引發的問題就是斷代,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根本就不想選擇結婚生子。


晴能自制


中國人和印度人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被管理圈養就好了!其實現代版婚姻不一定非要生孩子,要看自己的經濟能力和文化程度,還有家庭成員組成的社會氛圍而定!






我看獨身挺好的!


天山折梅得仙人之舊館


首先為什麼獨身的越來越多?

1、社會發展迅速,使得大部分女性更加獨立,對男性依靠的觀念逐漸淡化。

2、國情決定,以前單位企業還有分房一說,所以對房的追求沒有那麼強烈,現在好,多少人因為沒房結不成婚,又有多少人為了房扛了一輩子債。

3、獨身子女的問題,首先以前姐妹多,家裡養不起那麼多,早早就成家立業,現在就一個都是寶,不結婚還有家裡養。其次獨身子女的通病,不管男女,都不會為他們著想,結了婚也過不長。

4、工作壓力大,天天加班根本沒時間談情說愛,好不容易談個朋友,下班也沒心情噓寒問暖。

社會也許是進步了,但人情更加淡薄了,還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愛自己的也是自己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