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生失業現象越來越嚴重,大學生畢業後該何去何從?

Zlb2018


就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並不是完全找不到工作崗位,而是選擇變多了,更多的大學生不願遷就,希望一開始就謀一個更好的崗位。



常聽父輩們提起以前的大學,言語中很是懷念以前大學畢業就分配工作。在他們看來,現在大學畢業,要自己去找工作,反倒是不好的。其實不然,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是沒得選的。不管分配的地方好還是不好都得去,而現在至少還有得選,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強。

既然是自主選擇,那就得面臨來自市場的競爭。

現在我國的大學是大眾教育,而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那麼剛畢業的時候,就需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大學畢業,只不過是事業的起點。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可好高騖選,先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實現自己經濟上的獨立。然後在工作中積累經驗,謀求發展。



對於20歲出頭的小青年,想要大富大貴,實現財務自由,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從一項實際的工作做起,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當然,為了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就業競爭力,也可以選擇考研,進一步深造,在某一領域具有專精深的知識,使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等到研究生畢業,無論是工作性質,還是工作待遇,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十年前的大學生很值錢,後來隨著大學擴招,大學生畢業後失業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大學畢業意味著失業”,很多大學生都怨天尤人,高不成低不就,“啃老”大軍也越來越壯大。

浪子觀點:

大學生找工作難不難,完全在於你自身的能力能否完全或部分達到企業的標準。要是你個人的儲備能力,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很強,你根本不用擔心能否找到工作的問題。若是你沒有以上能力,那對你來說畢業即失業。


今年過完年開學的時候我的一個弟弟回學校的第一件事情是補考,開卷考試被掛科了!我當時問他,平常的時間到哪裡去了?抓緊時間學習了嗎?他說上大學了不用像高中那樣用功吧!我當時就無語了,你才大一就有這種想法,等著畢業後失業吧!大學和高中是不一樣的,大學給你的空餘時間非常多。若你自己不靈活好好安排,逝去的是你的青春,最終的結果就是畢業後要麼找不到工作,要麼就是勝任不了工作。教室經常看不到你的身影,更不用說圖書館了。現在好多大學生入了大學後,終於可以自由了,全身心的放鬆了自己,大一的時候還能可能還能去上課,大二後,缺課率明顯上升。即使到了課,也沒有認真聽,不是玩手機就是聽音樂要不就是睡覺。老師講老師的,我做我的。一學期下來啥也沒學到,一到期末就開始要老師劃重點,考試的時候不惜舞弊。書本對他們來說就是擺設,只有在考試前才能想起書本來,在宿舍中做得最多的就是打遊戲要不就是看電影或肥皂劇。


很多的文章都在感嘆現在的大學生是怎麼了?為何變成這樣。但是你再看看那些好的同學,他們在幹嘛?除了上課外,課餘時間全部用上了。同時在校就開始創業,寫計劃書,甚至已經在公司幹活了。不少新聞報道大學生月入十萬的。你不相信?就在你身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畢業後失業了該何去何從?

大學沒有好好學習,畢業後嚐到生活的艱難和找工作的不易,你還沒有醒悟嗎?現在去學習還來得及,放低自己的眼光,擺正自己的位置,準確定位自己,你在單位什麼都不會,給公司創造不了價值,憑啥公司給你高薪?給基本生活費都不錯了!在學校你是大學生,能在公司做一個最底層的打工者已經不錯了,抓住難得的機會,邊工作邊學習,儘快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勝任工作了之後再去謀發展!


以上是浪子的個人觀點,歡迎留言交流


浪子暢談


據報道,201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800多萬,再加上畢業的研究生和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的往屆畢業生,估計不下1000萬人。這麼龐大的求職大軍,對就業市場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去年,RM日報曾經發文批評“沉睡中”的大學生,甚至喊出了“你不失業,天理難容”。RM日報這麼說有點不大客觀,感覺有甩鍋之嫌。大學生就業難、失業多難道全都歸咎於孩子嗎?我想沒那麼簡單。大學擴招以後,各個大學的體量跟吹氣球似的急劇膨大,民辦三本大學也蓬勃發展。毫不誇張的說,基本家家都有大學生。這麼壯觀的隊伍,一股腦地衝進就業市場,失業是很正常的。

其實,經過調查和分析,並不是所有大學生都不好找工作,重點大學畢業生還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就業難的主要是二本、三本、專科等普通大學。因為學歷不過硬,求職的時候沒有競爭力,很多人就成了職場的棄子。那麼,這些大學生應該何去何從呢?

一,考研緩衝。對一些二本和三本學生來說,本科學歷沒有競爭優勢,可以選擇考研,努力考一個211或985院校的研究生,先暫時緩解就業的壓力。研究生畢業以後,就會大大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砝碼。

二,考證增加核心競爭力。普通大學畢業生要想幹掉名校畢業生,就不要總想著戀愛和遊戲,要多考幾個證書,特別是含金量較高的,有助於求職應聘的證書。

三,多跑跑校園雙選會和社招會。每到大四下學期,大學都會有雙選會。一本和重點大學雙選會的密度和質量都要高一些。如果本校雙選會不多,可以蹭一蹭同城名校的熱點。也可以多跑跑大型社招會。多投投簡歷,普遍撒網,重點撈魚,機會還是多的是。

四,放下身段,生存第一。現在的大學生不比過去,過剩則不值錢。所以,一些非名校畢業生不要好高騖遠,求職的時候儘量放下架子,要明白自己遠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優秀。既然畢業了,就要適應社會,生存第一,面子第二。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交流。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預計2018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將達到820萬之多,畢業即失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在畢業季應根據自己的專業及興趣愛好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選擇考研繼續深造學習。

1、本科大學生應在畢業前夕儘早選擇實習工作。很多大公司都會在畢業前招聘一批大學生參加公司的實習工作,大學生應通過智聯招聘等大型招聘平臺選擇自己想要參加的實習工作。在實習完成後,可以立即轉正。這樣在自己畢業後才不會感到慌亂。

2、參加學校雙選會。大學生在畢業前如果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可通過參加學校的雙選會來投遞簡歷。面對面的與面試人員溝通,瞭解公司概況。決定是否投遞自己的簡歷。建議大學生可參加985、211等高等院校的雙選會。大公司普遍都會選擇在高等院校進行校園招聘。

3、考研深造。如果畢業後沒有工作的打算,大學生也可以考慮參加考研或者出國深造。針對自己喜歡的科目進行下一步的學習。但在選擇考研深造時應提前考慮清楚,自己是否願意花費兩年的時間去做這件事,並且承擔考研失敗的風險。

大學生在畢業前夕應該做出自己的決定,無論是參加工作或者考研深造。都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決定。如果沒有自己特別想做的事情,建議大學生可先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發展方向。

智聯校園 學生牛帥兵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大學生失業現象並非這幾年的特有現象,而是已經成為社會常態的重大社會問題了。與大齡青年,高額房價並稱為“現今三大難”!

有些人將大學生失業歸罪於大學擴招,其實是不準確也是不嚴謹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大學擴招,是否就可以解決大學生失業問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如果沒有大學可上,這些學生仍然需要走入社會,既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社會經驗,勢必會引起另一種失業。

大學生失業問題根源在於中國人口眾多,而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崗位卻極為有限。尤其是面臨如今互聯網企業的衝擊,很多實體經濟不景氣,甚至很多企業面臨著倒閉關門的問題,他們又怎麼能提供充足的崗位來安放這些眾多的畢業生呢?

作為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確是迫在眉睫的大問題,我在這裡並不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也不能給眾多學子提供一條有效解決途徑,但是可以給你們提供一些思路,而這些建議或者是意見也僅僅是理論上的對策而已,跟紙上談兵並無二致,解決的根本方案還在於個人。

首先,如果是在校還未畢業的大學生,一定要記住先學好本身專業,強化專業知識,別看這些專業知識沒什麼用,到了社會上,求職時有可能成為你的“救命符”。

其次,如果是在大三,可以儘可能爭取實習機會,但是不要去做銷售,發傳單這種低級的實習,儘可能去一些大企業,看看他們的工作環境,在那裡學到的經驗和積累的人脈有可能會改變的人生路徑。

最後,如果你已經畢業了,並且做的不順心,看不到前途,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想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如果想要穩定,那麼就下功夫去考公,考事業編,不要覺得進入體制內就是“混日子”“不思進取”,其一,你沒那麼大本事混出名堂,其二,你不夠資格!如果覺得私企適合你,那麼就去找一家靠譜的企業,最好要跟對老闆(不過很難找)。

以上僅為參考,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命運一半掌握在老天手中,另一半在你手中,怎麼做,還是要靠自己,與其問千萬個人,千萬條建議,不如自己下手去幹!


膠捲記憶


這個問題設計3點關鍵信息

1、大學的正確打開方式。如何利用有限的4年時間,為未來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2、思維方式轉變。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你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你的未來。

3、職場的基礎能力。也就是如果想成為一個能夠有穩定持續收入的職場人,需要那些基礎素質。


我從自身角度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總結。


大學的正確打開方式:


首先是方向,為什麼把方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你選了一個錯誤的方向,那你可能就越走越遠了。這也是很多人高考後懈怠的原因,在進入大學之前,老師家長強調的是“上了大學就好了。”但實際真實情況是,上了大學只是一個開始。


最重要的是,接下來的路要你自己走,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的方向。如何選擇方向呢?這就要涉及你的認知了,也就是拓展你的知識邊界。我個人建議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自我認知,對自己內心渴求的探索,激發自己內心的動力。第二個方面是職業認知,從外部找尋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方向。


這方面推薦外國的職業規劃教材,也是大學必修課(你的學校如果沒有,就自己去圖書館借一本看看,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最初開始重視《認識商業》,是看到網上對這本書的一句評語“有些書,人家大學就開始熟練使用,而你工作多年才發現。這就拉開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認識商業》

美國高校採用量最大的商業入門教科書。出版三十年來,歷經九次修訂,長銷不衰,被全球幾百所大專院校列為企業管理課程必選教材。


這本書非常貼合現代商業社會,每年都會根據新的商業情況更新。我個人把它定位成拓展知識邊界的科普書+工具書。


一方面,可以根據前面的自我認知引導,發現自己的職業方向,另外一方面,可以根據後面的商業知識拓展,合理的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

從工具書的角度,《認識商業》又像是一本職業字典,能幫你從橫向、縱向找到你想從事的行業、職位的發展方向。


一般遭遇職場困境的時候,我都會重新讀一下《認識商業》。


我建議你在高考後就開始讀《認識商業》,找到你的方向,然後把方向設置成小目標,比如我當年考的是物流專業,我讀完以後,我的方向是編輯、撰稿。我把它設置成掌握基礎知識+增強技能+尋找渠道。


我的整個大學時期,都在為這三個目標而努力,學習、上課、打工、實習等都是圍繞著這3個目標進行的,大到選擇實習單位,小到去圖書館借書,我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只有你確定好方向,併為之努力,你大學的生活才不會虛度!你在畢業的時候,才有資格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並讓自己有資格勝任這份工作。


2、思維方式轉變。

思維方式的改變很重要,但是它受前面說的方向影響,自我認知也會侷限你的視野。所以它排第二。

我大學的時候在一個雜誌實習,每週要保證去5個半天,一般上午下課,我會在食堂買捲餅(一種外面是雞蛋餅,裡面卷菜的吃的。)然後狂奔到公交站坐公交車,在車上解決午飯。這3年的實習和打工生涯,讓我很累,但是也讓我在畢業時有選擇工作崗位的權力。

當時公司有個實習生職位,我打算推薦一個跟我要好的女生,但是她跟我說:“我不缺錢,要競選學生會幹部,沒有時間。”後來畢業時,學生會幹部的身份並沒有給她求職加分,她只能被動接受她不喜歡的工作。後來結婚懷孕後辭職,一直在家。


大多數人總是得過且過,然後把當前的困窘歸咎於別人。


在大學階段就讓自己有成長型思維,在做決定的時候,能夠利用“淘金式思維”分析問題,這很重要,能讓更好的做出選擇。

在養成高效思維方式上,我推薦《極簡思考:來自世界頂尖諮詢公司的高效工作法》和《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極簡思考:來自世界頂尖諮詢公司的高效工作法》

不同於 “從數據得出結論”的傳統方法,“結構化思維過程”以論點作為核心來構建整體方案,在初期就將重點放在提出容易理解的假設上,並找出溝通對象的利益觸動點,通過合理引導讓對方得出我們的結論。


《極簡思考》最大的作用是幫你從“學生思維”到“職場思維”的過度,引導你用一個職場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你認為才智和努力哪個重要,能力能否通過努力改變,決定了你是會滿足於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這個主要是能夠幫助你把“被動學習模式”調整成“主動學習模式”,進入職場後沒人催著你交作業,這種思維方式就變成了你脫穎而出的法寶。




職場的基礎能力


職場的基礎能力:溝通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料製作能力。

之前寫過提高職場基本能力的書籍答案,大家可以翻翻。在這裡就推薦幾本適合大學生迅速提高職場技能的書。


《靠譜:頂尖諮詢師教你的工作基本功》

從溝通、思考方式、資料製作、職業化素養這 4 個方面,用心總結出了 30 個工作技巧,並用最質樸的語言和最真實的案例介紹給讀者。


《12個工作的基本》

無論你初入職場還是工作多年,是否擁有高學歷和光鮮的資格證書,只要學會這12種基本能力,就能在此基礎上自如地演化出針對人際溝通、自我管理、團隊協作等各種具體問題的工作方法論,進而從容不迫地應對職業生涯中可能遭遇的種種困境。


《學會提問:實踐篇》粟津恭一郎

新的提問會促成新的行動,而新的行動則會導向成功。粟津恭一郎通過分析不同的提問模式,循序漸進揭開通向“優質提問”的有效路徑,提出了“優質提問”的8個特徵、“優質提問”的12個訣竅和提問的素材3V關鍵詞——理想(Vision)、價值(Value)、詞彙(Vocabulary),幫助讀者有效掌握“優質提問”的技巧。


前面說這麼多,都是在你掌握了“自我能力”的基礎才能實現,如果你還沒有學以致用的能力。你可以先看看《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如果沒有學以致用的能力,讀多少書也是瞎掰。

《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大巖俊之用大量的書和實例講解自己是如何做筆記、如何牢記書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


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最根本問題,在於如何引導學生不虛度大學時光,有些時候,你在最適合的時間做,才能有最好的結果。這也是家長、老師、學生都要思考的問題。


鼴鼠的土豆


教育是我的主業,我來聊聊大學生就業的話題。

大學擴招以後,高等教育普及化。現在大學生滿大街,烏泱泱的。

每年的招聘會,看那黑壓壓的人群,有密集恐懼症的肯定受不了。

有人怪擴招降低大學生含金量,有人怪大學課程設置不實用,有人怪社會階層固化。

然而,不管什麼原因,畢業就失業的現實,赤裸裸擺在面前。

那麼,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該怎麼辦?

1、國家主導就業引流。

幾天前,國家表示:就業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那是天大的事。如果大學生畢業就失業,那就沒有希望,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今年,我們定的目標是至少要保證1100萬人就業。

就業大環境,不是個人可以左右的。

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國家層面的佈局與調控。

2、大學生降低期望值。

現在大學生過於強調大學生身份,自我期望值太高。

有的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不願意紮根基層。

想高薪,又想舒服,更想有面子。

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白領,骨幹,精英”,不喜歡俯身做最實在的工作。

結果就是,一般工作瞧不上,高端工作又做不了。

3、大學生走出家門,不做啃老族。

對於年輕人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務,能養活自己才能談發展。

無論是做私企,還是考公務員,還是自己創業,都必須邁開第一步。

大學嚴進寬出,大學生沒有真才實學,僅靠混到的一張文憑,能做什麼呢?

事實上,大學生就業,是由大學的教育質量決定的。

有的人的大學生活,就是泡妞玩遊戲,得過且過混日子。

有的大學畢業生,可能家境寬裕,就心安理得窩在家,做可恥的啃老族。

有的上了幾天班,怕吃苦,嫌錢少,就辭職回家,無所事事了。

這種人,還是蠻多的。他們是長不大的“巨嬰”,還沒有就業的心智準備。

找不到好工作,就怨天怨地,怨學校怨父母。

沒有積極的心態,大學生就業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解決大學生何去何從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大學生必須自知,自信,自強,自救。

——我是“小李滔滔”,謝謝您的關注,點評,點贊,轉發!


小李滔滔


這也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高達820萬,就業壓力巨大。當然,大學畢業生也是分層次的孩子,對名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來說,這不算什麼問題。不管畢業於哪所學校什麼專業,只要有相應的能力,並對自己的待遇有個合理的預期,那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失業呢?

1.期望值太高。很多大學生都選擇留在一二線大城市,的確,大城市有更多的機會,各方面的條件都優越,如果能成功留下來,不管是對自身的發展,還是將來孩子的教育,都有著極大的好處。但正因為如此,競爭也就更為激烈,如果你不適合這種競爭,又執意為之,那失敗就是註定的,雖然你也可能很優秀。所以努力之後,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三四線城市,也應該有適合你發展的空間與舞臺,趁著年輕,嘗試一下,未嘗不可。

2.缺乏安身立命的本事。大學生本應為天之驕子,經過四年的薰陶與深造,應該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知識,良好的專業素養,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經過十幾年應試教育的培養,高分低能的孩子多的是,還有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遠離監管,手裡又掌握著財權,所以有些迷失方向,主要精力並沒有用在提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上,如沉迷網遊、專注愛情、遊山玩水等。試問,哪個用人單位會任用這樣的人呢?

3.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萬千寵愛集一身,如果一直沒有得到社會實踐的鍛鍊的話,心理大多比較脆弱。再加上一直生活得比較優越,所以吃不了苦。表現在擇業上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挑三揀四,或者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悲觀失望,放棄努力,安心啃老。切記,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一定要有意識地追求過硬的心理素質,在年輕時要樂於吃苦,青春不就是用來奮鬥的嗎?成功的人生就是應該年輕時多吃苦,晚年享受安逸,而不是倒著來。

所以,大學畢業後,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定位好自己價值,放下身段,腳踏實地,這樣,才有可能為自己今後的發展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臺。


優學優考策略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解決大學生就業,需要淡化大學生身份。

我國社會和各級政府部門都重視“大學畢業生就業”,關注每年每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這其實突出的還是“大學生”身份,這並不利於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尤其是有的城市地區高等教育普及率超過80%,再用大學生身份來討論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無意義,因為所有進入就業市場的新人,絕大多數已經是大學生,因此,應該把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其他勞動者就業平等對待。

強調“大學生”身份的大學生就業工作,本質上還是從學歷出發考慮就業。這首先製造就業不平等,表面上看,抓大學生就業是優先考慮大學生就業工作,這對大學生是利好。可眾所周知,公平就業才是最好的就業環境,在不平等的就業環境中,佔年輕人主體的大學生,反而受影響最大,比如,用人單位提出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高職畢業生和一般本科院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就會遭遇學歷歧視。

其次,有的學生還以為只要能獲得一紙大學文憑,就能憑大學生身份找到工作。還有高校也不重視教育質量,只回報給學生一紙文憑。這是精英教育時代的“人才觀”。在所有100個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中,80個是大學生,還想因大學生身份獲得優待,是不可能的。要想找到好的工作,得拋開大學生身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這些大學生不過是隻有身份但無實質的“大學文憑持有者”而已。有的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還不如以前的高中畢業生。

另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學畢業生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就業,將是新常態,可我國社會的就業觀,還停留在20年前,一會兒質疑大學生做服務員,一會兒質疑大學生做保安。其實,按照高等發展速度,今後保安、服務員都可能全部是大學生(至少有高職學歷),這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價值所在: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接受高等教育,由此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如果還強調哪些行業、職業大學生不能去做,哪大學畢業生到哪裡就業?這也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部分學生有業不就。

2018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820萬,這要求我國社會必須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就業不應再關注學歷,而應該重視能力和個體的職業興趣,每個大學生應基於能力進行職業發展規劃。


熊丙奇看教育


這是事實,現在的大學生,想明白了就應該知道自己要去什麼地方了。

之所以不知道應該去什麼地方,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身價是多少

三十年前,大學生就是天之驕子,就是鯉魚跳龍門,就是農業戶口成為城市戶口,就是工人變成幹部,總之,就是考上大學,那就開啟了美好新生活。

現如今,家長和大學生們還在做著如同當年大學生畢業那樣的美夢,卻不想一想,當年的大學生,在高中生中是什麼樣的比例;而如今,大學生在高中生中又是什麼樣的比例。

我不想列數據了,不過肯定不會錯,就是現在的二本大學生,包括很多的一本大學生,如果在三十年前,他們連上技校的機會都沒有。

明白了這些的話,我想,大學生及家長們就沒必要為找不上工作而麻煩了。

其實,也不是找不上工作,是覺得自己是大學生,不能幹普通人的活,所以,是需要他們的崗位他們不想去,他們想去的地方又不要他們。

想想看,如果不是大學擴招,農業戶口的大學生就應該在家務農了,城市戶口的,就早已是待業青年了。

而現在,他們拿上了大學生畢業證,便以為身價有多高了似的。

更不要說現在的大學生上課是如此的狀態

難怪連中央媒體都說過現在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