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屬於私人修史還是官修史書?有什麼依據嗎?

一德格天1


《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是過去讀書人的必讀書,也是所謂的“正史”的經典之作。但這四部書都是私人編修的史書,編修者雖然大都有官員的身份,但修史都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而是出於個人愛好在幹自己的私活。

司馬遷是“太史令”,一般人好像覺得寫《史記》是他的“工作”,其實不然,“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曆法”的修訂和天文觀察的記錄,是不管寫歷史的,寫歷史純粹是司馬遷和他老爸司馬談的業餘愛好,司馬遷寫的《史記》本來就叫做《太史公書》,它是要“成一家之言”的,而不是想去為官方代言,《史記》對歷史的看法不代表西漢官方的立場。像寫漢武帝的部分,還因為觸犯忌諱而被銷燬,現在看到的《史記》的武帝本紀是後人從《封禪書》裡面摘抄出來的,不是司馬遷的原文。

《漢書》的情況比較複雜,班固的老爸班彪,跟司馬遷的老爸司馬談一樣,在生前也愛好歷史,曾經替《史記》補寫了六十多篇傳,這是《漢書》的雛形。班彪死後,班固接著父親的活幹,打算寫一部西漢的史書,不久就被仇人告發,說他私下寫國史,結果被下了獄,幸好他有個投筆從戎的弟弟班超,跑到洛陽給皇帝解釋,漢明帝看過班固寫的書稿以後覺得班固寫得還不錯,是個人才,於是提拔班固做“蘭臺令史”(國家圖書館研究員),並且同意他可以繼續把沒寫完的《漢書》寫完。所以《漢書》的情況跟《史記》就有點不一樣了。

班固編寫《漢書》雖然是個人行為,但因為後來得到皇帝的授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立場。但既便 這樣,《漢書》並不是官修的,朝廷並沒有參與和干預《漢書》的編寫工作,《漢書》仍然是班固父子(後來還是他的妹妹班昭參與)的個人行為,而且班固雖然做了“蘭臺令史”,後來又做了“校書郎”等官,但寫《漢書》也並不屬於他的工作範圍。他需要在完成本職工作(國家圖書館的國書整理)以後再抽業餘時間去寫《漢書》。

《三國志》的情況很清楚,它就是陳壽私下搞的,《三國志》本來是三部書,即《魏書》、《蜀書》和《吳書》,直到北宋以後,才把這三部書合刻到一起,取名《三國志》,在這之前,《魏書》是被歸類為“正史”,而《蜀書》和《吳書》則是被歸類為“編年史”。陳壽的《三國志》寫成之前,魏國和吳國曾經由官方編寫過自己的史書,即王沈的《魏書》和韋昭的《吳書》,這兩部是官修史書,但陳壽的《三國志》流行以後,王和韋的書就失傳了。

《後漢書》的成書時代比《三國志》要晚,雖然從歷史的時間線上來說,東漢在三國之前,但寫東漢的歷史的書一直沒弄好,直到南朝劉宋的范曄出來,才算是把東漢的歷史整好了。范曄算是史學家裡官做得最大的了,他官至左衛將軍,在朝中有些勢力,後來因為被人告反“謀反”被處死。他的本職工作從來都不是修史,《後漢書》他當上宣城太守之後開始動筆寫的,寫《後漢書》也是他在工作之餘的個人愛好而已。而且由於東漢早就亡了國,他寫《後漢書》也不需要朝廷授權,自己寫就是了。


只愛潘多拉


漢代司馬談自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所以立志要撰寫一部史書,未成而死,臨死前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司馬遷。司馬遷的《史記》問世後,後世雖有作史的,但不能稍微打亂他的規模體制。

東漢班彪、班固父子,認為漢朝直接承上古的堯運而建立帝王之業,而寫《漢書》,班固死後,《漢書》還未寫成,他妹妹班昭續寫成書。另外,荀悅寫有《漢紀》,此書是《漢書》的續作。

後漢的歷史,開始時讓儒臣撰寫,編成書稱為《漢紀》,有七、八家之多。南朝劉宋時范曄根據這些書刪削編寫成《後漢書》,此書一出,其它各家的書廢棄不傳,《後漢書》裡甶志是後來劉昭補進的。

著述三國的雜史很多,最後只以陳壽所作的《三國志》為定本。

我認為這些都是官方修的正史,最少也得上書闡明,上方許可才寫,官方認可才好傳世。也有下詔讓寫的。唐太宗就下詔讓房喬、禇遂良修定《晉書》,宋仁宗下詔重修唐書,經過十七年才修成。

寫史耗時長,工程浩大,不是官方支持難以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