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需要家長陪讀嗎?

妙對恆生


我就是陪讀大軍中的一員,陪讀與否我覺得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女兒是以全校300多名的成績考進這所私立初中的火箭班的,(很出名的一所重點中學,全年級1400人)雖然不是很拔尖,但也算成績優異了,學校和我家不是一個地方,有200多公里,所以只能選擇住校,女兒讀初一的前3個月,我經常會給她打電話鼓勵她好好學習,每次她都懂事的告訴我她在認真她在努力,結果中期考試的成績出來讓所有人都傻眼了,全年級900多名!!我真的是死的心都有了,也許我的觀念不太正確,但我確實是看重孩子學習的一個人,我堅信未來社會沒有知識肯定是寸步難行,孩子心智還不成熟,如果我不進行監督和規範,放任自流,等她將來真正懂事想好好學習的時候或許都會因為基礎太差而無奈放棄,我不想女兒重蹈我的覆轍,所以沒有任何猶豫,中期考試一結束我就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陪伴寶貝成長,真心話,陪讀的生活真的很難,沒有朋友,沒有社交,沒有工作,誇張點說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有的只是洗洗涮涮和柴米油鹽,但是我不後悔,能始終陪伴女兒成長又何嘗不是人生快事呢?補充一句,從我過來陪讀以後,女兒成績又保持到了400名左右,所以,我覺得陪讀這個話題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不合適


陌如煙花1


前一段時間,就有一位孩子的媽媽找到我,很痛心的向我訴說,後來竟忍不住落淚。這位家長大學畢業,擁有一個很好的工作,可為了孩子中考,她辭去工作,專門陪著孩子,輔導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補習班,可以說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孩子的成績卻總是提高不上去,心思也總是放不到學習上來。這裡就存在一個與孩子溝通,怎樣幫助孩子的問題。

上初中以後,就會發現學生的成績開始下降,(其實是名次下降),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不夠,和家長衝突開始增加。

進入初中後,會有一個摸底測試,半期考試後,會有一個家長會。在這樣的家長會上,老師會舉出一些好學生的例子,大部分家長開始鬱悶。

初一下學期開始,學生的成績還會滑落,家長會要求家長配合,督促學生學習。比較嚴重的還會訓斥,責備家長。大概初一下學期,大部分家長會進入臨戰狀態,開始全力配合學生學習。

初中生這個時候,表現出來幾種情況,學習很好的,會經常關起門來,不讓家長參與,學習差的就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勁頭,總而言之家長和學生的關係就是一個“僵”字而已。初中生的家長開始感覺不像小學那樣,對子女的功課有輔導的把握,很多題目已經不會做了,這個時候,會去找資料來複習。老師會要求家長和學生練習背誦了,英語口語了,聽寫了等等。

到了初二以後,學生的成績名次基本就保持不變了。那些感覺名次不理想的,就會心中憂慮,言語之間會流露出來,引起學生更大的反感。有的家長會把家裡的電腦收了,不讓子女用。好一點的,會只把網絡斷掉,引發更大的對立。家長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有錢的家長會把子女送到老師那裡補習。

到了初三,大部分子女就和家長形成對陣的架勢,關係相當緊張,家長形同任勞任怨的奴隸。這個時候,家長對於子女的學習已經起不到任何實質的作用,但是老師仍然會喋喋不休地要求學生家長做這做那。直到中考結束,噩夢終於告一段落。

如何破解這樣的困局,與孩子良好溝通,促進他學習的目的呢?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

那麼你就要重點培養子女的學習作風,培養學習的認真程度。毛主席說過的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一個學習中等,但是學習穩健的學生,往往在最後關頭,能夠衝出去,成為一匹黑馬。

這樣的學生,最忌諱家長一直讓他趕超別人。同時這樣的學生,往往還有些特長,也要積極鼓勵。一個有突出優勢,其他方面都能達到中等的人,是最有競爭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經驗分享

小河:我原來在初中時候成績中等,當時我給自己定位的是一般高中,或者是錄取分數比較低的職校。可是老師有一天竟然很肯定地對我說:“我相信你一定能進重點中學的。”

我當時一下子傻了:按照我這個成績,怎麼可能進重點中學呢?但是班主任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我一起分析了現在的學習狀況,告訴我不足在哪裡,優勢在哪裡,他對我說:“這段時間,你只要努努力,把薄弱環節補上來,上重點中學肯定沒問題。”

從那天起我信心倍增,覺得每天覆習起來都充滿了動力,我主動找到各個科目的老師,請教不懂的問題,多做多練,多看多聽,模擬考我就進步了不少,結果中考的時候,我發揮正常,以470分的總分考入了一所很不錯的區重點高中。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一般,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

那你要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卻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寵兒。在這個環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味地逼迫,會讓他越來越差。和子女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會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對立面。

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要找出他適應的那些方面,加以鼓勵,冷處理那些不適應的地方。不能用批評的方法,不能讓孩子有放棄心理。處在鼓勵下的學生,往往會逐漸往上走。

經驗分享

小政:我的英語成績一直提高不了,當時我作了個決定,放棄英語複習,把精力都放在還比較在行的語文和數學上,以為能以這兩門成績來拉動“總產量”。但是後來被班主任注意到了,他告訴我,放棄其中的一門其實就等於放棄了整場考試。因為有可能你放棄的那一門科目,多多用心的話,就會提高很多。後來我抓緊了英語複習,把基礎知識一一補上。結果中考成績一出來,考得還不錯,進入了高中。

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中考複習中放棄任何一門都是不應該的。要知道,中考畢竟不是選拔性考試,題目基本上都是基礎性的。畢竟“弱項”上升空間很大,而且一旦這門課補上來了,對其它學科同樣有促進作用,“最差的一門課都能有進步,其它的也一定行了”。如果輕易放棄某一門科目,損失和代價一定會很大。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績名次像過山車一般不穩定。

這樣的學生肯定不是學習努力的學生了。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給他樹立標杆,跟他說,誰誰誰怎麼樣,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麼人的。要求他追,反而會加大他的挫折感。

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他平和的心態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觀點,儘量找出他的特長,爭取在一個地方取得超過其他同學的突破。

不要牢騷,不要埋怨,學習部分重點、掌握基礎知識,穩定住成績。如果請家教,也不要做難題,能夠把基礎知識和作業題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勵。

經驗分享

4.如果你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已經名列前茅。

那麼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學習上過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經是坐上了順風船。再用力,結果往往會欲速則不達,你需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

很多學習相當優秀的學生,經不起一場考試的失敗。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學習再怎麼好,也不見得場場必贏。我有一個大學的同學,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右胳膊就不能動彈。神經出現問題。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試考不好的後遺症。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鼓勵和學習中等的同學交流。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來往,其實這是個誤區,那些學習中等的同學,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長處。我們國家已經處在一個轉型期了。單純靠學習成績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也不能保證她或他將來的人生幸福。重點培養穩定隨和的心態,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經驗分享

小志:初中時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5名,考上市重點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但是我在中考之前特別忙,一方面要準備複習迎考,另一方面又進入了學校“推優生”的行列,而且那段時間我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參加了區裡、市裡的各種競賽,包括作文、英語、物理競賽,每天的計劃表都排得滿滿的。

為了準備競賽,我得在複習時抽出很多時間,每天都要溫習到深夜,那真叫“連軸轉”。漸漸地我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壓力很大,身體也很疲倦,模擬考臨近的時候,我已經沒有精力甚至一度出現了“厭考情緒”!

1.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13歲至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

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為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為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競爭環境。

2.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一味訓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他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面子,今後怎麼在同學面前抬頭,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裡。

此外,孩子為了維護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通過學習成績說話。所以,父母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3.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初中後,很多孩子不再願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去做。這時,父母要自願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要儘可能給孩子創造自我展現的平臺。很多父母總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極為不利。

曾有過一則報道,一個13歲的天才兒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學,可是他無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無法與其他同學相處,入學不久就被退學了。原來,他過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媽媽打理,就連學習也是媽媽跟著一起學、學完後再教給他的。

1.對孩子表達你無條件的愛

自孩子小時,即讓孩子很清楚地瞭解到你是關心他的,是願意接納他的。

2.溝通的問題不要太空洞,最好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譬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也別常用,“為什麼?”因為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著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比如,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

3.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身體語言的重要

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5.不要取笑孩子的任何問題

不管孩子跟你說什麼,千萬別笑他。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溝通中的最好潤滑劑,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瞭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

6.真正地去“聽”你的孩子講話

有時當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時,女兒在想跟媽媽說些什麼時,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著,有時會打斷她,反而請她幫忙擺桌吃飯,但從未停下來,專心去“聽”她想說的話,除非她說的話,真是什麼天大的好消息(不過,這種機率低於百分之一)。專家也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停下手邊所做的,但你可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時間,比如:“好,等我把飯菜擺好。”或是“再給我十分鐘。”

當然,最好是立即去“聽”孩子要說的。因為,你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他們後,他們便會慢慢地失去了“告訴你”的興趣。另外,在“聽”時,最好做目光接觸,要孩子曉得你是真的願意聽。很多時候,孩子中不過想說你覺得不太要緊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重要的。如果你不去拒絕他們,當他們真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然地來找你談了。


如願高考諮詢


應該分孩子的情況而論,如果孩子學習習慣好,學習自覺又會安排自己的學習,家長沒有不要陪讀,對於學習習慣不好,磨磨蹭蹭,分心的事太多,這樣的學生應該有家長陪讀,主要規範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過,希望家長不要總是陪讀,孩子情況好轉後陪讀可以結束,否則家長精力也達不到;陪讀的家長不要打擾孩子學習,孩子出現問題提醒一句就可以了,學生學習的思路不要打斷,這樣效率更差。陪讀時,對當天的情況每天總結一至兩次最好。

孩子是需要鼓勵的,孩子有好轉要及時鼓勵,有問題應該及時糾正。


一箇中學教師


需不需要得根據家庭和學生個人來分析咯。如果學生自主性獨立性比較強那沒有必要家長陪讀,住校就足夠了。那如果家庭要求較高,且學生自主能力比較差,那就陪讀咯,建議陪讀的過程中鍛鍊其自主學習與生活的能力,要不然高中大學還得陪讀。


文西文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過去初高中階段在外地讀書,全部是住校。沒有陪讀說法,也沒有陪讀做法。近十幾年培讀越演越烈,成為了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家長放心不下孩子,包括安全,生活,學習多方面。二是有些學校根本不提供食宿,屬走讀學校。還有一些如毛坦中學,可能學校即使有食宿,也根本無法安排如此大軍。個人觀點,如果學校提供食宿,中學生完全可以住校。孩子早一此從家庭中獨立出來,過集體生活,溶入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早一些放飛,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吉祥如意170587193


看情況吧,如果孩子的學習很不穩定,又沒有人可以很好的安撫或者幫助他,家長的陪伴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沒有特別情況,完全沒有必要陪讀,一般學生可以承受的,你的孩子也應該學會面對。


費羅教育悟


這得根據學生的自律能力定。

對於自律能力強,而又好學的學生,家長無需陪讀,只要定期不定期關注一下學習和生活動向以及在校表現即可。

但如果孩子自律能力較差,比如起床都需要別人叫,學習也得靠家長督促,貪玩又不上進的,就需要家長陪讀。


老春開聊


首先感謝邀請,其次初中都己經十二、三歲了可以自己去上學了,除了特殊情況比如說是學校離家太遠,或者是不在本地上學的(這種情況很少見,一般都不會離得太遠)只有這種情況才會陪讀,不過本人還是建議讓孩子自己上下學,這樣才能陪養孩子的獨立性。


Rain艾默


初中生處在特殊的青春期,需要特別關注。不是陪不陪的問題,就好比一個小孩子剛剛要會走路,你可以不扶但是必須特別關注,比他不會走路時更加關注。

不要等孩子出問題了再去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