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的最古老運河之一:廣西靈渠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接著,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儘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此項艱鉅的任務,交由監察御史史祿和3位石匠擔綱。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發揮著功用。

古人感佩於史祿開鑿靈渠居功至偉,稱讚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興安縣也留下了為紀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將軍墓”。歷3年艱辛,這條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科學技術偉大成就的人工運河,終於鑿成通航。

鏵堤為靈渠的樞紐工程,是在湘江內修建的一座滾水低壩,有大小天平石堤與其相連,形成“人”字形。北面為大天平,長約360米、寬約10米。南面為小天平,長約120米寬約4.5米。石堤頂部用青石平砌,石與石之間開斧形槽口,用鐵碼子扣緊。石堤外部呈斜坡形,用長片石鱗次嵌砌,通稱“魚鱗石”。大小天平分別與南北渠岸相連,起著蓄水排洪的作用。

靈渠一些地段灘陡、流急、水淺,航行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水流較急或渠水較淺的地方,設立了陡門,把渠道劃分成若干段,裝上閘門,打開兩段之間的閘門,兩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於船隻航行。靈渠最多時有陡門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稱。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的專家到靈渠考察,稱讚“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這座大壩之所以成為歷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滾水壩,關鍵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將松木縱橫交錯排叉式的夯實插放在壩底,其四圍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形成整體。2000多年來任憑洪水沖刷,大壩巍然屹立。內中奧秘,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維修大壩時才發現。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閩中郡,使秦朝郡級建置達到40個,形成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在傑出的水利家史祿的領導下,秦朝軍士和當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艱苦勞動,劈山削崖,築堤開渠,把湘水引入灕江,終於修成了這條運河。這條運河成了打開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