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寫作|靈感一定是來自知識

小说写作|灵感一定是来自知识

我講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隱喻了三個文學的基本道理。它們環環相扣,是每個寫作的人應當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個故事。許多年前,一個在我的課堂上聽了一年課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說:“曹老師,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嗎?”

我說我不知道,然後她告訴我:“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飯後洗碗。”

這聽起來有一點不可思議,她家住在山裡,她擁有青山綠水,但同時又有讓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貧窮。

貧窮到什麼程度?貧窮到連幾分錢一盒的蛤蜊油都買不起。她告訴我,她想通過洗碗,在手上找到一點點油膩的感覺。

這就是個人經驗,這是我們的想象力根本無法到達的地方,而這種個人經驗恰恰是文學創作所需要的經驗。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特的,都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蘇蘇北農村,那裡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的,開門就能看到水,那裡是我巨大的寫作資源倉庫。我的作品裡,為什麼沒有骯髒的意象?

為什麼沒有骯髒的詞語?為什麼沒有骯髒的境界?我想,與水和那種冥冥之中的教化有關。我承認,我的作品有一種潔癖。

第二個故事。說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我們現在來寫一個關於羽毛的故事。

然後,我們把它變成圖畫書,說草地上有一根羽毛,無人問津,它也不知道在這個地方已經待了多久。

這天早晨,來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把這根羽毛撿起來看了看,然後又丟到草叢裡。

臨走的時候,女孩問男孩:“你認為這根羽毛屬於誰?”羽毛記住這句話,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尋找之旅。

它遇到一種又一種、一隻又一隻鳥。可是,那些鳥都告訴它:“你不是我的。”後來,它遇到雲雀,雲雀特別好,對羽毛說:

“雖然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我可以把你帶到高高的天空,因為我是這個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

雲雀就銜著這根羽毛,一個勁地往高空飛去,穿越了雲層。然後,雲雀張開嘴巴,放下羽毛,羽毛就悠然飄落。

羽毛落在一座山頭,岩石上站著一隻鷹,羽毛無緣無故地覺得自己屬於那隻鷹,於是它問鷹:“我是你的嗎?”

可是,那隻鷹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飛著一隻鳥。羽毛說:“我認識它,它是雲雀。”

羽毛的話還沒有說完,鷹就起飛了,不一會兒,天空就傳來了一聲淒厲的叫聲,兩滴透明的血珠從高高的天空墜落下來。

羽毛在心裡呼喚:風啊,你把我吹走吧!真的來了一陣大風,把羽毛吹了下來。羽毛就在峽谷裡盤旋,最終落在一塊草地上。

一連又是許多天過去了,這天早晨,陽光燦爛,一隻母雞帶著一群小雞來這個地方覓食。歡樂祥和的一家子,這個情景非常動人。

羽毛想,其實在地上也挺好的。它想問這隻母雞“我是你的嗎”,可是它已經沒有勇氣了。

溫暖的陽光下,那隻母雞展開了翅膀。我們發現它的翅膀上,缺了一根羽毛。那根羽毛也許是這隻母雞的,也許不是。

這是我幾年前寫的一個圖畫書本子,我還寫過《夏天》,寫過《煙》等。《夏天》和《煙》也是虛構的產物,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美妙,它有無限創造的可能性。

大家想一想,造物主在把這個星球交到人類手上的時候,有《荷馬史詩》嗎?

有《蒙娜麗莎》嗎?有《英雄交響曲》嗎?沒有!如今我們已經創造了恢宏無比的精神宮殿。

再來講第三個故事。我寫了一部26萬字的長篇小說《火印》,它是從蕭紅的一個短篇小說而來,這個短篇小說是《曠野的呼喊》。

在這個短篇小說裡,蕭紅用幾十個字描寫了一個場景,說黃昏時有兩匹馬朦朦朧朧地跑了過來,這個主人公就想:是誰家的呢?

他猜測是有人到這個地方串親戚,韁繩沒有拴牢,馬跑掉了。他想等馬跑過來,抓住韁繩。

那匹馬果然跑了過來,他伸手就去抓那條韁繩,但是伸出去的手馬上收回來了,因為他發現那匹馬的身上有一枚日本軍營的火印。

就是這幾十個字,引爆了我一部26萬字的長篇小說《火印》。

一個作家經常會被問:“你的靈感來自何處?”我對靈感的定義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突然爆發。

回想一下當時的創作過程,就是這幾十個字,激活了我的閱讀記憶。我想起一本書,這本書是說“二戰”的時候,日本軍人的虐馬行為臭名昭著。

我又想起一本書《馬》,是介紹世界上各類品種的馬的。我還想起許多與馬有關和許多看似與馬無關的書。

這些閱讀記憶聚集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能量反應。

一個關於“二戰”、關於馬、關於一個放羊孩子的故事,就在記憶的海洋中,像冰山一樣露出了水面。

靈感一定是來自知識,一個沒有知識浸潤、沒有知識武裝的大腦,是不可能有靈感的,也不可能有發現財富的眼力。

有多少知識,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第一個故事說的是財富的發現,第二個故事說的是虛構與文學的意義。

這兩個故事所隱喻的兩個道理,如果沒有第三個故事所折射的那個道理作前提,那麼前兩句話基本上就是無法落實的空話。

瘋狂小說寫作平臺正在升級,寫作訓練營正在進行中,關注公眾號 唐糖小君寫作課 掌控平臺最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