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大人管教,聽話的孩子最後會怎麼樣呢?

王王王儷


根據題主的描述,從小被大人管教,成人後生活安穩,但是感覺到對生活迷茫,所以反思自己是不是從小因為被大人管教,太聽話才導致了現在的迷茫。

家長管教孩子本沒有錯,可是不注意方法,就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影響。比如題主提到的管教孩子,孩子從小很乖,但是長大了就生活迷茫。我們要區分正確的管教和過度干涉的區別。

對孩子的管教不能過度干涉,這是一條基本,但家長很難做到的要求。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他們對孩子抱有較高的期待,並且非常喜歡為孩子計劃未來,面對孩子的反抗也都是以“我們這是為你好”來解釋。那麼對孩子管教嚴格就是錯的嗎?

並非如此,孩子需要家長的管教是因為他們缺乏一些基本的判斷能力,從一張白紙開始成長,沒有道德觀、世界觀念,法律意識等等,許多東西都需要家長的教育來讓孩子更清晰的理解世界。可是伴隨家長的養育和管教,孩子也在成長,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自主意識,會強烈大想要自己去決定關於自己的決策,這個時候家長再以照顧孩子為理由越俎代庖,就會剝奪孩子自我獨立的機會,讓孩子成為家長的依附,許多被家長過度干涉的孩子成人後成了啃老族、媽寶等等,他們人生中的重大決策都需要曾經的權威——家長來定奪,一旦家長離開或者需要自己獨立面對時,就會焦慮和無助,哪怕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卻依然是需要依賴家長的孩子。

過度干涉從孩小時候就表現出來,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不和孩子商量就決定孩子的穿衣風格,閱讀的書籍等等,無視孩子提出自己爭取主權的要求,哪怕成年後,依舊用舊模式和孩子相處。

讓孩子乖,不一定是對孩子好,對孩子過度干涉的管教,也不一定會讓孩子更快樂。




每日談心


犯錯誤的很少,但幸福的也很少。


我的觀點是大人還是應該在小時候管教孩子的,我認識的一位叔叔,家庭條件在我們小縣城來講絕對不錯,他是幹部身份退休,家裡又有旅館生意,只是夫妻倆幾年沒有孩子,直到三十大幾才有了孩子,還是個兒子,可想而知,叔叔各種寵愛,孩子長大後,吃喝嫖全佔全了,而且從近幾年的新聞來看,李天一案,藥家鑫案都是缺乏管教的典型代表。

然而,父母管教孩子就會幸福嘛?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家的一個親戚,孩子天生聰明,父母條件也很好,但是由於家長從小不讓與人接觸,嚴加看管,可以說是一手好牌打的很爛,按著父母的要求考了名牌大學,畢業後有了份正式工作,但缺少人際交往能力,自己活得挺彆扭的,總想著逃避。

我聽說過一個極端的案例,說是一對教師夫婦的孩子涉嫌犯罪被關進看守所,因為在他成長的路上都是父母管著他,關進看守所後他想不開,最後出來之後就瘋了。我認為是因為他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所以,我認為家長可以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必須管著孩子,但孩子的事情或者符合孩子年齡段應該處理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幸福媽媽的秘密


身為父母,或許會為自己的孩子“聽話”而自豪,但聽話真的是一件完全的“好事”嗎?


你聽過一個詞,叫做“直升機父母”嗎?


如果我們多加解釋,你說不定會覺得很熟悉:

他們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半空,時不時施加壓力,時不時批評,他們堅信,孩子的成長不能沒有一個嚴格的、有秩序的、受監督的過程,否則就不能培養出來像樣的“能力”。他們也習慣於替孩子做決策,這樣才能保證孩子一直維持在“正確”的道路上。


可惜,直升機式父母”的“空中盤旋式”監督和批評的方式,並不能等同於對孩子的關注和引導。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出很多中國式家庭育兒的一個潛規則,那就是“控制”。


對一個孩子來說,

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不是完全自由的,父母在潛意識中,把他當做自己生命的延伸,為完成自己的某種使命。因此,一旦孩子逃離了自己的“監督”,就像“失控”的賽車,他們不喜歡“衝出賽道”的感覺。


但對孩子而言,揹負這樣的使命卻未必公平。


我們在教養我們的下一代時,在我而言,《正面管教》裡提出的不控制不嬌縱的方式最有效:


究竟“正面管教”有什麼秘密呢?其實,所有的方法都來源於一個原則:以尊重和合作為基礎,當我們把和善和堅定融為一體,作為我們教養的出發點,我們就能夠影響孩子在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各種生活能力。


推薦大家閱讀一下這本書,從中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啟發。


彼岸沙yy


你這個話題前幾天我表姐也跟我談論過,她小孩從小一直在她的嚴教下,小孩很聽話,可是如今小孩4歲了,還是很聽話,她卻開始著急了,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也許對你有用。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所以在孩子的管教方面難免會用一些嚴厲的方式,可是獲得的結果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嗎?我想未必。

我表姐有個四歲的小孩,孩子特別聽話,讓吃什麼吃什麼,讓穿什麼穿什麼,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就連平時要跟哪個小朋友玩都要經過表姐的同意才行,如今四歲了,表姐卻著急了,因為小孩很聽話,但是沒有任何主見,給別人感覺傻呆呆的。

在普通家庭當中,要求孩子聽話的案例很常見,父輩們也曾經要求過,經歷過一些歷史事件的父母都要對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那就是”聽話“。

身為父母,或許為自己的孩子“聽話”而自豪,但孩子完全聽話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踢給父母的最好禮物,孩子應該擁有一個孩子應有的童年,而不能在父母的期待下失去本該有的童年天性。

聽話的孩子會有什麼不好呢?

孩子完全內化父母聽話的要求,長大後,完全按部就班,規章辦事,生活當中不會出現大的越軌行為,已經無法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的要求。

完全聽話的孩子,還是那麼聽話,但是總有一顆浮躁的心,一邊按部就班辦事,另一顆心卻羨慕別人的生活。

完全聽話的孩子,讓父母很省心,但是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孩子會缺乏認知,沒有探索,沒有自助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難於進行高難度的學習,也沒法適應強調開拓創新的當代社會。

還有很重要一點不良影響,那就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觀念去支配孩子,這樣孩子會快樂嗎?孩子不快樂,或者說擁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這樣對孩子的身心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你想過嗎?

所以希望父母們記住一個理念,那就是孩子是有天性的,讓孩子隨天性成長吧。


贊贊育兒經


從小,身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出人頭地,所以,在教育的方式上難免會用一些嚴厲的方式,可是嚴厲真的有效果嗎?

如圖,這是去年非常火的一張圖片,照片中的爸爸為了讓男生們遠離自己的女兒,於是就定製了一件爸爸很威猛的照片放置在女兒的衣服上。從女兒和爸爸的表情來看,女兒一定內心非常的無奈,而爸爸確是異常的自信,相信,這也是每一個當爸爸的心裡所想的!

然而一年過去了,這張圖的後續圖出來了!如下圖:

同樣是那個小姑娘,拍攝的動作也同樣的像,但是結局確是如此的搞笑。女兒的肚子大了!雖是如此結果,但女兒的表情卻露出了開心。再看看小夥子的表情!

相信是真愛給了他自信,這不屑的表情,難道你是再向女孩的爸爸示威嗎?不知道接下來孩子的爸爸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

迴歸話題:從小被大人管教,聽話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大家所期望的,所以,從小被大人管教,獲得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結果。身為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不能凡是都以自己的方式來走。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自己的孩子。

記得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為了勸阻女兒喝酒,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和女兒拼酒,第二天給女兒留言告訴女兒真實的酒量。所以教育孩子和引導孩子,只有真正的用心,才會真正的帶出好孩子!


星爸萌娃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希望孩子聽他的話,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管教,都是為了他好,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從小到大被大人管,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看起來特別聽話懂事的孩子,大家都羨慕他有這樣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面對大人的說教越發的反感,出於從小聽話的習慣,隨說有些不同意見,卻也不知道該怎麼反駁了,只能一次一次聽從,可他內心深處有太多不樂意,他想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獨立,離家出走了好幾次,每次離家出走卻又不知道去哪,只能躲在網吧裡待幾天。到了上高中哪會他住校了,他覺得他終於可以擺脫父母的管教了,父母給他買了部手機,那時候才剛剛有觸屏手機,就給他買了一部,高興之餘父母卻對他說,每天要向他們彙報學習情況,同學相處情況,而且還要求每隔幾天給親戚們都打個電話,開始還好,每天都打,後來就有些煩了,就不太願意打了,可是他父母卻跑到學校門口去等他,上高三那會他就直接不去上課,也沒有參加高考。之後只能回家然後找了份工作。


但是問題又來了,他發現他並不會處理問題,不管是工作上的事情,還是同事之間的事情,也不太愛說話,所以每次都會給父母打電話問該怎麼辦。

我覺得這樣就失去了人生的樂趣,按照別人給指的路走又有什麼意思呢?沒有自己的思想,那個形式走肉有什麼兩樣?可以對孩子管教,但是有時候也要聽從孩子的內心,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父母更多的去指導他,這樣或許孩子更能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熊孩子的搞怪麻麻


首先我以一個父母的身份說說,當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想讓孩子都比別人家孩子好或能出人頭地。所以在教育孩子中吃穿住行或結婚生子無形地告訴孩子一切聽父母的父母都會安排好的。你只是做個乖孩子就行我是為你好。誰這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不想受父母的管制和安排。父母過度的干涉或打壓使孩子屈服現在孩子生理年齡成熟了但心裡年齡還是個孩子。獨立能力差沒有主見依賴性強等……


當孩子走向社會就感覺我自己什麼都不會比如上學,被子開了不會縫衛生掃不乾淨,沒有眼力不會不懂幫別人使孩子獨立能力差人際關係緊張等……在職場上誰然上班了但公立一有變動,自己很迷茫不知道怎麼辦,心裡脆弱承受能力差等……在婚姻上誰然接婚了但是生活很亂,不會做家務不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會和婆婆相處等……


所以天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尊重孩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是有思想和主見的。父母要做到多引導少干涉。多鼓勵多理解多夠通多包容等……使孩子不管那方面都不會差獨立能力更好更強。心裡素質更強大。使孩子都有快樂的一生!


閆忠芳


先看一些案例吧:

1. 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 年不歸拉黑父母 6 年

最近才曝光到網上的事情: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2.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

前不久曝光的事情:一箇中國留學生,出國留學第8天,聚餐時,想做一盤可口的西紅柿炒蛋給外國朋友品嚐。然而卻笨手笨腳,不會打雞蛋,不會切西紅柿,更不知道西紅柿炒蛋是先放西紅柿還是先放雞蛋?

最後,還是選擇向遠在異國的母親求助。
媽媽和爸爸在電話的另一端,你一句我一句的指導兒子,男孩卻有些不耐煩的說聽不清楚。
這個時候已經是美國時間下午4點半,其他小夥伴都已經陸續準備好,然而他的菜還沒有下鍋。就在這時,媽媽竟然發來了一個完整過程的視屏。
在媽媽的幫助下,男孩成功贏得了國外友人的一致好評,正在得意之時,卻因為一個小夥伴“中國和美國時差是幾個小時”的問題,陷入了沉思。

3. 2009年,震驚全國的殺妻滅子案

2009年11月23日,北京大興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滅門慘案,一家六口家中被害,死者分別為王姓女主人、她的公公和婆婆、王某的兩個孩子以及王某的小姑子。祖孫三代6人同時遇害,年齡最大的54歲,年齡最小者還不滿兩歲。
殺妻滅子源於家庭積怨:李磊交代,從小父母就對他管教非常嚴厲,結婚後妻子在家裡又過於爭強好勝,加上自身性格內向,長期的家庭積怨在他心中累積,最終在11月23日晚上爆發出來。代價卻是整個家庭的毀滅。

當然,有些案件過於極端,但確實真實的寫照,而這最初的源頭,就在於一個“教”字。

中國人傳統的觀點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所以才出現了很多“虎媽”、“狼爸”式的父母,他們採取非常嚴格,甚至近於苛刻的方法管教孩子。

但是,嚴厲的管教,未必會帶來想象的效果。

情緒是人的五種感官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好的感受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情緒,而讓孩子產生舒服或不舒服的情緒的根源在於外界的刺激。

嚴厲的管教方式,壓制孩子的情感抒發,這樣長大的孩子無法真正地信任他人,無法靠近他人,什麼話都喜歡放在心裡,因為那樣才安全。

生命之初,自己最親密的親人都可以傷害自己,還有什麼人是可以相信的?

而且被嚴厲管教的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恐懼。研究發現,捱過打的孩子普遍都更為膽小,也更容易受到驚嚇。

弗洛伊德說過:

“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

雲學星球


我是暖心理的簽約心理諮詢師陳旭龍,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漢姆雷特”,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後來可能會出人頭地比如傅聰(傅雷的兒子)而非常幸福,有的可能過的平凡而幸福,有的可能平凡而不幸福。


一般來說,父母管教孩子,要求孩子聽話,大多數認為自己年輕時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設定的人生路線上前進,那樣到達走得更遠的可能性會大一些。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是父母沒有注意到的,一是孩子不是他們任何一個人,孩子從父母各繼承了50%的基因,是一個全新的個體。二是孩子生活的時代和父母生活的時代差距在25年左右,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技術能力、人際關係都發生大的變化。三是孩子受的教育內容和父母當時受到教育的內容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所以說,父母管教孩子,孩子聽話的好處是孩子可能會少走一些彎路,但弊端是孩子會失去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學習、做事、交朋友的試錯機會。可能導致成年以後一旦覺悟會陷入迷茫。


題主的遇到的情況就是自己覺悟後,發現按照父母的意思,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可能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畢竟人生不只是眼前的安穩和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與美景。尤其在我們年輕時,都是懷揣著經天緯地的夢想,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我在20多歲時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讀了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卻並沒有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總結起來,是沒有找準方向,努力不夠。建議題主給自己一段時間,到一個無人的地方,仔細的思考自己最想幹的事是什麼?可以不要掌聲,不怕他們的批評和打擊,不畏生存艱辛和世俗的嘲笑,可以幾十年如一日的做某一件事。然後,努力去做。記得,行動最關鍵!
希望能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暖心理


我覺得是會比較乖的。會比較有紀律性。懂得無律不成鋼的道理。儘管小時候不懂,長大後成熟點就會懂的家裡人的良苦用心。不好地方就是性格比較暴力怯懦,膽小,沒有安全感。

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我的老爸有時候對我很好,有時候對我很兇。會打我,因為我很調皮。小時候,我學會了偷錢,偷人家的東西,桃子爬到人家樹上去偷,甚至有次跑到學校去偷,差點被抓。哈哈,我乾的這些傻子事,我老爸肯定不知道 。因為我是留守兒童,和我婆婆住,那是比較窮,我爺爺奶奶不願意要我。可能是我婆婆對我太好,所以我才不乖的吧。

我現在的性格就是比較膽小,暴力,沒有安全感。所以說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本身還是有影響的。哈哈,不過,我現在可改了,是個正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