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認爲是滿清奠定了中國的領土?

Dannysir1


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一說起清朝,滿臉的不屑和鄙視,說清朝奠定中國的領土,更是一臉不爽。他們的理由是:

1)新疆是前60年西漢在輪臺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新疆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757年乾隆皇帝消滅準噶爾收復新疆和1876年左宗棠收復新疆都沒有意義;

2)西藏是1248年蒙蕃“涼州會盟”,標誌著西藏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以及乾隆時期福康安擊敗廓爾喀入侵維護西藏完整都沒有意義;

3)東北地區是725年唐朝在東北設置黑水都督府,標誌著東北地區正式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689年清朝兩次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東北邊界的行動沒有意義;

4)寶島地區是1292年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置澎湖巡檢司,標誌著寶島正式納入中華版圖,所以1683年清朝平定鄭氏集團,收復寶島就沒有意義!

這樣看起來,清朝都是撿了現成的,那所謂的清朝和蒙古的百年戰爭,和沙俄的領土爭奪,都成了徒勞的無用功!

很顯然這種言論是不負責任的。

然後,他們又拋出一個觀點,即: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都是解放軍叔叔打下來的,和清朝沒有任何關係!

這聽著很有道理,實質是典型的強詞奪理!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國的領土?“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清朝面臨的國際環境不同以往

在明朝以前,西伯利亞地區是真正意義上的白地。

也就是說,這裡除了中原王朝,不存在其他的領土競爭者。

所以理論上說,唐朝和元朝的北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北界可以向北無限大。

而根據學者郭沫若等的考證,遊牧民族最北界,應在北緯58度附近,在往北就是廣袤的凍土冰原區,難以生存。

但即便如此,這裡也沒有人競爭,說直白點,中原王朝想要就要,不想要就扔。

但是明朝中期以後,沙俄自歐洲來,很快鯨吞西伯利亞。

而明朝後期,北部邊界在長城,東北邊界到鐵嶺、開原一帶。這意味著,如果明朝繼續存在,那麼長城以北的東北和蒙古地區,將盡為沙俄所有,因為蒙古難以抵擋沙俄。

所以清朝鞏固北部邊疆的舉措,本質上是和沙俄爭奪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地區。《尼布楚條約》標誌著清朝開始具有了現代國家的意識,這和明朝以前的以烽燧為邊界的古代國家意識完全不同。

試想,如果沒有清朝,任由沙俄徹底佔據蒙古,形成沙俄領土的既定事實,即使解放軍叔叔戰鬥力再強,也不能侵入別國的領地。

所以沒有清朝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邊界條約的界定,就沒有中國北部疆域的今天。

2、清朝的疆域鞏固措施更有成效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這決定了它在鞏固邊疆問題上比漢人王朝有更多的選擇和手腕。

首先,不斷髮動戰爭,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收復新疆,這標誌著從唐朝中期以來,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1000多年的新疆重新納入版圖。

一塊新土地形成領土既定事實需要多長時間?美國只用了不到300年。

清朝通過和沙俄的戰爭,確立了東北地區主權,通過和準噶爾的戰爭,得到了西藏、青海以及新疆。

在準噶爾和沙俄的壓力下,康熙舉行“多倫會盟”,標誌著漠北喀爾喀蒙古正式臣服於清朝。

清朝在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消除了草原遊牧民族的威脅,在青藏地區鞏固達賴班禪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後又有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中原對青藏的控制。

為了鞏固和少數民族關係,清朝皇帝除了是蒙古大汗,在承德建立外八廟溝通聯繫之外,還在木蘭圍場舉行秋狩制度,加強練兵和加深和少數民族聯繫。

在西南地區,雖然從明朝開始就開始了“改土歸流”,但是,真正完成改土歸流的,是清朝時期。除此之外,清朝末期還在西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意味著中央真正實現了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西南地區正式納入清朝版圖。

另外,在清朝晚期,開始在邊疆設置行省。1884年,新疆建省,1885年,寶島建省。

正是因為清朝的一系列舉措,到辛亥革命前,清朝仍統治著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很多人說清朝滅亡時只剩下紫禁城,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滿清奠定的不僅僅是中國的領土,還有中國的民族意識、民族自覺等現代政治的核心要素。

因為現代社會不是中國傳統的朝貢秩序,而是在西方文明主導下的民族國家政治秩序。滿清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中國,參與現如今民族國家政治秩序的形成的過程,對中國現階段出現在國際政治場合中的很多政治倫理都有著奠基的作用。

民族國家的概念,是歐洲在19及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的稱謂,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這是歐洲幾千年來不斷戰爭,民族矛盾無以解決的無奈的情形下,做出的政治妥協。歐洲現在的政治版圖破碎,就與這樣的政治倫理有關。

(歐洲國家在17世紀就形成了民族君主國)

歐洲人說到國家,一般都暗含著民族概念,以一種非彼即此的二分法來確定自己的陣營和採取的立場,這是一種博弈的心理暗示。而中國的“國家概念”形成的比較晚,在歷史上數千年來都是一個文化概念,這與中國歷史的演進息息相關。

在周王朝“以德配天”,佔據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後,大肆分封,建立了聯邦政體。達到封國後,面對這數量超出自己人很多的野人(未開化的四夷部落),周人建設了城池,形成了國野之別。在當時的語境中,“中國”稱謂自此而始,其原本含義是“國中之人”,即“城裡人”,“中國”是有著人煙阜盛,文化繁榮之地,“中國”一詞從一出現就是和文化聯繫起來,這種趨勢不斷得到加強、延伸。

西周末年,遭遇了一場堪比後世“靖康之恥”的犬戎攻破鎬京的事件,蠻族的活動範圍到達了中原一帶,東周王朝和春秋早期的幾個諸侯國都沒有辦法攻滅這些深嵌在華夏勢力範圍的蠻族。在這樣的生存壓力下,諸夏國家逐漸形成了民族認同,“中國”一詞也包括了種族的意思。“中國有文章光華禮義之大”,凡是文化上達到這個標準者,即為中國;文化既不斷進步,中國的地域範圍於是不斷放大,中國的成員也不斷增多。秦、楚、吳、越都是邊緣民族,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主動認同中華始祖,以此來謀取中原諸夏國家的認同以及在爭霸戰爭搶奪話語權。

(在蠻族的衝擊下華夏形成民族自覺意識)

韓愈《原道》中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夷夏的劃分全以行事是否符合仁義道德為進退,夷狄有德者可進而為中國,諸夏無德者則退而為夷狄。因此,“中國”的精神內核是一種文化的大同理想,和而不同的文化盛世。

這樣的一個“中國”,與現代社會的民族國家的政治屬性有很大不同。在傳統的朝貢秩序裡,中央王朝以一朝一姓以示華夏傳承,是為正統所在。然而歐洲人不懂這一套啊,他哪裡能夠區分清朝與“CHINA”之間的關係?他們要與一個民族國家政治實體來談判,要商定商務條款,要劃定邊界,大清王朝於是就在這一事件代表了“CHINA”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那麼,清朝與中國的關係如何?

《白虎通德論》說,“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制天下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己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已著,欲顯揚己於天下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因此,中國的各朝代名,實際上只是中央王朝的“美號”而已,道統和法統依然還是那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

到了明清易鼎,滿洲以東胡異族入主中國,在當時士人看來,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大好河山淪於異族,生民困於水火,全民族遭受到了一場空前的浩劫,這正是“亡天下”的表徵。民族意識逐漸由宗親思想昇華而出,民族精神開始覺醒,以及文化的傳播和族際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概念中的民族性開始顯現出來了。

雍正皇帝曾說“中國之一統於秦,塞外之一統於元,而極盛於我朝”,炫耀自己擴大了“中國”的地域範圍,表明了其對“中國”一詞的超越民族和朝代的認同。

(清王朝疆域圖)

到了滿清封建王朝末世,面臨空前危機,如何走出朝代更替老路自然就擺著了救亡圖存的知識分子面前,“中國”概念被挖掘和廣泛使用顯然具有強大號召力和啟發性。因此,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說“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

這一句話,論證了“我大清”與“中國”的關係,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的眼中,此為全民性的“中國”,是國內民族利益合為一體之後的更高的認同。中國作為我們共同的明確的身份面前,人們沒有理由再作為旁觀者,在千年的文化薰陶和潛移默化下成就了這種中國式的民族主義。中國近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屬性及內涵在風雨飄搖的封建末世被建立起來,成為中國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旗幟。

清王朝處在“中國”式的民族主義形成關鍵時期,通過當時的國際社會通行的法律法規,確定了現代中國的地理邊界和民族國家內涵,在退位詔書中,言稱“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法理基礎。

(五族共和奠定了民國版圖)

因此,在西方政治學意義上中國所代表的政治內涵,是在清王朝時期奠定的,其領土範圍也是清王朝用條約的形勢固定下來的;而作為文化傳統下的“天下觀”的中國文化內涵,則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參與了創建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則有著超過“清王朝”的內涵。

但如果以清王朝的開拓之功,並以“嫁妝論”來說明清王朝入主中原奠定中國的領土範圍,是一種以靜止的眼光看待動態的歷史問題。且說晚清時期面臨的亡國滅種的危機,難道不是封建末世時中國民族英雄救亡圖存以應對的嗎?單純以版圖而論,而不涉及中國的文化內涵的演進,是把歷史視為一種無主體的偶然結果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中國本是一個文化的大同理想,在中國實力恢復之後,東方的政治倫理再一次發揮作用,傳統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才會再一次迴歸。


而知而行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感謝滿清,雖然滿清割讓了150多萬的平方公里的領土,但華夏領土的大的基本領土還在,尤其是新疆和西藏的有效控制。是對華夏最大的貢獻惡,因為在明朝晚期,明朝中央政府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這兩個地方的有效掌控。如果繼續下去,再有外來干涉的話,新疆和西藏的完全有可能脫離。明代晚期對於西藏,新疆實際都是依附關係,而在東北遼寧以外是沒有直接統治過。而滿清則是駐軍,有駐疆和駐藏大臣。有著最高權力和控制權。

如果沒有滿清,西藏、新疆、蒙古、東北三省在明朝的時候。是完全有被分割出去的危險。在明代晚期這些地區沒有在大明的有效控制之下。也就是說,明代擁有這些地區只是名義上的,而滿清則是實際控制,完全是兩個概念。滿清從建國一直到道光年間,國土基本上都是一直在擴張。而明代自朱棣死後國土面積就在萎縮。應該說,如果沒有滿清,我們現在的領土大概現在的三分之二,絕不可能在俄羅斯、加拿大之後位居世界第三。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感謝滿清。

滿清全盛時期國土面積是1300萬平方公里,在滿清中期之前,我們並沒有領土邊際的概念,但明代的領土應該和滿清差不多,但最後明代卻是逐步喪失了控制權。 在明代西南地區完全處於土司的實際控制中,是滿清進行改土歸流,將西南一帶納入中央政府控制之下。而滿清朝通過盟旗制度和聯姻方式限制和有效地了蒙古,所以在滿清時代蒙很平靜,而有明一代,蒙古則幾乎年年叛亂。完全不在明代控制之下。《尼布楚條約》是滿清的第一個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功國家邊境條約,應該說,從那天起國家中國正式誕生!具有政治屬性的國家正式確定。

可以說,滿清一朝基本確定我國現有疆域上,起到了決定性重要的作用。當然也不能把所有的功勞都記在它身上。


清水空流


我上高中時歷史課本的確有類似的這麼一句話,大部分85後和90後應該都用過這個版本的歷史書。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第一、歷朝歷代的疆域版圖都不穩定,對周邊,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和管理也不夠深入,多用的是羈縻統治區,就是中央政府不設正式的行政管理機構,委任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這些區域,有的甚至都沒有駐軍。比如,奴兒干都司(大概今天黑龍江省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明初設有正式管理機構的 ,有駐軍, 但1434年被撤掉了。

明前期版圖——宣德八年(1443年),此時,明朝的正式行政區(中央直接領導的)只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中期以後,土木堡之戰讓明朝對蒙古的邊界線後退,再加上失去河套地區,女真人不斷鬧獨立,面積開始縮小

清前期中國地圖(從17世紀中後期到1840年鴉片戰爭基本變化不大),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形狀,還是清地圖跟咱們現在的版圖最為匹配。

拿中國東北舉例來說,明朝對東北的管理基本是派員巡查、徵收當地民族貢賦和軍事駐防,女真人自治權很大,而且也有自己的武裝,與中央政權比較疏遠;但是從清開始,東北作為龍興之地被融入了中央政治生活當中,清末東北建省以及移民實邊(闖關東)改變了東三省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最終使其成為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居住區,進而成為中國穩定疆域的一部分。

再看西藏地區,明朝對西藏的統治更多是在名義上的。明朝取代元朝之後,繼承了對西藏的統治權,然而很遺憾的是,儘管明朝政府也採取許多措施比如封法王,建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僧官制度加強對西藏的統治,但西藏對大明來說鞭長莫及,所以明朝始終沒有能夠在西藏正式駐軍。在共同的喇叭教信仰下,西藏的活佛甚至公開和大明的敵人——韃靼首領眉來眼去,互贈稱號。

清朝直接設立了駐藏大臣,有正式的行政機構和駐軍,更重要的是確定了金瓶掣籤,這樣,無論是達賴還是班禪,藏傳佛教大活佛的轉世靈童須經金瓶掣籤認定,也就是說,必須是經過中央政府的批准,活佛才是官版的,否則是山寨貨。活佛六世班禪甚至還特意來北京朝見了乾隆皇帝。

後來的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咱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是這一政策的繼承者,活佛的最終批准權一直屬於中央政府。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六世班禪帶著一支兩三千人的“祝壽團”來到了承德避暑山莊,朝見了乾隆皇帝(畫上的乾隆太年輕了???應該是個老頭頭才對)。與班禪一見面,乾隆就用一口藏語跟他打招呼,可見統戰工作做得多到位。

第二、中國民族國家形成的較晚,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是在國家面臨滅亡,被列強肢解的危急形勢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千年以來,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響,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普遍沒有明確的民族主義(反清復明不算,之後的孫中山的驅逐韃虜也過於偏頗),也沒有國際領土邊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國家的概念,包括中國這個詞,雖然很早出現,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並未出現當今的含義。比如辛亥革命以後,不少漢人以為是反清復明了,或者認為“共和國”就是像“大清”、“大明”一樣,只是另一個王朝的稱號,領導人上臺執政就是“做龍庭”。

事實上,客觀的看,是二戰奠定了當今世界各國的疆域版圖,中國也不例外。美英蘇三個老頭頭的三個條約——《雅爾塔協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重新劃分了世界秩序。比如悲催的德國,領土從戰前53萬平方公里給割成了35萬,連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首都格尼斯堡都被割給了蘇聯,現在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賽場之一——加里寧格勒;蘇聯沒有歸還在二戰期間和德國一起瓜分的波蘭領土,而是將原屬戰敗德國的11萬平方公里劃給了波蘭,讓波蘭版圖像一塊浮冰一樣,被蘇聯向西推移了200公里。

這三個老頭把世界版圖劃了一遍,然後自己又成了個組織(聯合國),出臺了一系列法案、條例進行解釋維護,之後的半個多世紀多年,各國基本就是照著這個劃法過的。

所以,當今的中國版圖可以說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寸江山一寸血”,每奪回一寸領土,收回一點權益,都是用中國人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二戰後,聯合國建立,兩級對峙的恐怖制衡,以及核威懾的出現,讓發動侵略戰爭的行為受到嚴厲制約,並將付出巨大代價,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各國的領土主權才有了最基本保障,世界各國的疆域版圖才穩定下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因為這是事實。滿清雖然飽受爭議,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如今的中國版圖的確是滿清時代奠定了基礎。滿清入主中原以後,除了繼承明王朝的內地各省之外,東北、漠北、青藏、西南、西北的領地都是在清朝時代得到了鞏固。


明朝有時候被吹捧的毫無邊際,的確,永樂時代的明帝國版圖超過1100萬平方公里,然而號稱“不割地不賠款”的明帝國到了明末崇禎年代,只剩下了400萬平方公里。滿清入關以後,盛極一時的時候領土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即便晚清喪權辱國,仍舊給後來的民國留下了1100萬平方公里的“秋海棠”。
清朝在晚期,在疆域問題上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整體上,清朝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康熙時代,外蒙古歸附,收復臺灣,平定三藩之亂,以“崇釋以制其生”、“分封以制其力”等方法,使得漠北之患徹底消除;


雍正時代,在西南改土歸流,設立駐藏大臣,對青海、準噶爾用兵,以“金瓶掣籤”等制度加強了對青藏的管理;

乾隆時代,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準噶爾徹底被擊潰,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清朝的版圖達到極盛。




澹奕


因為,清朝奠定了我國的疆域大致界線。我國的領土範圍,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超出過原來清朝的版圖!


清朝版圖:北接西伯利亞,西跨蔥嶺,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嶼。



而且,清朝對於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金瓶掣籤”等政策,保證朝廷對於地方的實力控制權!各地都服從中央統治,不再是鬆散的附屬領土。

清朝沒有統治過的疆土,現在也不屬於我們。清朝以前統治過的疆土,大部分歸我們所有。而我們再也沒有把統治權擴張到,某些不屬於清朝的疆土。


勇戰王聊歷史


他們為什麼這麼認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滿清是奠定了民國領土,而不是中國領土,這中間還是有區別的!

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誰奠定誰領土這麼一說,天下大多數時候都是打下來的。朱元璋打敗元朝,建立了明朝,算是法理上的王朝更替。但不能說是元朝奠定了明朝領土,因為明朝的領土是從元朝手裡一點點奪過來的,奪不過來的就成了外國!

(元朝)

(明朝)

但清朝和國民政府的政權交替卻不一樣,1911年的時候不要說革命黨,就連清政府內部的大臣甚至貴族都知道,這個王朝早晚完蛋。但並不清楚以什麼樣的方式完蛋。

武昌起義後,清王朝在內外壓力下被迫退位。同時,清朝所控制的所有領土也一併交給了國民政府。沒有通過流太多的血就完成了王朝交替,在當時來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清王朝都值得大書特書!應該說,這是一次中國版的光榮革命!所以,國民政府和清政府之間是一種財產繼承關係。

(清朝)

(中華民國)

所以,滿清只是奠定了國民政府的領土而已。


歷史風暴


滿清奠定中國版圖說法,眾說紛紛。中華朝代五千年的歷史,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無比璀璨。歷朝歷代君皇開疆拓土,將中華版圖拓展擴大,得己有今天中華國土。所以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媒體、網絡論壇上大部分人都支持滿清奠定中國版圖說法,究竟是不是呢?本人乃是歷史愛好者,歷史專科生草根平民者。為各位道說詳盡吧!

何謂奠基,奠基乃是開創、創始之意。如果說清朝奠基中國版圖,那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的朝代開疆拓土功績是沒有了嗎?中華版圖是由清朝打下來的?顯然不是。今天中華版圖是歷朝歷代君皇英勇善戰,開疆拓土的,決不是清朝奠基所謂國土。真正奠基中華版圖的是秦始皇,中華國土版圖創始者。

公元221年秦始皇掃六合,滅六國。平嶺南,收兩廣,一統天下。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語言及其制度。奠基現在的中華版圖。歷朝歷代的執政者在原有的國土疆域開疆拓土,並鞏固其疆域。

漢朝將河套地區和西域納入中華版圖。

隋朝將青海地區納入中華版圖。

唐朝將蒙古、東北地區、西伯利亞納入中華版圖。

元朝首次將西藏納入中華版圖,並初現現代版圖框架。

明朝首次將雲南納入中華版圖,收復臺灣。

清朝更迭明朝政權後,鞏固其疆域。收復國土,依法有據,師出有名二收新疆。

清朝乃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滿族誕生地於東北女真族,世代皆受明朝政府的管轄,明朝政府將女真諸族分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叛亂,成立後金。明朝萬曆年間薩爾滸兵敗,標誌著後金崛起。皇太極將後金改為清。

公元1644年,多爾袞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擊敗李自成。同年多爾袞攜幼帝順治入主北京,滅亡明朝,問鼎中原。清朝更迭明朝,屬於正常朝代更迭。清朝更迭明朝,天下一統,秉承漢制,傳承漢文化。在明朝原有疆域收復領土,鞏固其疆域。

所以說:清朝更迭明朝,屬於正常朝代更迭,在原有疆域開疆拓土,並鞏固其疆域。清朝乃是中華朝代的開拓者,並不是奠基中華版圖奠基者。奠基中國版圖的乃是千古一帝秦朝秦始皇。

今天中國版圖,是由秦漢隋唐元明清的朝代開拓的。決不是清朝奠基中華版圖的。

所以說:清朝奠基中國版圖,純屬謬論。





歷史愛好者88


領土其實是一個歷史概念,而且是一個不短在變化的歷史概念,領土只是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除了華夏腹地,就中國的陸路邊界來說,不往前說,晚清民國乃至當下,國界線就不知道被改變了多少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因此,當我們義憤填膺的說這也是我們的那也是我們的,這話也對也不對,對的地方在於一些領土在歷史上某個時期,不管是事實上還是形式裡,的確屬於中國。

不對的地方在於只是靜止的看到了領土曾經屬於我們的一面,而沒有看到變化的一面,這樣說不是要求放棄當下的正義領土,而是要採取合理的措施,保證領土能夠為華夏雖有。

再親再近,親不過三尺領土,李清照說“為賦新詩強說愁”,在領土問題上,可以說無理也要爭三分,更別說有理有據有節,說放棄領土誰是賣國賊。


歷史的說:清朝奠定了中國的領土這話是有道理,但只能說是奠定了現在的領土,而不是以前的,更不會是未來的,只能是會影響未來,領土本就是個“前赴後繼”的概念。

如果沒有清朝鼎盛時期西跨蔥嶺,東臨太平洋,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外興安嶺和庫葉島一帶,南包南海諸島的領土背景,當下中國的領土版圖幾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

當然,現今的版圖與清朝鼎盛時期還是有出入的,很大的出入,但是由於一些特定的歷史事件和特定的歷史原因,改變已經發生,想要變回原來的樣子,不是不可以,只是眼下時機的確不成熟,也許百年之後,誰知道又是什麼樣的世界呢!


歷史三日談


首先要明確,領土這個概念,並不是中國古代所固有的,而是在中西文明碰撞之後,中國所接受的一個近代的西方概念。換言之,領土這個概念,是在西方的世界體系之下才存在的一種概念,其附屬於“主權國家”這個概念。而在中國固有的朝貢體系之下,領土是不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那一票附屬國,按照朝貢體系,這些國家要統一歸中原王朝“領導”,甚至有些國家的君主繼位,都需要中原王朝的批准,表面看來 ,這些都不是主權國家,那麼這些國家的土地理論上都屬於中國(朝貢體系下)

然而,中原王朝對於其領地有管轄權嗎?並沒有,就如同明朝不能任命朝鮮王朝國內的州官,明朝官員不能直接管轄朝鮮老百姓;清朝不能干涉阿富汗內部的政務。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國家又對自己的土地擁有絕對的“主權”。不獨立,但擁有“主權”,這就是朝貢體系和現代世界體系的矛盾之處。

之所以要介紹上述概念,是為了說明,在鴉片戰爭之前,嚴格意義上將,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對於現在這片地方,都不存在“主權”。主權,是一個互動的概念,而並非一個獨立的概念。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假設),且此國家之佔領了世界上的某一區域,那麼,主權這個概念也不存在。

所以,諸如“唐朝時期新疆就已經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概念,本質上是錯誤的。因為這並沒有經過世界各國的平等談判,而只是中國在歷史上單方面地宣稱過自己的統治權;同理,意大利人也不能因為羅馬帝國曾經統治過全歐洲而宣稱對全歐洲擁有主權,因為這也是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產生之前的單方面宣稱

當然,清朝在最開始也並不瞭解西方的世界構成體系,但是在與西方人的接觸中,清朝逐漸掌握了這套規則,並且利用條約,將中國的主權範圍確定下來。即使是不平等條約,比如內含割地賠款等內容,清朝也在割讓土地後,將割讓後的邊界通過協訂的方式來明確主權。

所以,清朝對於領土的奠定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從順治到乾隆的一百多年裡,不斷地擴張領土,將新疆,西藏,外蒙等地納入版圖(或者說將其中的某些地方重新納入版圖)

二是在近代世界體系的構成過程中,雖然丟掉了相當一部分土地,但是將絕大部分領土通過國際法的原則確立主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