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有一部電視劇《大秦帝國》收視率不錯,這部劇雖然表現的是戰國征戰時的場面,但那個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自由開放的年代。對於大秦帝國的崛起,它有細緻入微的描述。準確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到以連橫破合縱,以遠交近攻的方式,來完成一統六國的大業。這是《大秦帝國》特別清晰的脈絡。那我就來給大家說說大秦帝國的崛起,它的奧妙到底是什麼。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戰國初期,秦國沒有優勢,它在七國當中論國力,比不上齊國和楚國。是什麼契機,秦國開始轉變呢。這就得說秦孝公繼位之後,展開了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叫商鞅變法。商鞅原本名字叫衛鞅,他想大展宏圖,當時就感覺秦國有稱霸的野心,因此來到了秦國,然後把治國的宏韜偉略跟秦孝公說,秦孝公覺得非常好,就讓商鞅開始了變法。

商鞅為了變法,想了很多辦法。首先商鞅知道秦國推行什麼政策經常朝令夕改,老百姓都不敢信了。怎麼辦,那就得建立信用,怎麼建立呢?他想了一個辦法叫徙木為信,拿這事來立誠信。他在秦國城南門擱一個非常大的木頭,然後懸賞,說誰能把這木頭從南門給我挪到北門去,賞十金。老百姓圍著木頭湊熱鬧說只要搬走就給十金,不可能。結果沒人上,這時候商鞅加碼,若有人把這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的五十金。果然,重賞之下有勇夫。有個大個子搬起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得到了那五十金。這時候老百姓一下子就炸開了鍋。看來這下是動真格的了,接下來商鞅推行什麼法律都好使了。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當時的變法核心是以農為基礎,以戰略為目標。就是強盛秦國的農業,來充實秦國的國力,最終的目標是打仗,要吞併六國。所以他當時很多的改革就是針對過去的弊習。首先以軍功定爵位,第二廢井田開阡陌。這時候他的政策是重農抑商,在農業為主的時代可以極大程度的強盛國力。所以秦國是從商鞅變法時開始真正迎來了一個大發展。

當然,得到老百姓的擁護是不夠的,秦國貴族很反對這個變法,因為觸動了他們的利益。無論是土地改革還是說軍功,都把貴族的利益分開了,再加上商鞅本人為了推行政令,有的時候做的稍微過了點兒。比方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因為周禮規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結果秦孝公他兒子秦惠文王真犯錯了,這不能殺,也不能動刑。商鞅說這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把秦惠文王老師一通處罰。所以商鞅這麼一弄,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者。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後來,秦孝公死了,秦惠文王登基,他的那老師,第一個告商鞅要謀反。秦惠文王就把商鞅給殺了,五馬分屍車裂之刑。其實秦惠文王不僅僅是感情上恨這個商鞅,他有現實考量,就是觸動貴族利益,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動搖了秦王統治的根基,那麼這些人不敢對王權發怒,卻對商鞅恨透了,所以這時候殺了商鞅,能緩和這些貴族的矛盾,作為秦惠文王來說犧牲一個人能獲得這麼多好處值當。再說秦惠文王沒有停止商鞅那些改革,反正我已經繼續執行了,你本人的存在意義就不大了。

其實這一點,古往今來真是莫不如此。秦國一點點強大起來了,可秦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不太平了,接下來這六個國家想個辦法合作,然後秦國為了打破這局面,就用連橫破之。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合縱的概念是蘇秦提出來的,他發現秦國太強盛,弄得其他國家都害怕,要想不怕秦國,就得把這六個國家合到一塊來。它們合到一塊,在地圖上它們是縱向的,所以叫合縱。秦國不敢輕易動兵,得想辦法打破這局面。因此後來出了一個張儀,幫秦國攛奪這個國家那個國家,然後你想保安全,你跟秦國一塊結盟不就安全了嗎,所以這就叫連橫。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後來連橫把合縱破的是一塌糊塗。因為六國的利益不一致,互相之間有矛盾。很難長久的穩定下去。後來秦國又接收了一個謀臣范雎。范雎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謀略叫遠交近攻,離的遠的國家可以結交下來,暫時沒有利害衝突,保證讓它不成為你的對立面,然後離的近的要打也方便。再者說,往遠了打先得經過韓趙魏,都還沒攻下來,它成為你後顧之憂,容易抄你後路。所以這遠交近攻,給當時的秦國最後一統六國,在戰略上確定了一個偉大的戰略方向。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縱·橫古今

所以我們說的商鞅變法,內部改革,外部以連橫破合縱,最後遠交近攻。一直到今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現在無論說改革還是面對複雜的國際局面。其實當初大秦帝國這些謀略,對於現在的中國應對錯綜複雜的世界局面,依然具備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