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的粿條和河粉有什麼區別?

小魚餅yz


粿條是福建閩南地區,臺灣省,海南省、廣東潮汕等閩南語系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粿條”一名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的叫法,同屬於閩南語系地區的海南省全省和廣東、福建、臺灣等省份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另外閩南、潮汕、海南和臺灣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或“粄”。所以閩南語系地區的所謂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臺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河粉,又稱沙河粉,1860年左右源自廣東省廣州市沙河,因而得名。但實際上在福建、潮汕地區俗稱的粿條歷史更悠久,最遲可以追述到明代。

  潮州府的《秋八月觀神之八》就寫到:“箸頭尖,箸尾搖,箸頭尖尖挾針菜,箸尾搖搖挾粿條。”這首古老的“關神曲”,推斷粿條這種食物,至遲應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並且成為了潮人祭祀的供品和食物。貴刁(粿條)一般厚實一點,更接近麵條的口感,河粉比較薄和滑,更有光澤。都是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和東南亞一帶常見的漢族傳統小吃主料。(福建話和潮州話用法,當地英文按發聲寫作“GUE TEO”,俗作貴刁、鬼刁,粿條是潮汕人發明的)

  粿條應該是很細膩很爽滑的,而不是像河粉,蒸熟後上過油的,有點幹牛雜的味道不好,太濃,而且好像放過醬油沙茶醬更是不好吃,不香也不辣。


寒燈獨泊人


1 廣東潮州果條和河粉最大的不同就是原料,雖然都是大米做的。潮州果條的原料就只有大米,河粉的原料除了大米,還有小麥澱粉,澄面,甚至有木薯澱粉。做出來的粉條口感相差有點大。潮州果條偏軟細膩,河粉偏硬。

2 製作的工藝也是有區別的,潮州果條基本都是用手工製作,大灶臺蒸煮,屬於水蒸,手工切果條日產量不多。河粉現在基本都是用機器生產,加熱的方式很多樣,有燒煤氣,有燒柴,有燒柴油,有電熱,有鍋爐,屬於幹蒸,幹蒸比水蒸的好處就是保質期長久。產量一天可以做幾十斤到幾十萬斤。

3 潮州果條和河粉還有個區別就是大小了,潮州果條比較細和厚,河粉一般比較寬和薄。口感的區別因為大小厚薄而相差很大,比如重慶小面和褲帶面的口感就相差巨大了。潮州果條做湯粉好些,而河粉出名的是幹炒牛河。


絕情叉燒包


去過潮汕嗎?去過的話那肯定吃過牛肉丸粿條吧!但是粿條和河粉是一樣的嗎?

在潮汕,粿條的地位是僅僅次於粥和米飯的,可以稱為第三主食。在大街小巷,有很多煮粿條的檔口,當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隨便找個檔口坐下來,對老闆說一句“物碗牛肉丸粿條湯”,不多久,熱騰騰的牛肉丸粿條就做好端到你面前了。

但是,這個粿條是什麼呢?是河粉嗎?

吃過粿條的人會覺得和河粉有點相似,但是又不像,因為i口感上還是可以品嚐出不同的差別的。來,跟著小編來認識一下河粉和粿條有啥不一樣。

原料不同

河粉製作原料是米漿加薯粉,薯粉使得河粉韌性強,晶瑩剔透,吃起來比較爽口,而且不容易斷。

粿條原料是米漿和極少量生粉,細膩,容易斷,一般切得比較厚,呈不透明乳白色。

顏色不同

原料不同導致顏色不一樣,蒸熟後粿條透明度比加生粉的河粉差,所以河粉看起來晶瑩透明,粿條則是輕微的乳白色。

再對比一下炒河粉和炒粿條的不一樣。

上面是炒河粉,下面是炒粿條,這樣看上來是不是明顯不一樣呢?

還有河粉起源一般認為是沙河村,所以河粉又叫“沙河粉”,而潮汕的粿條沒有公認的起源的,來自於勞動人民的智慧吧。

談到粿條,那我們繼續說一下牛肉粿條吧。

粿條是沒什麼味道,牛肉粿條好吃秘訣在於湯,秘製牛骨湯,一碗有著蘿蔔、牛肉丸、牛肉的粿條,淋上濃香的牛肉湯汁,灑上蔥花,下一秒口水就留下來了。

粿條也好,河粉也好,在我這個吃貨看來,都是夜宵的佳品啊,對於吃貨來說,吃才是最重要的。


巷裡看世界


從本質和傳承上看,粿條和河粉應該沒有區別。用料都以大米為主,雖說原料添加輔料及其比例各不相同;用具也各不相同,手工的、機器的,鐵盤的、籮筐的⋯,但都是採用蒸制方式,可見其工藝是有所傳承的。所以無論是"粿條","河粉",還是"粄條",只是各地改良的結果,就粿條而言,汕頭,潮州,揭陽也各有千秋,這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很好的例證,就像潮汕地區的白粥,和廣府地區的白粥一樣,雖然兩者都是用米和水熬煮而成,但兩者成品有明顯區別,潮式白粥稠而粘,廣式白粥稀而爛。如果硬要說粿條和河粉有區別,那也只能是地域不同派生不同的獨特工藝和風味。至少說哪裡的好吃點,那也是隨各人喜好而定,無法分個高低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