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最高行爲是什麼?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人可以不成熟,但不能不成長。——這是在談「成熟的最高行為」前我想強調的。



我認為,成熟的最高行為是——不僵化、不拘泥於特定的行為,能夠靈活、整合。是「無招勝有招」,講究的是「心法」「內功」,而不是固定幾種的外顯的行為。(當然,內心活動也要靠行為來推測,內心活動也要落實到具體行為上才行)換而言之,成熟是一系列配套的行為和心理過程,而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些行為。


我會分為四個部分來講「成熟」:

1、心理防禦機制:簡單來說,防禦機制代表著一個人是怎麼面對現實以及內心的痛苦、衝突的。這部分平時大家接觸得比較少,我會重點說說。這個就是內心的活動,甚至很時候是無意識的、潛意識的活動。防禦機制是心理動力學的核心概念,也是判斷人格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這

2、需求和動機:成熟的人做事情的動機和滿足的需求,是和幼稚的人有所不同的。這個方面主要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大家應該還比較熟悉。我簡單介紹。

3、道德觀:成熟的人判斷對錯是非的依據和方法,和幼稚的人是不同的。這部分我會介紹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4、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自我概念:成熟的人會有更良好而靈活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這部分主要介紹一下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裡的「自我同一性」,我會結合上面講過的部分,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思考來談。

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的簡單介紹在上面我說過了。下面我更具體更專業(也更難懂更無趣)地介紹一下。

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的概念,首先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後來被他女兒「安娜·弗洛伊德」發揚光大。

防禦機制起初被看作是:讓人避免覺察到自己內心存在著性和攻擊的願望。

而現在的心理動力學會把防禦機制看做是:在羞恥和自戀性脆弱面前保持自尊感,在一個人感受到受到拋棄或其他危險的可怕的威脅時,確保安全感,以及把自己和外在的危險隔絕開來。

更進一步說:防禦機制不僅能夠防禦一種情感或一種無法接受的觀念,減少某些情感、情緒,或者某種觀念對人的影響;它還是人用來處理自己內心深處的他人(內在客體)、或者外在現實中重要人物的衝突。

防禦機制是有等級的,從最原始到最成熟。

小孩子的防禦機制很原始,而大人的防禦機制可能比較成熟。

成熟的防禦機制主要有6種(引號裡面是書本原文。後面例子是我自己寫的)

  1. 幽默:「困難的情境發現喜劇性或(和)諷刺性的元素來減少不愉快的情緒以及個人不適。這種機制也允許個體和事件保持一定距離和客觀性,以使得個體可以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例子:很多針砭時弊的小品、笑話、段子,都是屬於用了幽默的防禦機制。
  2. 抑制:「有意識地決定不去注意某個特定的感受、狀態或衝動。這種防禦機制和壓抑及否認不同,因為它是有意識的,而不是潛意識的。例子:你和別人吵架了,你知道自己很生氣,但是你選擇不去注意這個生氣,而是轉頭忙自己的工作。又或者,你在路上看見衣著性感火辣的女性,有意識地不多看。
  3. 禁慾:「因為內在衝突(心理矛盾)是由快樂造成的,因此努力地消除體驗的愉快部分。這種機制可以服務於追求卓越的或精神的目標,例如因為宗教而獨身、吃素等等」例子:你想痛快地抽菸喝酒,又知道對健康不好,你內心矛盾衝突,於是你努力戒菸戒酒。或者是,你挺有錢的,但是看到貧窮的孩子沒吃飯沒上學,你開始省吃儉用,把錢捐獻給貧窮的孩子上學吃飯。
  4. 利他:「讓自己服務於他人的需求,而且超越了自己的需要。利他行為可以用於為自戀性問題服務,但同時也成為取得巨大成就和對社會做出建設性貢獻的來源。例子:還是上面那個,你給自己花錢少了,然後捐款多了。或者是,你讓座、你幫別人出主意(哪怕你還有其他事要忙)、你當醫生或警察或老師經常加班。
  5. 預期:「通過對將來的成就和成功的計劃和思考,而延遲即刻的滿足。」也就是目光長遠,不貪圖眼前痛快或利益。例子:你想喝酒抽菸,但是想到以後身體健康了會更開心、剩下醫療費,你現在就不抽菸喝酒了。或者是,你現在想玩遊戲,但是想到考上好大學後也可以玩遊戲,考上好大學後工作、收入、機會更多,你現在就暫時不玩遊戲了。
  6. 昇華:「將社會反對的或內心不接受的目的轉化為社會可接受的目的」。
    例子:比如你想打人,這是社會不接受的。但是社會可以接受拳擊、散打、摔跤體育運動,於是你成為了一名運動員。又或者是,你想看某某謀生人的裸體,社會是不接受的。但是社會可以接受繪畫創作,於是你展開想象,畫了一幅《假如街上的人都裸體》的超寫實主義畫作。

使用成熟的防禦機制越多,使用原始性的防禦機制越少,我們的人格發展水平就越高。

(安娜也是個美女啊~請看圖)


需求和動機——成熟的人追求自我實現

成熟的人肯定是以及滿足了低級的需求,所以他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的滿足。

幼稚的人很難理解成熟的人的動機,幼稚的人往往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比如說:「他捐款就是為了博得好名聲,不然怎麼不匿名?」,又比如說:「他幫助別人,肯定是圖別人報答他!要別人欠他!是為了控制人!」

有一個經典笑話,講的就是這種人和人之間的不理解:「一個窮苦農民說,皇帝的生活肯定很美好,他耕地的時候一定用有好多牛,他吃飯肯定都是肉菜,他的鋤頭肯定是金子做的。」

因為需求不同,所以成熟的人和幼稚的人做同一件事情的動機也不同。

同樣是「努力工作」

成熟的人除了賺錢,同時還為了「挑戰自我、實現理想、造福他人」。

幼稚的人只是為了賺錢吃喝玩樂。

成熟的人已經有了很多安全感、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了被愛和愛的體驗、有了足夠的自信——所以成熟的人看起來不是那麼在乎外界環境或者別人的看法。

但是幼稚的人,還缺少安全感、缺少歸屬感和愛、缺少自信。所以幼稚的人經常想著自己怎麼樣才安全,經常擔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經常懷疑別人不喜歡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成熟的人就沒有低層次的需求,而是因為它們都已經滿足了,所以平時成熟的人的行為,比較不受到低層次的需求的影響。

要讓自己成熟,也必然要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才行,否則就是「揠苗助長」——「揠苗助長」是不會真的成熟的,反而可能幼稚得更久。

道德觀——越成熟的人,判斷對錯好壞時越謹慎、靈活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非常喜歡、習慣快速地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是好事這是壞事」,而且判斷起來非常絕對、不仔細瞭解具體情況。——那可能代表著他不夠成熟。

成熟的人在道德判斷上,是會考慮很多的。心理學關於道德發展的理論,經典的有兩個。

一是,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兩階段階段理論

另一個更出名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先說皮亞傑的道德發展兩階段階段理論

道德他律時期(heteronomousstage,5~8歲):處在他律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判斷是僵硬的、簡化的。他們通常只從行為的結果做出道德判斷,而很少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將人的行為簡化為
要麼全對、要麼全錯,並認為別人也有同樣的看法。這時兒童還難以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他們相信規則是由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制定的,是不能改變的。這種對權威的尊敬導致兒童服從規則,並認為違反了規則就應受到嚴厲懲罰。
道德自律時期(autonomous stage,8~12歲):進入自律階段以後,兒童開始能夠設想他人的立場,以行為的動機而非結果來進行道德判斷;他們開始認識到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不止一種,道德判斷開始呈現多樣化;兒童開始重視同伴和自己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認識到沒有絕對不變的道德原則,規則是人定的,也可以由人來修改。


勞倫斯·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柯爾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一些道德兩難問題,藉此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反應是什麼。其中一個最終著名的是「漢斯偷藥」

有一個患了癌症的婦女瀕臨死亡,只有一種藥能救她,而這種藥只有一家藥店有售。病人的丈夫漢斯發現藥價是2000元,但是藥的成本只有200元。漢斯只好去借錢。但是千辛萬苦只借到1000元。漢斯沒辦法,只好哀求老闆先把藥賣給他,剩下的錢以後再還。但是老闆拒絕了他說:「賣藥就是為了賺錢。」漢斯無奈之下,在某個夜裡進店將藥偷走。

問題是:漢斯這樣做應不應該?為什麼?(Kohlberg,1969)

(是不是讓你想起近期的電影《我不是藥神》?)

柯爾伯格蒐集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答案,經過總結,他認為——

人的道德推理有3個層次的發展時期,每個時期又分成兩個階段,所以共有6個階段。(一下內容改寫自《普通心理學》)

1.習俗前道德時期(preconventionalmoralit)(4~10歲)兒童處於外在控制的時期,服從於得到獎賞、逃避懲罰的道德原則。
這一時期有分為2個階段——
(1)避免懲罰、追求獎賞的服從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他們專注於行為的結果(如打破多少個杯子)或行為的程度(如撒謊的程度有多大)。這時候的兒童遵從他人的規則,以避免自己受到懲罰、讓自己得到獎賞。

(2)相對功利階段:兒童開始在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將給予的回報的基礎之上,來考慮服從原則。他們以被滿足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具體結果)來評價行為。例如對“漢斯偷藥”的問題,典型贊成的孩子會說:“漢斯應該那麼做,因為他的太太需要這些藥救命,因為他想讓太太活下去”。

2.習俗道德時期(conventionalmorality)(10~13歲)兒童將權威的標準記在心裡,自動快速地使用這些標準,成為兒童心裡的一部分(也就是「內化」)。兒童服從法則,以此來取悅於他人或維持秩序。
這個時期也有2個階段——
(1)尋求認可的階段:兒童會想要取悅他人,幫助他人。他們經常會思考:「我是不是好孩子?」,並提出自己的標準。他們會根據行為的動機、人的特點,以及當前具體的情景來評價。例如「漢斯偷藥」問題,典型反對的兒童會說:「漢斯不應該那麼做。如果他太太因此沒藥吃死了,他也不應被責備。因為漢斯不是不愛太太。錯的是老闆,自私絕情的人是老闆,老闆沒有做他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
(2)順從權威的階段:兒童會逐漸開始思考社會體系、良心和自己的責任。同時還會顯示出對較高權威的尊重,並努力想要維持社會秩序。如果某些行為違反了某種法規、規定,並且傷害到其他人,那麼兒童就都會認為那些行為是錯的。


3.後習俗道德時期(postconventionalmorality)(13歲以後)青少年階段以後,人的道德觀有可能完全內化。他們認識到道德原則之間的衝突,並開始知道怎麼樣從中進行抉擇。
這個時期也有2個階段——
(1)法制觀念的階段:理性地思考,重視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和社會福利,認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
(2)價值觀念的階段:依據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行事,而不太理會法律或他人的意見。也就是說,他們行動的依據內心內在的標準,受自己良心的約束。
柯爾伯格認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所有這些發展時期。
事實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沒有超越尋求認可或順從權威的階段。

簡單粗暴地總結,我們可以認為:

如果一個人做事情,

不是為了趨利避害、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不是為了遵守規則,

並且知道「道德多是兩難」的情況下,

可以遵守自己的良心和理性

——那他是成熟的。


人際關係、社會角色、自我概念

成熟的人會有穩定的人際關係,他懂得恰當地處理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包括:夫妻、親子、父母和祖輩、兄弟姐妹、朋友、其他親戚、同事和同學、上司、下屬、陌生人。


他知道不同的人際關係需要不同的應對方式,他可以靈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來做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入鄉隨俗」,他能做到的同時,又讓人覺得「他還是他」。

雖然靈活,但是不會失去自我,核心還是穩定的。

因此他能夠承擔很多不同的角色。他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自我概念」穩定,同時也願意做些改變、嘗試。


這種「穩定」和「改變」的動態平衡過程,我們可以用埃裡克森的理論來理解。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把人一生的發展劃分成了8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是有不同的「關鍵任務」

第5階段,青春期階段(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這時期的人要確定自我意識,學習社會規範。作為一個人有舒適的自我感:明白自己是誰並且接受欣賞自己。這階段沒處理好,會形成「變化不定的自我感、不清楚自己是誰」。

第6階段,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對孤立的衝突(intimacy vs. isolation)這時期人尋求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有承諾的關係(婚戀)。這個階段,要和自己的伴侶互相調整,能夠相對地改變雙方,然後才能達成穩定的關係和一致。

這階段沒處理好,是沒有能力和人建立長期、穩定的、有承諾的關係。

第7階段,成年中期(25-50)親代性(生育)對自我專注(停滯)的衝突(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關注家庭或社會的後一代(也就是,不一定是自己親生子女),從事生產活動造福於下一代人。這的階段沒處理好會導致「自我放縱、缺少未來計劃」
第8階段,成年後期(50以後)自我完整(自我統合)與絕望的衝突(ego integrity vs. despair)。人對自己一生進行回顧,能夠愉快地接受自己,能坦然的面對衰老和死亡,對自己一生感到滿意。否則就感到無用、無價值、沮喪和絕望。
回顧埃裡克森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
一個人首先要建立起「穩定自我感」,然後在親密關係裡調整自己(靈活),進而能夠承擔長輩(父母)的角色,最後了無遺憾的面對死亡。

總結——成熟是一個「穩定」和「靈活」的辯證統一、動態平衡的狀態

我們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不成熟」和一些概念是有關係的,比如「固執、偏執、頑固」或「情緒不穩定」「沒耐心」「沒主見」。

「穩定」和「固執」

「靈活」和「混亂」

這兩組概念是有關係又不同的。

我們總結之前所說的前人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辯證統一、動態平衡。

  1. 情緒調節方面。成熟的人有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他們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多樣而「靈活」的,所以能夠做到情緒「穩定」。

  2. 為人處世方面。成熟的人有一套內心的原則和道德觀,不依賴外界判斷,所以他能「穩定」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時因為他知道道德兩難之處,所以也能「靈活」的應變。

  3. 自我概念方面。成熟的人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特點、知道自己是誰,這是「穩定」的。正因為他如此瞭解自己,定位清晰;所以面對不同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他才可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調整,達到「靈活」應對。另外一方面,成熟的人回顧、總結過自己的過去,知道「自我」是逐漸形成的;他知道「自我」不是本來就如此,更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他對於「改變」的態度也是開放的。

參考文獻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心理學基礎課系列教材)北京師範出版社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本.人民郵電出版社

Glen O .Gabbard.M.D《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

斯蒂芬·A.米切爾.《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商務印書館





照見


生活有時很現實,你會遇見真心對你好的人,也可能會被人欺騙和利用。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種選擇。有些人在洞悉人間冷暖、清楚世態炎涼後,依然熱愛生活,依然堅持本心、選擇善良;依然不會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改變待人接物的方式,而是能更成熟更從容不迫地過好人生。

那麼,一個人變成熟的最高行為是什麼?

情緒穩定,能控制自己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誰都不希望和一個脾氣暴躁、做事急躁的人長期共處。太過情緒化、太過陰晴不定的性格,難受了自己,也給身邊人帶來災難。

而一個情緒穩定,不隨便亂髮脾氣,做事會考慮他人的感受,照顧他人情緒的人,一定具有極高的修養。

有些事,看穿不揭穿

越來越能接受現實,是一種坦然和灑脫。

有些事寧願裝傻,也別自作聰明;有些現象看明白了,也要笑而不語;有些話聽出意思了,也要放在心裡不揭穿。

有原則,有底線

不刻意去取悅別人,別因為心太軟捨棄了是非對錯,這樣也會被人看不起。

心裡始終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的表現。

做好每個年齡階段的事

以前總想事事都周全、人人都喜歡我;後來明白,人都有不完美之處,沒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做好自己,問心無愧就好。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任務:小時候,要聽長輩的話,適應生活;上學了,要努力讀書,培養自己的技能,更要學會做人;工作了,要有事業心,積極進取;結婚了,要對感情負責也要孝順父母,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

感情拿得起,放得下

人,來了去了;情,深了淡了,都是人生必經的旅程。從前愛過的人慢慢都淡忘,從前有過的糾葛慢慢都模糊。那些說不清的愛恨情仇,都一笑而過吧。實在忘不了,就當成一次經歷,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繼續新生活。

有時候,原諒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

一個成熟的人,懂得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中的各種難題,懂得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懂得照顧好自己,不會委屈自己更不會傷害自己。

善待自己的同時,始終有一顆善良的心,真誠待人接物,能關心別人、真心對人好,始終保有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穿透心靈文字


成熟就是越來越能接受現實, 而不是僅僅越來越現實。

成熟,是對很多事物都能放下, 都能慈悲,願以善眼望世界。

如果你越來越冷漠, 你以為你成熟了,但其實沒有,成熟應該是變溫柔, 對所有美好和正當都溫柔。

一個人的成熟與否,不是出口成章, 說出許多深刻的道理, 或者是思想境界達到很高, 而是待人接物讓人舒適, 並且不卑不亢, 不是你能用很多大道理去開導別人, 而是你能說服自己去理解身邊的人和事。

一個人的成熟, 並不表現在獲得了多少成就上, 而是面對那些厭惡的人和事, 不迎合也不牴觸,只淡然一笑處之, 當內心可容納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時, 就叫成熟的氣場。

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齡有多大, 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責任。

成熟更懂得尊重, 越發敬天畏人, 小心翼翼,言行一致,謹言慎行,知進退守規矩。

成熟才會變得敢於面對, 敢於面對自己, 面對過去, 面對別人, 面對一切。

成熟的感情也變得清晰和穩定, 拿捏的也更恰到好處, 更加平實而自然。

成熟也學會了調侃, 不僅能調侃世界, 更擅長調侃自己。

一個成熟的人, 才會發現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人人都有他的難處。

成熟更學會了忍辱, 看開了功名利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不公正,心靜如水,泰然處之,領會了平安、貢獻和扶助的意義, 除此之外, 一切都變得風輕雲淡。

所以,成熟就是接受現實,變得溫柔、慈悲、理解、容納、責任,敬畏、面對、平實、看淡、調侃而不責怪。


職場創業經營實戰


作為一名心理學答主,我想提供一個角度:一個人成熟的最高行為是做到真正的獨立自主。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獨立自主”,並不是單單指在生活上和經濟上能夠脫離父母或伴侶的照顧和限制,比如自己有工作可以養活自己。我們指的是,在精神上,在認知、態度和行為上都充分實現獨立自主。

如果你在經濟上完全獨立,卻在感情中完全依賴你的伴侶,將自己的價值完全歸於你的伴侶是否關注你,“如果他不愛我了,肯定是因為我不夠好”。這絕不是一種成熟的行為。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獨立自主,真正的成熟呢?

心理學家們指出,真正的獨立自主要求人發生三個方面的改變:

  • 完成分離(Separateness)
  • 掌握自主的能力(Competence)
  • 掌控自己的情緒(Emotional Autonomy)



1) 完成分離

完成分離,指的是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在我

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之建立起清晰的。我們是否能很好的和父母劃出邊界,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把自己的責任和他人的責任區分開來。以前都是父母為我們所作所為負責,而在獨立的過程中,我們則需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負責。

此外,完成分離還意味著,我們將與父母產生新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同於年少時期對父母全身心的依賴,而是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更加平等的關係。這種對父母情感的轉變也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投入到與戀人的關係中。

2) 擁有自主的能力

擁有自主的能力意味著人具備了在環境中獨立適應和生存的能力。

這種能力有兩個評判標準:自立水平決策水平

。一個自立水平高的人,擁有很強的自信心,能夠在沒有他人的幫助下獨立完成挑戰和戰勝困難。

而決策水平體現在一個人在面臨重大選擇時,能否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來獨立地做出決定。例如在現實中,有些父母會反對孩子與其心儀的伴侶結婚。在這種時候,一個決策水平低的人會因為自己的判斷和家人的意見有衝突而感到羞愧和焦慮,因而往往會將決定權交予父母。而一個決策水平相對較高的人,通常可以堅持自己的決定,和父母好好地溝通。

3) 掌控自己的情緒

情緒自主性要求一個人能夠合理處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例如焦慮、憤怒、羞恥等。它的評判標準有兩個:自我控制水平自我堅定水平

自我控制水平,即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讓情緒儘量(不是完全)不受他人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水平較差,他面對負面情緒的態度是被動防禦,而不是主動調節。

這樣容易導致他被情緒影響,做出衝動、不恰當的行為。

而自我堅定水平則是指能否建立起獨立的價值觀,是否有表達異議和反抗權威的勇氣。

一個自我堅定水平高的人,能夠建立起一個評判自己的價值體系。這個體系不完全依賴他人,能夠自主監測和評估自己。相對的,一個自我堅定水平不夠高的人,往往會不斷地將父母所定的價值觀往自己身上套牢,保證自己能夠符合父母的評判標準。

只有達成了這三個方面的改變,一個人才能走向真正的獨立,才能具備成熟的條件。培養真正的獨立自主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提高自尊,還能激發我們更好的成就表現。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我們將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關注並私信我們領取。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人的成熟應該包括生理方面的身體成熟與心理成熟兩個方面,根據你的提問方式能看出來你是在指心理成熟度。
從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討論人的心理成熟會比較恰當。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成熟不斷髮展直到衰老的過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心理是沒有絕對的成熟,只有相對來說的心理成熟。
那麼,人的心理到底怎麼樣才算成熟呢?這個並沒有客觀標準,主要還是看跟誰比較,當然就更談不上有成熟的最高行為標準這種說法。因此,我們在這裡也就只能一般性的談談關於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些常見表現。

一般情況下心理相對成熟的人的情商都比較高,他們知道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恰到好處,從不會讓別人下不來臺,而且懂得在別人遭遇尷尬時巧妙幫對方消除…這類型的人很懂得駕馭自己的情緒,總是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心理成熟的人懂得不去控制身邊的任何人,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和生命軌跡,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心理成熟的人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既然這世間沒有兩片葉子是一樣的。那麼,做為萬物之靈的人就更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了。因此,懂得尊重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對這個人最大的尊重了。
心理成熟的人能對世間萬事萬物有比較通透的看法和做法。比如,一般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自己心情愉悅時精神狀態好精力充沛時時才會很願意幫助別人;但只有心理成熟度較高的人才能在自己疲憊不堪時心情不好時依然願意努力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並不盡相同,所以這裡也只是列了幾種常見的僅供參考而已!
希望我的回覆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蔣梅玲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對於這個話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沒有對錯。 “行為”這個詞的意思是“有機體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所以不好評價說什麼是最高行為,什麼是最低行為。

因為行為是受思想控制,所以一個人只有思想上成熟,他的行為也才是成熟的,如果思想不成熟,那麼行為很可能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這就是我們日常評價不成熟的人行為“輕率、不計後果、不成熟”等。

成熟的人的行為和他的思想是和諧的、一致的。而不成熟的人則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所做的並非真正想的。

這麼說比較抽象,正好用一個事例來說明: 昨天我們諮詢師在一起交流男女在婚戀中的不同表現:女性經常把分手掛在嘴邊 ,但是說得多,做得少。而大多數男性則很少說分手、離婚,但是一旦說了,就是真的要分開,基本沒有挽回的可能。

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男性和女性在對待婚戀這件事的成熟度: 女性在說分手的時候其實不是真的想分手,而是想拿分手來吸引對方的關注和愛,想讓對方更愛自己一些,她在說分手的時候真正想的是:你應該對我更好一些。她的“分手”的行為跟內心真正想要的完全是相反的。

而男人則不同,只有他真的是不想要這段關係或感情了,他才說分手。在這方面,男性更加理性、成熟,不那麼情緒化。

想的和做的高度和諧一致,他的行為表達他的內心,這是人成熟的標誌。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個人認為,成熟的最高標準,是行為上知進退、情感上知遠近、理智上知規律。

具體來說,就是做事時,不急不躁,知道什麼時候該積極進取、什麼時候該耐心的等待條件成熟,知道什麼時候該主動妥協以退為進,這樣才能做成更多的事,做出更好的事。

而在情感上,為值得的人和事去付出,為自己的內心感受去付出,而不在意所謂的回報是什麼、回報有多少、回報“值不值得”,在付出中感悟自己的幸福。

在理智上,能準確的瞭解自然規律、社會(事物運行)規律,不逆潮流而盲動,不違背自然規律、規律節奏的無效努力,不被任何花哨的宣傳鼓譟所裹挾。

要做到這些,需要很長時間、很多事的經歷和磨練,需要不斷地持續學習,更需要反覆的鍛鍊自己、認知自己、校正自己。

而一旦能更多的向著這樣的目標靠近,就能獲得更多的自信,有更好的自制力,也能感受和感悟到更多的生活樂趣,給自己和旁人創造出更多的幸福感受。


理得心安


個人認為成熟的最高行為是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

1、成熟主要是指心理上的成熟,心理上成熟,就會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加思量,讓自己的為人處世事得體有效;

2、懂得控制自己表現出來的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言談謙恭,舉止有度,這個時候考慮到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利益;

3、能夠為他人考慮說明這個人已經有了責任意識,願意承擔責任,經過不斷學習和鍛鍊,他就有能力承擔更多責任,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夜闌靜語


謝邀!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成熟是與年齡有很大關係!年齡越大越成熟!但當你去觀察這個社會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年齡很大的人幹出來的事和說出來的話很幼稚!被旁人所不齒,因此,怎樣才判定一個人是否成熟,本人認為;要看他(她)三觀正不正,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個成熟的人能駕馭自己的言行,情緒波動基本在一條直線上下浮動,能客觀看待社會和周邊發生的人和事,每臨大事有靜氣,妥當處理所發生的各種矛盾,有主見不被別人言論左右自己的思維。


小土豆15


真正的成熟是個人內心的成熟,進一步體現在這個人的思維方式上、行為上、為人處世上等。

首先,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成熟,和其年齡、性別沒有關係,而是和其思想思維、心理心態、經歷閱歷息息相關。



從人際關係來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因此我們的生活與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其中的團體不可分割。真正成熟的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能從全方位去判斷一個人,而不是隻憑某件事情或者一點印象而盲目的給這個人下定義。真正成熟的人不會盲目的去評價、判斷他人,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一句經典的臺詞中說道“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你所擁有的那些資源、經歷,因此永遠不要去評價他人。因此,一個成熟的人會意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無論貧富和職業高低。



並且,成熟的人知道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不會意氣用事,不會因為衝動而不考慮後果的做出極端行為。他們會嘗試去溝通,去積極主動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會平和的向他人提出自己的建議。他們知道,自己無法去控制別人,但能積極的去說服別人,從而到達雙贏的結果。但是對於那些固執己見的人,他們也不會緊抓著不放。他們會努力去改變能改變的事情,而坦然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



從對待自己的方式上來說,真正成熟的人往往能良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被情緒所左右。他們意識到有的負面情緒只是自己內心深處一種需要的體現,他們會去理解這種情緒,發掘其隱藏在情緒背後的真實想法與需要,並去嘗試解決這一需要,從而從根本上消除這種負面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