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性情難掩真書生:杭世駿先生逸事

既然要說杭世駿的逸事,那麼,很有必要先簡單說說杭世駿其人。

杭世駿(公元1695年~公元1773年),字大宗,號堇浦,別號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駿,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藏書家。

杭世駿一生勤於學術,雖以詩名,實精於史。曾建道古堂、補史亭。著述頗豐,達幾百卷,有《諸史然疑》、《史記考證》、《兩漢書疏證》、《三國志補註》、《晉書補傳贊》、《北史搴稂》等書,並補纂《金史》。在館閣時,曾從《永樂大典》中抄輯《宋元來諸儒禮記說》數百卷,以續宋人衛正叔書,惜現存者不多。另有《道古堂文集》48卷、《道古堂詩集》26卷、《石經考異》、《續方言》、《榕城詩話》、《兩浙經籍志》、《歷代藝文志》、《經史質疑》、《文選課虛》、《榕桂堂集》等。

清世宗雍正甲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鄉試,杭世駿考中舉人。

清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杭世駿試博學鴻詞科,被授編修。

杭世駿的性格剛直豪爽,不喜歡藏著掖著,他會當面責備別人的過錯。所以,杭世駿在朝時,同僚都很忌憚他。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皇帝希望能夠在官員中挑選一些正直敢言、通達政體的人。於是,朝廷就特開所謂的“陽城馬周科”,組織考試,在翰林等官員中簡拔優異者。

之所以命名此次特科為“陽城馬周科”,猜想,大約是因為乾隆帝想要物色的人才,是寄望其將來能夠成為陽城、馬週一樣的官員吧。

此處,順便說說馬周、陽城。

馬周(公元601年~公元648年),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人 ,唐太宗時期宰相。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因諫言有功得召見;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因諫言有功,升任給事中。多次諫言,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乃至“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存世有《上太宗疏》、《陳時政疏》、《請勸賞疏》、《諫公主晝婚疏》和《請簡擇縣令疏》。

陽城,(公元736年~公元805年),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人,唐德宗時著名諫官,曾曰“陽城山人能自刻苦,不樂名利,今為諫官,必能以死奉職。”。當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以奸佞先後進用,誣譖時宰,毀詆大臣,陸贄等均被冤枉罷黜,無人敢救。陽城上疏,與拾遺王仲舒共同論議裴延齡等奸佞、陸贄等無罪。唐德宗大怒,將加陽城大罪。唐順宗在東宮,為陽城開解,賴此獲免。

說完陽城馬周,繼續說清廷特設的“陽城馬周科”。這一特科考試,杭世駿資格符合,他也參加。

一進入考場,杭世駿就奮筆疾書,直陳胸臆。還沒有到日中時分,他就已經寫了好幾千字,其中有言:

“意見不可先設,軫域不可太分,滿洲才賢號多,較之漢人,僅什之三四,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焉,何內滿而外漢也?三江兩浙天下人才淵藪,邊隅之士間出者無幾。今則果於用邊省之人,不計其才,不計其操履,不計其資俸。而十年不調者,皆江浙之人,豈非意見軫域?”

杭世駿的文章,直接指責清廷用人存在偏見,他認為天下滿人少、漢人多,而各地總督卻沒有一個漢人;江浙人才輩出,但在政府中多年沒有人升調。

因為語言戇直,直接觸痛了滿清防範漢人的心理,觸及了“滿漢畛域”這個滿清統治者最忌諱的問題。所以,乾隆帝一見杭世駿的文章,就勃然大怒。

隨後,杭世駿被斥為“懷私妄奏”,被刑部議處死刑。

最後,是刑部尚書徐本極力為杭世駿求情,稱他“是狂生,當其為諸生時,放言高論久矣”,並不停向乾隆帝叩頭,一直把額頭都叩腫,末了,才換來杭世駿免死革職回鄉的結果。

徐本與杭世駿是同鄉,字立人,浙江錢塘人,尚書徐潮子。乾隆帝即位,命在辦理軍機處行走,調刑部尚書,尋命協辦總理事務。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授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充世宗實錄總裁。二年(公元1737年),直南書房。以協辦總理事務,予拖沙喇哈番世職。三年(公元1738年),授辦理軍機大臣。四年(公元1739年),加太子太保。七年(公元1742年),兼管戶部尚書。九年(公元1744年)六月,以病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

當時,杭世駿答完試卷之後,他還很為自己的文章得意。

當杭世駿正在同僚寓所進餐時,忽然間內廷傳出消息,說是他的罪責很重,性命難測。同僚聽言,嚇得不輕,勸杭世駿趕緊回去。杭世駿笑著說道:

“不用怕,就是我罪當伏法,處決時也會在京師市面上執行,肯定不會汙損您這裡的一片地方,有什麼好怕的?”

很快,杭世駿就被免死罷歸。

杭世駿家裡本來就不怎麼富裕,回鄉之後,他以教學授徒維持生計。他曾經在揚州安定書院主講幾十年,以實學(以“實體達用”為宗旨、以“經世致用”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潮流和學說,肇始於宋代,在明清之際達到高潮,是儒家思想發展的階段性理論形態,併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轉化的中介和橋樑。)來教育士子。

閒暇時間,杭世駿則閉戶著書,從來不參與外界的事務。他不事修飾,生活很是疏懶,有時候,他一月之中,都不會整理衣冠。

大約是窮怕了吧。據說,杭世駿對錢有特別的嗜好。每每有教學的報酬進來,他都會挑選比較大的銅錢,用繩子串起來,然後,堆積在床底下。到後來,杭世駿床底下積攢的銅錢竟然有近一尺高。那些送來的銅錢,凡是尺寸較小、殘缺破碎、或者是私鑄的,都不會入選成串,杭世駿會用這些未入選的銅錢來買東西,作為日常花銷之用。

大概因為杭世駿不是讀書寫字,就是撥弄他的那些個銅錢,所以,當時的人說,杭世駿的兩隻手,不是滿手的黑墨,就是厚厚的銅綠。

雖然有人諷刺說杭世駿有錢癖,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並不是見了錢就伸手的人。

曾經,有一名商人,因事得罪了朝廷的鹽運使。有人說,這個事情,非杭世駿不可,其他人都解決不了。那位商人就半夜跑去杭世駿的居所求救,並攜帶了重金。商人見到杭世駿之後,將銀子放在了杭世駿的書案上,杭世駿感覺處理這種事情,有違自己的為人處事的原則,他就將銀子扔給了商人,並沒有理會那件事情。

杭世駿生平,最不喜歡看官方傳達訊息的文字(邸報),在鄉二十年,他的那些個同年,有些人已經積官至學士、尚書、總督等朝廷大員了,他根本就不知道。

農曆戊子年(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劉綸【諡文定(公元1711年~公元1773),年字如叔,號繩庵,又號慎涵,江蘇武進人。世家子,年十九補諸生。入兩江總督尹繼善幕。擅古文辭,亦能詩。與大學士劉統勳同輔政,有“南劉東劉”之稱。】母憂服闋,清廷特旨,召其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土。

劉綸進京時,路過揚州,前去拜訪杭世駿。

杭世駿看見劉綸的衣服冠戴之後,有些吃驚,問道:

“您現在做什麼官啊?”

劉綸回答道:

“既然您問到了,我也不敢欺瞞。我已經參與內閣事務好幾年了。”

杭世駿戲謔道:

“您這吳下的少年,也已經入閣辦事了啊。”

劉綸比杭世駿小十六歲,所以,杭世駿有此一說。杭世駿說完,大家鬨堂大笑。

杭世駿每年要回去錢塘兩次。回去之後,沒有事情做,他就會帶上數百錢,與鄉里的少年在居所附近的望仙橋下博戲為樂。

當時,錢維城【諡文(公元1720年~公元1772年),初名辛來,字宗磐,一字幼安,號紉庵、茶山,晚號稼軒,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狀元,官至刑部侍郎,著名畫家。】在浙中視學(巡視各府、廳、州、縣學務)。因為錢維城也曾經在翰林任職,所以,算起來,是後進了。

盛暑時節,錢維城張蓋乘車前去拜訪杭世駿。臨近望仙橋時,錢維城就從車中看見杭世駿身著短葛衣、手持芭蕉扇,與鄉里眾少年博戲正酣。

錢維城馬上下了車子,向杭世駿作揖道:

“前輩在這裡啊!”

杭世駿馬上用手中的芭蕉扇遮住自己的臉,然後,他想了一下,這樣也藏不住自己啊。於是,他轉過臉來,說道:

“您已經見過我了!”

言下之意,就是:您可以回去了!

錢維城說道:

“我準備去前輩的家中拜謁您啊!”

杭世駿說道:

“我的住處,房屋低矮,空間狹隘,容不下您和隨從這麼多人!”

錢維城執意要去杭世駿家裡拜訪,杭世駿執意不肯。最後,沒有結果,錢維城無法登門,只能原路返回。

錢維城離開後,那些此前看見官員就一鬨而散、躲在望仙橋下的少年跑了出來。他們圍著杭世駿,吃驚地問道:

“您究竟是什麼人啊?學使見了您,都這麼恭敬。”

杭世駿笑著說道:

“學使是我以前在衙門時的後輩!”

他也不講自己的姓名,就離開了。

話說,杭世駿博聞強記,講起話來,口若懸河。

當時,桐城方苞【(公元1668年~公元1749年),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裡)人,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名重一時。只有杭世駿可以和方苞侃侃而談,往復辯論。方苞在面對杭世駿時,非常謙遜,會予以避讓。

當時,有先達以經學方面的問題與杭世駿相質對,杭世駿看完其文之後,說道:

“這裡面的某一個說法在某書某集之中,您為何不自出機杼,而拾人唾餘呢?”

有學子向杭世駿請益。杭世駿問其平常所習何業?學子以專攻一經回答,杭世駿就以經義詰問,學子不能回答;學子又以專攻一史回答,杭世駿又以史事詰問,學子詞窮。最後,學子說道:

“我對於西晉末的十六國史事,大體能知其詳。”

於是,杭世駿又問道:

“您知道這個時候有個慕容垂嗎?您知道慕容垂身高多少嗎?您知道慕容垂年壽幾何嗎?”

學子無語,只能羞慚沮喪地離開了。

就因為這樣,杭世駿招致很多人的忌恨與嫉妒。

杭世駿為人簡傲通脫,不事修飾,雖然同輩人常遭其睥睨,但是,他常常對自己說:

“我的經學,不如吳東壁;”

【吳廷華,清經學家。字中林,號東壁;初名蘭芳,鄉貢後改名廷華。祖居休寧,明初遷錢塘湖墅裡(今浙江杭州)人。康熙舉人。官興化府通判,乾隆初薦修《三禮》,撰《儀禮章句》。還著有《三禮疑義》、《曲臺小錄》、《東壁書莊集》。】

“我的史學,不如全榭山;”

【全祖望(公元1705年~公元1755年)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才俊。撰有《鮚琦亭集》38卷及《外編》50卷,《詩集》10卷,還有《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經書問答》、《句餘土音》等,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續選《甬上耆舊詩》】

“我的詩學不如厲樊榭。”

【厲鶚(1692 - 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浙西詞派中堅人物。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採諸書為之注,徵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

杭世駿的謙虛退讓又是這樣。

本文依據清人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上《學行類》中《杭世駿逸事》、清代佚名氏《清代學人列傳》中《杭世駿》寫成。

(全文結束)

「原創」性情難掩真書生:杭世駿先生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