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上兩週和大家分享了帶小D去看小豬佩奇兒童劇的情況,->《

小豬佩奇來巡演啦|小小孩的第一次追星記(附我家看劇禮儀手冊)》,留言裡有蠻多一部分朋友在問,說有些文章在說《小豬佩奇》這個動畫片不好,孩子看了就學豬叫、踩泥坑、佩奇還很自私霸道,想聽聽我的想法,也希望我可以推薦一些其他適合學齡前孩子看的動畫片。

這個話題我會分兩篇文章寫,今天先談談我對《小豬佩奇》動畫片的看法,之後再和大家推薦我覺得好的動畫片。

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小豬佩奇》會不會教壞孩子呢?

小D看的第一部動畫片就是《小豬佩奇》,的確,剛看完這部動畫片以後,小D有一段時間見人打招呼都是學恐龍叫,Roar~~~,有時話說完自己會在最後加上幾句豬叫聲,然後還很得意的樣子,自己特別開心。然後,下雨天踩水塘是她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她至今還是堅持叫“水塘”為“泥坑”。

如果這是大家定義的“教壞”孩子,那小D的確被教壞的。但當時我壓根都沒往心裡去,那天看到大家留言時,仔細回想才發現小D的確是受到影響的。

但與此同時,我也想到了,小D也經常會把“謝謝你”、“請你把XX給我看一下”;“這實在是太好了”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這幾句都是動畫片裡的高頻句子);每次玩“泥坑”(水塘)之前,她都會自言自語說,“等一下,讓我看看是否安全”(這是喬治跳泥坑前,佩奇對他說的話)。

這就是這個年齡孩子的狀態,他們如果喜歡一個人,就樂衷於模仿這個人。小豬佩奇不完美,但很真實,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帶著孩子們一起去探索體驗生活。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小D很喜歡的原因吧,即使到現在,看過其他動畫片的小D,還是時不時會要求看《小豬佩奇》,然後還是會像第一次那樣,跟著動畫片“咯咯”傻笑。

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家長的解讀是孩子看待世界的眼睛

仔細想想,孩子以後接觸的世界真的就是我們希望的那樣理想的、完美的嗎?肯定不可能的,即使沒有小豬佩奇,接下來孩子也會遇到那個我們眼中的“壞”孩子、“皮大王”,也許孩子也會覺得很酷,想模仿,不是嗎?

如果早一點想清楚這點,也許這部動畫片就是我們和孩子的起點,遇到那些不完全正確的人或事,我們可以怎麼應對?對我來說,父母的解讀是孩子看待世界的眼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兒科協會會建議,2歲後如果孩子開始看視頻,除了選擇合適的內容,控制觀看時間外,父母要陪同孩子觀看,講解這些內容。

就拿踩泥坑這件事來說,我一直覺得小孩子喜歡玩水天經地義,當時我記得和小D看完那集後,我們就有過這樣的對話:

“佩奇踩泥坑真的太有趣了”

“是的呢,泥坑~哼哼哼”(小D馬上站起來,模仿地蹦了起來)

“踩泥坑時需要穿什麼啊?”

“雨靴!”

“是的,我們踩泥坑時,需要穿上雨靴”

之後,小D每次下雨踩水塘時,自己也會又這份自覺性,有好幾次她都走到了水塘旁,自己會低頭看,然後自言自語說,“啊,我差點忘記了,我沒穿雨靴~”(我知道她是在模仿動畫片,每次說完這句臺詞,自己就開心地笑了)。

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還有一次,我們看到佩奇不帶弟弟喬治玩,嫌棄弟弟太小了而把弟弟弄哭了,我們就聊了一下:

“喬治怎麼啦?”

“喬治哭了”

“為什麼哭呢?”

“因為佩奇不肯和他玩,他很難過”

“是哦,如果我是喬治也會很難過”

“媽媽,我會和你一起玩的”

“嗯,謝謝你。不過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和誰一起玩的。但我們做一些事,讓別人感覺儘快高興起來。。。比如?”

“擁抱一個!”

你看,其實孩子自己是有判斷的,這些不僅僅來源於動畫片本身,更是來自於我們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我們和孩子一起談論動畫片,只不過再次強化或者肯定我們之前告訴過他們的規範而已。

如果說,我之前告訴小D的都是我自認為“正確”的事,那動畫片的引入就好比小D開始接觸這個社會的第一步,它開始讓小D看到了“多樣性”,也開始提醒我要讓小D開始理解,哪些是“正確”的事情;哪些是“可容忍”的事情(比如跳泥坑這件事,前提在穿上雨靴後);哪些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如果一個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就能不斷不斷去思考這三大類問題,我想對她一生都會受益的吧。她可以有個更加多元的價值觀去包容不同,她對於“誘惑”可以有更加獨立的批判思維。

而更關鍵的是,她始終會明白父母永遠是有原則的包容和接納,不是“反正媽媽不會同意的,我不告訴她”;而是“我沒想明白,但我知道可以和媽媽去聊聊”。

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對了,估計你們肯定會好奇,小D見人打招呼學恐龍叫和說話里加幾句豬叫的情況怎樣了?其實這太符合3歲孩子的天性了,她覺得新奇好玩就要不斷模仿,如果這時我們給予過多關注(否定和制止也是關注),就會強化她的這個行為。我當時就是淡化處理,不評價不制止。

之後就發生了一件事,她早上在電梯裡遇到了鄰居的奶奶,她對著奶奶說,“早上好”,之後就習慣性地加上了豬叫。那位老奶奶很嚴肅地對小D說,“你是小豬嗎?幹嘛學豬叫”,本來興高採的小D似乎被這句話弄焉了。

我當場沒有說話,自己一如既往地和奶奶說早上好,說再見。出了電梯門後,我把小D拉到了大堂的沙發上,把剛剛的事情和她覆盤了一下,最後我裝作特別誇張的樣子和她說,“哦,天啊,她竟然不知道小豬佩奇!小豬都是這麼說話的呀,哼哼哼~~”,我也學了三聲豬叫。

小D被我最後的神態表情逗樂了,然後一本正經地和我說,“媽媽,我們不是小豬,你是媽媽,我是Dorothy”,

就那次以後她慢慢戒掉了學豬叫的習慣:)

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做父母這件事上,我一直是認慫的,我真心知道自己的“無能”,幫不了也管不了小D一輩子,所以我現在做的所有一切的出發點只有一個,以後我不在她身邊了,她能否具備能力自己處理?

試著一點一點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個真實的世界,可控範圍內給予一些不那麼好的,這就好比接種“社會的疫苗”,

當下也許有點痛,但好在我們現在還能陪著他們,去度過“副作用”階段。

對待一部動畫片的態度,其實折射的還是我們父母自己的心態,我們是否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我們是否相信父母的影響能力,我們是否願意讓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

大J叨叨叨

最近發生了幾次起身後眼前發黑犯暈的情況,週末去看了一下醫生,然後發了一條消息在微博上,沒想到挺多人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今天就把這張圖貼出來,提醒大家一下。

起身後眼前發黑,也有可能是貧血或者低血糖,因為我剛剛體檢過,這兩個已經排除了。而我平時的靜態血壓一直是90/60,所以才被認為是低血壓導致的,醫生告訴我的方法在圖裡,就不重複了。我們大家都照顧好身體哈~

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又學豬叫又踩泥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看?

1、電子產品

  • 解讀|美國兒科學會放寬看視頻的年齡限制,這是大赦令?

  • 喬布斯限制孩子使用Ipad,過早看視頻的危害你真的知道嗎?

  • 嫌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沒有保護好他們脆弱的專注力

2、讓孩子具備能力

  • 真正愛孩子的方式,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家長每天問一遍

  • 每個孩子天生是雄獅,卻被我們最終養成了小貓

  • 請不要做卑微的父母,把孩子越養越小

3、多元價值觀

  • 想培養與眾不同的孩子,請先教會孩子接納不同

  • 擋不住別人說你的嘴,但可以在心裡織一張有力量的網

  • 為啥害怕女兒被誇漂亮?我們真正應該警惕的是這個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