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歷史上那些因感動而停手的刺客之一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專設一章,把刺客作為一個特定的群體,為其中的代表人物著史作傳。

無論當時司馬遷為刺客作傳的本心如何,僅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顯然,司馬遷作為一位歷史著作者,他是合格的、也是稱職的。權且不論司馬遷所作的具體內容,僅就其選材而言,能夠把刺客這一群體寫進嚴肅的歷史,一則說明司馬遷對社會的認知是較為全面的;二則說明司馬遷的歷史視野是相對廣闊的;三則說明司馬遷在題材的選擇時,是沒有太多職業、階層偏見的。

雖然,《史記》的《刺客列傳》中只寫了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人,但是,就是這五人,標示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刺客這一群體的存在;就是這五人,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刺客這一群體的形象;就是這五人,大體界定了後世民眾對中國古代社會中刺客這一群體的基本認知。

早期的刺客,是以“士為知己者死”作為信條而聞名於世的。這些刺客,其行刺動機一般都比較單純,他們往往是因為感激他人的恩德,出於義氣,而去行刺。因此,這類刺客,大都帶有“俠”的氣息。

隨著時代的發展,刺客也有所轉變。

後來的刺客,其行刺動機就比較複雜了,他們會因為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各類原因,開展刺殺行動。這個時候的刺客,“盜賊”的意味就較為濃厚。

無論是早期的刺客,還是後來的刺客,他們的活動一般都非常隱秘,他們的行動常常都計劃周密、在暗地裡施行,他們大都是趁目標人物不備之時,展開刺殺。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俠客行》一詩,他在詩中曾經這樣描述: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雖然,李白寫的是俠客,但是,因為上文提及,早期的刺客,多有“俠”的氣息。因此,以李白的描述來找尋刺客的形象,也可以模擬得之。

刺客的存在,其最大的核心就是刺殺。

講說殺伐,太過血腥,不是本文的主旨。

這裡,來說說中國歷史上那些因感動而停手的刺客。

有些刺客,因刺殺而成就,名駐史冊;

有些刺客,因不殺而成名,事存眾心。

因感動而停手的刺客之一:鉏麑[chú ní]不殺趙盾

這話,得從晉靈公說起。

晉靈公(公元前624年~公元前607年),姬姓,名夷皋,晉文公之孫,晉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國君,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7年在位。

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

晉靈公不行君道:大量徵收賦稅以滿足奢侈淫逸的生活;從高臺上用彈弓彈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就把廚師殺了,裝在筐子裡,讓官女們用車載著,經過朝廷……

大臣士季先去勸諫,晉靈公的態度還可以,立即認錯,說是自己不對。

但是,認錯之後,晉靈公並無任何改正的跡象。

接著,大臣趙盾又多次勸諫。

趙盾反覆勸諫之後,晉靈公不但沒有改正,相反,他對趙盾感到非常厭煩。

因為厭惡趙盾,於是,晉靈公就派遣鉏麑去刺殺他。

鉏麑接了任務,一大早就去了趙盾家裡行刺。

鉏麑來到趙盾家裡之後,看見趙盾臥室的門開著,此時,趙盾已穿戴好禮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趙盾就和衣坐著打盹。見此情狀,鉏麑沒有下手,他退了出來,感嘆道:

“時刻不忘恭敬,是民眾的倚靠。殘害民眾的倚靠,這是不忠;背棄國君的命令,這是不信。違背忠信之一,都不如去死!”

於是,鉏麑一頭撞在槐樹,自盡身亡了。

此後,晉靈公並未罷手,仍然尋找機會殺死趙盾。無奈,趙盾在晉靈公的佈局之中幸運出逃,他還沒有走出國境的山界,晉靈公就在桃園被趙盾的堂弟趙穿所弒。

順便介紹一下趙盾。

趙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諡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趙氏孤兒》,自古及今,流傳極廣,可謂舉世皆知。)。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的國君權首次受到衝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一族獨大晉國。一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因感動而停手的刺客之二:梁王刺客不殺袁盎

據《史記》卷一百一《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記載:

袁盎雖然閒居在家,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經常派人來向他詢問計謀策略。

梁王劉武(漢文帝子、漢景帝弟)想從漢景帝那裡承繼大統,袁盎進言漢景帝,諫止其事。隨後,此議即止。

因為此事,梁王很是怨恨袁盎,他曾派人前去刺殺袁盎。

刺客受命後,來到關中,先是打聽袁盎的為人。當時,眾人對袁盎都讚不絕口。

於是,這位刺客便去拜見袁盎,並對他說道:

“我受了梁王的金錢,前來刺殺您,您是個仁厚的長者,我不忍心下手。但是,即便我不動手,梁王后面還安排有十多批刺客來刺殺您,希望您能好好防備一下!”

袁盎聽完後,心中很不愉快。

此後,因為家中接二連三地發生怪事,袁盎便到棓[bèi]先生那裡去佔問吉凶。回家的路上,梁王后續派來的刺客在安陵外城門的外面刺殺了袁盎。

袁盎的為人,感動了一位刺客,這位刺客沒有對他下手。但是,梁王刺殺袁盎的用心十分決絕,袁盎可以感動一名刺客,要感動十多批刺客,可就難了,結果,袁盎最終遇難。

簡單介紹一下袁盎。

袁盎(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0年),《漢書》稱爰盎,字絲,漢初楚國人,西漢大臣,個性剛直,有才幹,以膽識與見解為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所賞識。有較濃厚的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名分、按“禮”行事,不能有僭越行為。為人敢言直諫,後因此觸犯漢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漢景帝即位,吳楚七國叛亂,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官拜太常,出使吳國。叛亂平定後,封為楚相。

(未完待續)

「原創」中國歷史上那些因感動而停手的刺客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