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明代兩位狀元名臣的風度:吳寬與謝遷

先介紹一下本文的兩位主人公。

第一位,吳寬。

吳寬生於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卒於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享壽70春秋。

字原博,號匏[páo]庵、玉亭主,世稱匏庵先生,長洲(屬蘇州)人,明代名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狀元,授翰林修撰。曾侍明孝宗(朱祐樘)讀書。明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官至禮部尚書。

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定。

於書無不讀,詩文有典則,兼工書法,著有《匏庵集》。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有傳。

第二位,謝遷。

謝遷生於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卒於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享壽83春秋。

字於喬,號木齋,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代中期著名閣臣。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進士第一,狀元。歷任翰林修撰、左庶子。明孝宗弘治初期,進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入內閣參與機務,進詹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人秉節直諒,見事明敏,善持論。與劉健、李東陽同輔政,政績卓著,時人云“李公謀(李東陽的謀略),劉公斷(劉健的當機立斷),謝公尤侃侃(謝遷的能言善辯)”,有“天下三賢相”之稱。明武宗(朱厚照)嗣位,屢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請誅劉瑾不克,遂與劉健同致仕歸。後遭劉瑾報復,奪誥命。劉瑾死後,復職,致仕。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復入閣,居位數月,力求去。

去世後,特贈太傅,諡文正,葬於餘姚東山鄉白虎莊(今浙江省餘姚市臨山鎮臨山村)。

著作有《歸田稿》八卷、《湖山唱和詩》二卷傳世。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有傳。

吳寬謝遷二位,簡單介紹完畢。

從吳寬與謝遷的簡介中,可以看出:

一、吳寬比謝遷年長14歲;

二、兩人均在明憲宗成化朝榮登狀元,吳寬是在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謝遷是在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吳寬比謝遷早一科(三年)登第;

三、按照明朝的制度慣例,狀元授翰林修撰,故吳寬與謝遷均曾為翰林。

明憲宗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共23年)時期、明孝宗弘治(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共18年)時期,翰林院聲望最重的人物,當屬吳寬與謝遷二位。

前文已述,吳寬與謝遷二位,均是狀元及第。他們都儀容修整,行止有範。

吳寬其人,溫和純正,包容博厚。他的詩詞、文章均有古人的思想意趣和風範。

謝遷其人,暢達明理,誠實正直。他的詩詞、文章,可為吳寬之亞。

就是因為吳寬與謝遷各方面條件俱佳,所以,他們二人,一時均被看好,認為有成為公輔(借指宰相一類的大臣)的希望。

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農曆二月初四日,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丘濬在任上去世,內閣出缺。

丘濬(公元1421年~公元1495年),字仲深,瓊山人,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被明孝宗御賜為“理學名臣”,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歷事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先後出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升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終年七十六歲,追贈太傅,諡文莊。《明史·卷一八一·列傳第六十九》有傳。

丘濬辭世後,原本吳寬有望入閣。不巧的是,這個時候,吳寬丁憂歸鄉。

當時,從各個方面的條件看,謝遷都排在吳寬之後。

吳寬丁憂時,正是謝遷即將服闋時。

吳寬必須守制,不能在官場任職。

於是,入閣的機會,朝廷就給了謝遷。

謝遷入閣之後,十餘年之間,時人對他的評價是:能夠持正,不失為賢相。

機會一旦失掉,再要遇到一次,就不那麼容易了。

吳寬失去那次入閣的機會之後,他在官場的職位,就一直處於無法進至高層的狀態。

吳寬的這種際遇與狀況,很多人都為他不平。但是,吳寬卻毫不在意,一直都能夠從容面對。

那時的人,還有讀書人的那股子意氣。

對於自己的官場境遇,吳寬能夠安然淡定;而謝遷卻常常因為自己先了吳寬一步,內心深為不安。

其時,劉健是內閣首輔。

劉健(公元1433年~公元1526年),字希賢,號晦庵,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明朝中期名臣、內閣首輔。師從薛瑄,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登進士第,歷庶吉士、翰林編修、翰林修撰、少詹事,並擔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講官。明孝宗即位後,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後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學士。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接替徐溥擔任首輔,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加少師兼太子太師,拜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明武宗即位後,奏請誅殺宦官劉瑾未成,致仕歸家。不久,便被列為“奸黨”之首,其後被削籍為民。劉瑾被誅後,復官。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逝世,年九十四。追贈太師,諡文靖。《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劉文靖公奏疏》二卷。歷仕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為四朝元老。入閣十九年,任首輔八年,對明朝中葉弘治、正德兩朝政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崇儒興學,注重實務。居官敢言,極陳怠政之失,指出財政困難之因在於齋醮、織價、冗官、營造之浪費。

謝遷多次在劉健跟前提及,吳寬應當入閣任事。

劉健的回答是:

“等我離開內閣後,再用吳寬吧。”

有一天,謝遷又在劉健跟前說起了進用吳寬入閣的事情。

劉健的回答,和以前完全一樣:

“等我離開內閣後,再用吳寬吧。”

謝遷為此,和劉健爭論起來,但是,劉健就是不答應。最後,以至於謝遷到了聲色俱厲的程度,他大聲說道:

“我難道會偏私吳寬嗎?我難道是為了私利才請求吳寬入閣嗎?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您請求,進用吳寬入閣,是因為;因為吳寬的科第在我之前,因為吳寬的年歲在我之前,因為吳寬的聲譽名望在我之前。吳寬的很多事情都在我之前,我比他先入閣,我心裡有愧啊!就是因為這些,我才請求讓吳寬入閣,我這是在為朝廷延攬重用人才啊!我說了這麼多次,您一直不答應,究竟是為了什麼啊?”

謝遷說得情緒激動,劉健只是笑笑而已。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15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元為正德元年(1506年)。

明武宗即位之後,明孝宗時期的師保(古時任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都上章請退。謝遷最初上疏求退之後,朝廷並未答應,他就留在朝中。於是,謝遷又上疏,舉薦吳寬和王鏊替代自己。

謝遷舉薦吳寬和王鏊(《王文恪公筆記》的作者)的行為,讓劉健非常不高興。為此,劉健向內廷宦官宣言,說謝遷屬於王黨(當是王鏊一黨)一派。

關於這件事情,王鏊在《王文恪公筆記》評價,大意如下:

世俗之情,所處之地勢相近,就互相傾覆;人間之態,所居之職位接近,就盡力碾軋;天下之事,所擁之名望厚重,就明妒暗忌。雖然平時也互相握手,表示相親相敬之意;偶然談話,還會以肺腑之語相示;似乎都是親密無間、肝膽相照的至交。

可是,一旦遇到與自己有關的些微得失,一旦面臨與自己有關的丁點厲害,馬上就翻臉如翻書,轉面同陌路。這個時候,不但不會犧牲自己的半點利益,還會竭盡全力,把對方想方設法擠進井裡;不但要將對方擠進井裡,擠對方下井之後,還不滿足,一定要再推一大堆巨石,填進井中,這才心滿意足、粲然大樂。

這就是唐代昌黎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所慨然太息的: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就此而言,哪裡會有人像謝遷那樣,舉薦吳寬來替代自己呢?哪裡會有人像謝遷那樣,會因為吳寬的科第、年齒、聞望均先於自己,而自以為越俎代庖呢?哪裡會有人像謝遷那樣,因為自己入閣在吳寬之先,而慚愧呢?

像謝遷這樣的人,還真是不多見啊!

謝遷去世後的十多年間,世人說起他來,都還會認為他能持正、他是賢相。

對於謝遷舉薦吳寬自代的事情,劉健很不高興,他還認為,謝遷是王黨一派。就此而言,劉健的行為,與前代人物相比,他還真是有愧於古代的大臣風範啊!

最後,介紹一下王鏊。

王鏊生於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卒於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享壽75春秋。

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其為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名臣、文學家。

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八歲能讀經史,十二歲能作詩;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明孝宗時,歷侍講學士、日講官、吏部右侍郎等職。明武宗時,任吏部左侍郎,與吏部尚書韓文等請誅劉瑾等“八虎”,事敗;旋即入閣,拜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任上,盡力保護受劉瑾迫害之人,並屢次勸諫劉瑾,終因無法挽救時局而辭官歸鄉。

家居十六年,終不復出。

卒後追贈太傅,諡文恪,。

王守仁贊其為“完人”。

唐寅(伯虎)贈聯稱其“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學有識鑑,經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善書法,多藏書 。為弘治、正德間文體變革的先行者和楷模。黜浮崇古的文學觀和尚經術、去險詭的取士傾向,影響了一代文風。

有《震澤編》、《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姑蘇志》等傳世。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有傳。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筆記》中《吳寬謝遷》一節。

(全文結束)

「原創」明代兩位狀元名臣的風度:吳寬與謝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