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同樣送禮給秦檜,結果卻是大不同

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卷八《香炬錦茵》一節中,記載了兩段秦檜收禮的事情。

同樣是挖空心思送禮給秦檜,想討取秦檜的歡心,結果卻大不相同。

這裡,就講來供大家一觀。

話說,秦檜當國時,四方饋贈,無日不至其家。

當日,方滋德在廣東為帥。

為了巴結逢迎當朝宰相,方滋德專門請人特製了一批蠟炬,孝敬秦檜。

這批蠟炬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每一根蠟炬之中,都是用各種名貴香料填實的。

製成之後,方滋德就安排急速遞送的役卒,專程將這批蠟炬送至秦檜的相府。

方滋德考慮周全,送禮人員到達秦檜相府之後,首先打通關節,向相府之中管理收存物品的主事進行厚厚地饋贈。

送禮人員千叮嚀、萬囑咐,說是此次送來的蠟炬,一定要讓宰相大人知道。

收了厚贈的主事,讓送禮人員放心,並安排送禮人員住下,讓他不要急著回去,說是暫且等一等,看看宰相會不會有什麼吩咐。

之後,有一天,相府宴請客人。

管理收存物品的主事事先早有安排,宴會進行之中,主事說到:

“蠟炬就要燒完了。正好,有廣東方經略(滋德)送來的蠟炬一盒,還沒敢拆封,不如拿來用上。”

於是,主事就拿了方滋德奉送的蠟炬,當堂點著。

蠟炬開始燃燒之後,沒過一會兒,就異香滿座。

起初,歡宴的客人只聞到香味,並沒察覺這香味是哪裡散發出來的。

很快,大家就發現,原來,這沁人心脾的異香,是從點燃的蠟炬之中飄散出來的。

隨後,秦檜暗地示意主事,讓他將其餘的蠟炬收起。

主事領命,收好蠟炬。

宴罷客散之後,秦檜讓主事將之前收起的蠟炬拿來,他仔細看了一遍,又讓主事數了數蠟炬的數量。

經主事查點,所有蠟炬,加上宴席之中燃燒的那根,剛好四十九根。

秦檜就有些納悶,送禮不都是送整數嗎?怎麼只送了四十九根?

於是,秦檜就讓主事招呼送禮的人進來答話。

送禮的人回覆說:

“經略請專人特製了這批蠟炬貢獻大人,一共製作了五十根。製成之後,經略擔心品質不夠好,他就安排點了一根試驗。試驗之後,感覺這批蠟炬大好,才敢派我急速進送大人。試驗之後,五十根蠟炬就少了一根,經略不敢用其他的蠟炬充數,所以,就只送來四十九根。”

秦檜聽送禮的人這麼一說,心裡非常高興。他覺得,方滋德的蠟炬,就是進奉給自己一個人的;方滋德真可謂是專一奉承自己啊!

此後,秦檜對待方滋德很是優厚。

當然,有秦檜照應,方滋德在官場自然是風生水起了。

同樣是給秦檜送禮,另一人就沒那麼幸運。

其時,鄭仲為蜀宣撫。

秦檜為自家所建造的格天閣完工時,鄭仲的書信也正好到達了。

隨鄭仲書信一同到達的,還有他送給秦檜的禮物。

你道這禮物是什麼?

原來是一鋪錦地衣。

此錦地衣來自蜀地,猜想,與名貴的“蜀錦”脫不了關係。

所謂地衣,就是鋪在地上的紡織品,大約類似於今天的地毯。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的《紅線毯》一詩,其中有云: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南唐後主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詞曰:“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新唐書》卷一八一《曹確傳》載:“教舞者數百,皆珠翠襐飾,刻畫魚龍地衣,度用繒五千。”

看來,唐時、南唐時的官家已用地衣,而且,地衣皆是用絲製成。

收到鄭仲的錦地衣之後,秦檜馬上命令將其鋪在格天閣內。

鋪上之後,神奇的是,這錦地衣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大小、長寬,分毫不差。

鋪上這錦地衣之後,秦檜並沒有高興起來,他為此而默然不樂。

猜想,秦檜狐疑?

遠在蜀地的鄭仲,為什麼書信到達地恰到好處?

大概,秦檜奸心?

遠在蜀地的鄭仲,這錦地衣,怎麼能夠做的這般嚴絲合縫?

或許,秦檜猜忌?

是不是自己的行事、自己行蹤、自己的居處,全在他人的掌握之中?

就是因為向秦檜進送錦地衣一事,鄭仲竟然失去了秦檜的信任,自然,他也就失去了秦檜的歡心。

也是因為此事,鄭仲最後在官場無法得志、難以升進。

都是絞盡腦汁地巴結逢迎秦檜,方滋德與鄭仲最後的結果卻全然不同:一個因得計而見厚,一位因失計而見疑。

這二位,雖然有其幸、有其不幸。

但是,我們作人,還是要正正氣氣的。

只有居心正大,才不會因為名利得失,而有所後悔鬱卒。

(全文結束)

「原創」同樣送禮給秦檜,結果卻是大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